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7日,昨天早上九点多我们从忻州古城来到了太原晋祠,100多公里,开了两个小时到了晋祠停车场,中午十一点半我们进入晋祠,四点左右我们出了晋祠开车去太原宾馆办理入住,晚上在太原吃当地小吃。今天早上在宾馆吃早饭八点半出发前往太原榆次的常家庄园。本来我们计划去乔家大院,听同事讲常家庄园比乔家大院大还气派壮观,我临时改了行程来了常家庄园。</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踏入常家庄园,那片被树木环绕的石头映入眼帘,“中国儒商第一家 常家花园”的字样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园子,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岁月的故事,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似乎散发着古老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还有常家庄园的三雕特别好,我们来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的就是这高大的门楼(堡门),好气派!</p><p class="ql-block"> 进了堡门就是北常后街 ,与历史上常家庄园的另一条“南常西街”合称“常家两条街”,百余处深宅大院沿大街联袂而起。</p> <p class="ql-block"> 常家庄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山西榆次常氏家族,在其事业达到辉煌顶点之际,耗巨资营造的家族式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常家庄园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后历经百余年,建成占地60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的宏大规模,其建筑面积居山西所有晋商大院之首。我曾被山西靖升的王家大院所震撼,而常家庄园的三雕则更胜一筹。 </p><p class="ql-block"> 常家庄园现对外开放面积共计约12万平方米,不及原面积的1/4,其中宅院4万平米、园林8万平米,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常家庄园主要开放常氏宗祠、石芸轩书院、静园、贵和堂 。常氏宗祠是现存中华民居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之一 。石芸轩书院是常家吟诗作画、培养子弟的书廊学府,藏有诸多书法珍品 。静园占地8万余平米,是中国北方最大私家园林 。贵和堂有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等五个第一 。感兴趣的朋友随我进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走进常家庄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晋商时代。街道宽阔,楼房对峙,庭院幽深,气势恢宏。宅院建筑区与园林区交相辉映,形成了宅园合一的独特风貌。静园,这座中国最大的北派私家园林,以其深远的景致、精湛的园林艺术,让人流连忘返。石芸轩书院,家族精神的摇篮,园林化的设计风格,打破了方正建筑的沉闷,多了几分飘逸与洒脱。</p><p class="ql-block"> 常家庄园的建筑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品遍布庄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常氏家族对居住环境的高水准追求。这些艺术品不仅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儒商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常家庄园,这座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不仅让游客领略到了晋商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成为了专家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常氏祠堂</p><p class="ql-block"> 祠堂即原“北祠堂”,开建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竣工于1882年(光绪八年),历时3年,共耗银两万余两。北祠堂位于庄园后街东段北侧,坐北朝南,院宽25米,进深100余米,占地25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遵从儒礼,南北中轴,东西对称,三门四进,雄浑壮阔,庄严肃穆,是中国北方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设施最完备、规格非常高的祠堂建筑群。在建筑布局上,常家祠堂从南向北由4个院落组成,即石围栏外院、前院(戏台院)和由献厅分隔而成的里院上、下院。主要建筑设施有供奉祖宗牌位的正厅和献厅、配厅、配房、戏台等。</p> <p class="ql-block">祠堂门前立有“双斗旗杆”。这在当时,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方有此待遇。常家出四品衔职以上者有46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祠堂前百寿照壁,高达5米,上刻240个篆书“寿”,代表四个甲子(中国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寓意四世同堂,福寿绵延。</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祠堂来到贵和堂,贵和堂宅院位于后街西段北侧,坐北朝南,有房屋73间,楼房2座,在常家庄园建筑中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个堂,得以保存的砖、木、石雕、彩绘最完整;迎面五米见方的影壁,<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中国民居中最大的砖雕影壁;</span>这就是在全省各大院中面积最大,艺术价值堪称第一的砖雕贴金方篆格言影壁。虽仅有340字,却至今无人认全。</p><p class="ql-block"> 专家认定七开间后楼是中国民居中最高等级的建筑。贵和堂的建筑,除车马院、客院等附属院落在后街南侧外,主要建筑6处均在街北,是北常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堂。</p> <p class="ql-block">贵和堂宅院</p> <p class="ql-block">南楼绣楼,双层十间,乃中国最大的民间绣楼。楼上供未出阁小姐居住。常家家风民主开放,女孩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仅贵和堂一支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女子就有二十多人。</p> <p class="ql-block">养和堂石半亭,内有碑刻 ,内容是北宋乡贤张绎(字思叔)撰座右铭。文笔通俗易懂 ,流传广远。常家亦把其作为家训,刻于石,悬于堂,时刻教育族人。