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世界的文化,中国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存在。因为世界各大文明虽然也很丰富,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地理的影响,导致出现侵略战争,因此文明最后都出现了断绝甚至完全消失的情况,但中国因为自身的优越性,文化一直发展,从未断绝。<br>正是因为一直的延续性,所以我们今天依旧能够学习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以及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明清文化。不过,这都是因为文学典籍的记载。<br>但有些文化却不一定需要竹简或纸张作为载体,就可以繁盛发展,那就是对联。因为它适用于所有人和很多场合。<br>曾经,就有一女子为了姻缘出了“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上联,一小伙利落对出,女子后来羞红了脸。那么,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br>从《中庸》就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人最是崇尚“中”:做人最好中和,文化最好两边和谐对称,这样也是中和。<br>受这种影响,所以后来的诗词等文化也有了对称之说。不过,诗词文化更多的比较适合上层阶级的士大夫。<br>而古代的知识接收权力基本被垄断在上层社会,因此平民百姓是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的。<br>但这并不影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些文化适用范围广,它既适合上层世家大族之人所学,也适合普通的平民百姓,这类文化就是对联。<br>对联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对仗工整即可,所以古代的对联达人乾隆,在微服私访的时候就经常喜欢和普通的百姓“斗智斗勇”对对联。<br>当然,除了他之外,其他的普通对联故事也流传下来了。这是因为对联作用很大,适合很多地方。<br>比如嘲讽人的时候,就可以出对联讥讽;为难人的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也可以出对联;比拼文采的时候,更是可以用对联。<br>除了这些及时要对出来的对联之外,像是逢年过节、商店开业等地方,也可以用对联,甚至古时的棺材铺子为了生意,都出了“人无千岁寿,我有万年福”的对联。<br>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对联应用于特殊的场合,比如招亲。可能很多人会很奇怪,古代人有比武招亲的,又或者是以抛绣球的方式招亲,为什么会有比对联招亲的?其实,比对联招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比文招亲,而且还有一则相关的故事。<br>这则比对联招亲的主人公是一位张姓女子,她作为张家独女,从小备受宠爱。<br>而且,虽然是个女子,在礼教苛刻的时代,她的父亲却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反而让她多多学习知识。因此,在张姓女子初长成的时候,她就是一位颇具才情、远近闻名的女子了。<br>不过,烦恼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张姓女子十分出色,一般的男子配不上她,而才华突出的男子,此女子的父亲又怕高攀不起,而且还怕对方娶了自己的女儿后,对她不好,自己都没法为其说话。因此,一来二去,张姓小姐的婚姻就这么耽搁下来了。<br>不过,古代的女子不婚可是会招致闲话的,所以她的父亲又很愁,而张姓小姐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比文招亲:自己出对联,如果对方答出来,那差不多就是跟自己的水平差不多,或者比自己高一点。要是答不出来,就是跟自己的水平不相符合。<br>当然,那种一来就不假思索答出来的,可能自己又匹配不上。但无论如何,总是一条渠道。<br>其父亲听后,连连叫好,觉得这是个好方法,于是立马张罗比文招亲。张家小姐的才情名动四方,所以一听到她要招亲,顿时很多人都来了,有的是为了比文,成为张家的女婿,还有的是凑热闹。<br>当日,来的人很多,张家父亲一看,觉得自己的女儿定能选个如意郎君。而张家小姐出来后,用屏风当着,开门见山地就先出了一则上联,那就是:月朗星稀,今夜怎能有雨?这则上联十分简单、接地气,就是说的一种天气情况。<br>但要想对答出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对联的第一要素就是对仗,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同时还要整体属于同一类型,也就是下联也需要在满足对仗的基础上是描述天气的。<br>不过,这则对联相对于人群中的有些人来说不算难,所以很快就有人答曰:“山呼海啸,明朝岂会无风?”不得不说,这则下联对的还是非常精妙,“呼”和“啸”对应“朗”和“稀”,最后的“岂会无风”和“怎能有雨”是对前面情况产生的结果的一种反应,都是问句。<br>不过,这则对联答出来,并不以为着就通过考验了,因为张姓小姐马上又出了一则上联,内容为: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这次,人群中没有人立刻答出来了,但过了不一会儿,就有人答曰:“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br>这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都是反着的,但是对的却很工整明确。银枪虽然不得了,很锋利,但也有做不到的事情,而灯火微弱,但也能干出大事情,这就是两厢对比。而回答对联的声音一直是同一个人,张家小姐十分好奇,立马探头去看。<br>结果这一看,把自己闹了个大红脸,因为这又违背了她的矜持。不过,最后他们还是喜结连理,成为了一对夫妻。<br>对联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确实有着自身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明朝那个封建礼教十分苛刻的时代,张家女子因为学识颇高,想自己选夫婿,是非常难的。<br>因为她想自己选,但又不能太过分,否则就会招致他人的非议,因此比文招亲是最好的。<br>而她招亲的目的是选一个才思敏捷的,不一定非要像朝廷饱学之士那般,有着十分高的文采,所以居于高雅文学之外的对联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她确实也凭借此选择了最合适的人。<br>由此可见,对联虽然跟唐诗宋词这些文化相比较,不是那么“高端”,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既发挥了娱乐作用,也发挥了教化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争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