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界桥,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嘉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界桥;嘉兴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十月公布。</p> <p class="ql-block">嘉兴秀洲区对“国界桥”简介:金戈铁马化田畴,历乱兴亡唱晚舟。水隔王分吴与越,桥通百代自春秋。国界桥位于洪合镇,是嘉兴吴越文化的重要标记,相传以此为中心的南北草荡为吴越携李之战的古战场。两边桥洞内各凿有石像一尊,高不盈尺,北为吴王,南为越王。世事沧桑,经过岁月的洗礼,而今两王相视,没有了往日的分外眼红,吴风越韵也早已共同浸润了这片土地。桥端有清嘉庆年间锭刻的“国界桥”名,刻有“披莱远溯夫馀泽,端委常存泰伯风”、“星映斗牛临鹊驾,地连吴越判鸿沟”两幅对联,见证了秀洲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嘉兴市档案局所编的《古桥风韵》称“此桥建造年代不详,康熙《嘉兴府志》已载有此桥”。</p> <p class="ql-block">系统介绍嘉兴古迹的《嘉兴影踪》称此桥“宋代好事者在此地的九里港上建一座三孔石板桥,称“国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东侧,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东侧,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西侧,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西侧,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桥面,南北方向,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桥面,北南方向,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系三孔梁式无栏石板桥,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桥面横向架设三块石板,宽约1.5米,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南岸桥墩石上的越王勾践石像,高不盈尺。</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北岸桥墩石上的吴王夫差石像,高不盈尺。</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远眺,摄于2025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景区。</p> <p class="ql-block">载有嘉兴市本级325坐古桥资料的《古桥风韵》,介绍了“国界桥”的基本情况,桥的照片摄于2006年6~8月。</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位于洪合镇洪合村,跨九里港(亦称国界河)。南北向,系三孔梁式无栏石板桥。东西桥额上镌有“国界桥”,南北端分别有石阶6级。桥长19.70米,顶宽1.60米,底宽1.70米,三跨总长12.40米,中跨净空2.40米。东西侧有桥联。东联“披莱远溯夫余泽、端委常存泰伯风”;西联“星映斗牛临鹊驾、地连吴越判鸿沟”。</p> <p class="ql-block">相传此地是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分界处。桥北属吴国,桥南属越国。此桥建造年代不详。康熙《嘉兴府志》已载有此桥。</p> <p class="ql-block">1981年10月21日,嘉兴市人民政府公布国界桥为嘉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两边桥洞内凿有相对的石像各一尊,高不盈尺。据传,北洞内为吴王,南洞内为越王,雕像古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代吟咏国界桥的诗甚多。缪绥武《踏春词》曰:"萧疏两岸荻花齐,荒草凄迷日影西。行过野桥分国界,朔风犹听马酸嘶。"(录自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姚嘉鳌《梅溪榷歌》:"经霜乌柏赤于枫,古战场边一望红。听说春秋分国界,小桥流水画西东。"(录自宣统《梅里备志》卷一)杨学林《国界桥怀古诗》:"霸功灰烬灭,鼠壁两厢无。属剑禽南越,卧薪沼北吴。春波朝放鸭,秋月夜啼乌。故老传遗话,荒郊指阵图。"(录自道光《新塍琐志》卷三)</p> <p class="ql-block">系统介绍嘉兴古迹的《嘉兴影踪》记录有“国界桥”,并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古桥风韵》所述有些不一样,今一并列出。图片摄于90年代。</p> <p class="ql-block">国界桥:国界桥坐落在嘉兴洪合乡洪合村旗杆下。这地方世称“南北草荡”,旧时土地荒芜,面积有数千亩,并“常有败甲朽镞出土”。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曾在此频年争战,最终以越胜吴败而放马南山。</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很普通,长13.2米,宽1.5米、和乡下常见的石板桥没有什么两样。但明清以来,诗人多有对此桥的咏叹之作,所谓"至今常过国界桥,犹见愁云半空起"。在国界桥东南,旧有越界桥、争界桥。又嘉兴旧城有望吴门、通越门、望吴桥,这些似乎都跟嘉兴历史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吴越之间)有关。</p> <p class="ql-block">宋代好事者在此地的九里港上建一座三孔石板桥,称“国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两边桥洞内各凿有石像一尊,高不盈尺,北为吴王夫差,南为越王勾践。</p> <p class="ql-block">吴越大战,携李(嘉兴)一地或吴或越,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子民籍无定属。因此令人有点怀疑、嘉兴土著个性中遇事游移无主见的弱点,是不是跟2000多年前的大战有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