</p><p class="ql-block">张绎《座右铭》(常家家训):</p><p class="ql-block">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p><p class="ql-block">饮食必慎节,字书必楷正,</p><p class="ql-block">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正,</p><p class="ql-block">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p><p class="ql-block">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p><p class="ql-block">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p><p class="ql-block">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p><p class="ql-block">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 ;</p><p class="ql-block">书此当座隅,朝夕视为警。</p> <p class="ql-block"> 石芸轩书院位于后街中段北侧,是常家的家族书院,因珍藏稀世珍品一一石芸轩法帖而得名。书院由石芸轩大书院、私塾院、约斋书院3组院落组成,布局上连为一体。院内形成一处园林式的书院建筑群。碑廊构成了石芸轩书院的主体,收藏展示着四部大型珍贵碑帖,廊即是帖,帖即是廊,其中三部在前院,一为正廊的《石芸轩法帖》,一为东廊的《听雨楼法帖》,一为西廊的《常氏遗墨法帖》,常家十三世到十五世七位书法家的作品,在当时就被视为“墨宝”。法帖用砖雕阳刻形式制成,其意为没有传世必要,仅供子孙临摹参考而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部在后院南廊,为《四十四帝后御笔帖》。</span></p> <p class="ql-block">石芸轩书院</p> <p class="ql-block"> 听雨楼,书院后院主要建筑。“听雨”取自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诗句。这里是书院举行重要活动或常家子弟们吟诗作画、以文会友之处。</p><p class="ql-block"> 《听雨楼法帖》,刻石224方,收集了上起唐下至清中叶共50余位书法大家的作品,如米芾、黄庭坚、刘墉、傅山等,其中一些已成为绝世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的三雕</p><p class="ql-block"> 砖雕艺术:常家庄园的砖雕作品遍布于建筑的正脊、垂脊、冰盘檐、墀头、门饰和众多的影壁、照壁和夹牌楼两侧的花墙上。其砖雕图案绮丽秀美、构图考究、造型生动,内容除传统的花卉、人物、草虫、祥兽、民俗吉祥图案外,还富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代表儒家文化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石雕艺术:常家庄园的石雕有护栏、门兽、护墙等,大多用细砂石雕成,刻有各种图案。砂石的粗犷与雕工的细腻相映成彰,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木雕艺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静园,是在原常家“后园子”——杏园、枣园、桑园、花园、菜园的基础上,聘请中国当代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孟兆祯、周维权、郑孝燮等精心策划,遵从原貌,而又经过必要的整合和补修恢复而成的。[3]静园主体位于各堂院的后面,纵跨庄园北部,占地120亩。常家建造静园时,正是中国造园活动的高峰期,且常氏数代往来于江南水乡与塞北大漠之间,所以,揉南、北风格于一体,使静园既具北派之质朴豪放,又有南派的灵巧秀美。风格以野趣为主,点缀以小溪、水塘、回廊、甬道、亭阁、溪桥、园中园,精致、肃静、空灵、通透,超然脱俗。</p> <p class="ql-block">静园</p> <p class="ql-block">杏园:最早建的园林。十亩杏树林,尽收眼中。</p> <p class="ql-block">杏园</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1488年—1505年(明朝弘治年间),常家庄园始建于明朝末年。常氏繁衍到第五六代时,正值明末清初,晋中商人崛起。清康熙年间开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常氏各户又陆续修建了一些房屋。</p><p class="ql-block"> 1681年(康熙二十年)左右,八世常威北上张家口,经营绸布生意,渐次发达,由行商到坐商,开设了“常布铺”,为常家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常威的长子常万圮、次子常万旺、三子常万达相继随同前往。除常万旺不善经商,留居落户张家口菜园村务农外,常万圮、常万达均继承父业。到乾隆朝及其后,两兄弟的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跻身于巨商大贾行列,在故乡榆次车辋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首先建成“世德堂”老院。</p><p class="ql-block">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常万王圮、常万达分家析产,常家庄园开始大规模建设。常万圮留在村南祖居“世德堂”老院,称为“南常”。常万达在村北重新购地,填平废渠,建起了“世荣堂”,称为“北常”。从此,逐步形成“南常”和“北常”两大宅院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近150年连年不断修筑,常家庄园形成了房屋5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7处、占地达60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其建筑面积占到车辋村的一半,在清代晋商大院中首屈一指。民间以此与祁县乔家大院对比,有“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之说。另外,常家在太原清徐县的姚家堡还拥有相当规模的宅院和地产</p><p class="ql-block"> 1948年(民国37年),车辋村所在的榆次、太谷、徐沟三县交界地是晋中战役的主战场,“南常”主院“石头巷”遭到很大破坏,“北常”雍和堂正厅被毁。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常”宅院的全部、“北常”后街西面和南面的宅院,大多分配给贫苦农民居住,部分仍留给常氏后代居住;后街东面北侧的20多个院落收归山西省民政厅所有,安排山西第二残废军人疗养院占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风行一时,常家庄园数以千计的影壁和砖、木、石雕被当作“四旧”破毁。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新式建筑,“南常”和“北常”宅院大部被拆除、改造。疗养院占用的“北常”部分宅院,虽然也有部分拆改,但大部分基本保持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 常家庄园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常氏家族的兴衰沉浮,承载了晋商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魅力,领略到那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韵味。</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也渴望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文化的熏陶,那么不妨来常家庄园走一走、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被这座充满魅力的庄园所深深吸引!在游览的过程中,请记得珍惜这份历史与文化的馈赠,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和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常家庄园的美好得以延续和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