<p class="ql-block">解析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 系列篇章【第664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口琴演奏《打靶归来》</span></p> <p class="ql-block">《打靶归来》是由牛宝源作词、王永泉作曲的军旅歌曲,创作于1960年,首先发表在《解放军歌曲》1961年第1期,随后刊登在音乐出版社1961年10月出版的《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得奖歌曲集》上。</p> <p class="ql-block">口琴演奏《打靶归来》动态简谱的解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旋律特点</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节奏方面:节奏明快活泼,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常见节奏型为主,变化规律,强弱拍分明,如“日落西山红霞飞”,强拍在“日落”上,给人以鲜明的律动感,展现出战士们的朝气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音阶走向:旋律多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音符简单流畅,易于演奏和记忆。如“战士打靶把营归”是平稳的级进,而“愉快的歌声满天飞”中的“飞”有一个小跳进,增加了音乐的灵动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口琴演奏技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单音吹奏:需确保每个音符清晰、准确,尤其是快速段落,要保持稳定的气息和嘴型,如在吹奏“mi so la mi so,la so mi do re”这部分时,单音吹奏能使旋律更清晰。</p><p class="ql-block">- 气息控制:根据节奏快慢和音符长短,灵活控制气息呼出量和速度。长音部分要保持平稳气息,像“日落西山红霞飞”的“飞”字长音,避免气息抖动或中断。</p><p class="ql-block">- 技巧运用:适当运用滑音技巧,可使旋律更连贯、有情感,如在一些相邻音符间使用滑音。若用复音口琴,还可通过同时吹奏多个孔营造和声效果,增强音乐丰满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情感表达</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喜悦自豪:要演奏出战士们打靶归来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通过轻快的节奏和明亮的音色,展现战士们完成打靶任务后的开心与满足。</p><p class="ql-block">- 乐观向上:传递出军人积极乐观、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让听众感受到战士们对军旅生活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激励人们积极向上。 #口琴 #打靶归来 #老歌 #军歌嘹亮</p> <p class="ql-block"><b>创作历程</b></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从辽宁省北镇县入伍的只有小学文化的战士牛宝源,跟随部队来到大连海滨一个名叫黄龙尾的地方搞实弹射击训练。一天傍晚,他看见一些戴着大红花的战士扛着枪、拿着靶牌、高高兴兴从靶场归来。于是,便提笔写下“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的枪声满天飞”这首“顺口溜”的小诗。后来,这首小诗发表在《部队文艺创作选》。</p><p class="ql-block">1960年初,部队业余作曲家王永泉在《部队文艺创作选》上看到这首小诗,认为它很有部队生活气息,于是添了4句歌词(即歌曲的第二段歌词),并将原来的“清脆的枪声”改成“愉快的歌声”,使其成为一首歌词,进而谱成歌曲《打靶归来》。</p><p class="ql-block">最初王永泉谱曲时使用过“啊”“哎嗨哟”等语气词,但听起来不自然、不和谐。在反复试唱修改中,他猛然想到教战士唱歌時都是先教简谱,战士们也喜欢唱简谱,于是就把简谱发间写进歌谱中,于是就有歌曲中“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这样的唱法。该曲最后还加上一句队列呼号“一、二、三——四”,以增添队列歌曲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b>歌曲鉴赏</b></p><p class="ql-block">《打靶归来》表现了苦练杀敌本领的新一代军人风采。该曲呈现为一个6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前4个乐句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四乐句结构,音乐材料上保持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如果说第一乐句是主题句,那么第二乐句则是主题句的变化重复,第三乐句作为对比,第四乐句则是一个收束。这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塑造出军队基层官兵那种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后面两个乐句则是一个补充。第五乐句由两个分句组成,由曲谱的唱名(“m i-so -la-m i-so ,la-so -m i-d o -re”)作歌词(衬词),使战士们打靶归来时的那种乐观情绪进一步加强。第六乐句作为全曲的终止句,干脆有力,使歌曲结束在较高的音区。这一终止乐句与最后“一、二、三、四”的口号联在一起,则将那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展示得淋漓尽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