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小平《汉字趣解》(63)

'黄小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4px;">一笔一划,皆是人生</b></p><p class="ql-block"><b>——读黄小平的《汉字趣解》有感</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作者:贺金铭</b></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拜读黄小平先生的《汉字趣解》,犹如推开了一扇通往汉字奇妙世界的窗,让我沉浸在汉字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意蕴之中,收获颇丰,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黄小平先生对汉字的解读别具一格,视角新颖独特,他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学理论,而是另辟蹊径,从生活、哲理、情感等多个维度出发,赋予汉字全新的内涵。比如他对“忙”字的解读,“忙”是“心”加“亡”,意味着一个人太忙了,心就死了,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和热爱。这让我反思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常常忙碌奔波,却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忙”字的拆解恰似一声警钟,提醒我们要适时停下脚步,关照心灵。</p><p class="ql-block"> 书中每一个汉字的趣解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解读“劣”字时,他指出“劣”是比别人“少”出了“力”,所以就差人一等。这简单的解读蕴含着一个质朴却有力的道理:成功往往源于不懈的努力,付出的努力不足,结果自然会有差距。这些从汉字中挖掘出的哲理,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让我在品味汉字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黄小平先生的文字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用平实的语言将汉字背后的故事和哲理娓娓道来;在解读“愧”字时,他说“愧”是“心”中有“鬼”,当我们做了亏心事,内心就会不安,好像心里藏着个见不得人的“鬼”。这样生动形象的解释,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愧”字所蕴含的道德含义,也感受到了汉字与人性、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汉字趣解》也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和民族的记忆。通过黄小平对汉字的解读,我看到了汉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如传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 读完《汉字趣解》,我对汉字的喜爱更上一层楼,也更加珍惜汉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汉字解读的书籍,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思考人生、感悟生活、传承文化的佳作。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留意汉字的魅力,努力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让这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看这些汉字是多么亲切可爱,一笔一划,描绘的不都是人生吗?<b>(作者贺金铭,系桥院23级铁桥8班学生,写于2025年2月20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4px;">您,于岁月中镌刻深情</b></p><p class="ql-block"><b>——读黄小平的《汉字趣解》有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欧文惠</b></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文明的璀璨银河中,汉字宛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历经数千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深深镌刻着民族的灵魂与精神,是一部活着的、绵延不绝的文化史诗。而黄小平先生的《汉字趣解》以简短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对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文字,进行了解读与感悟,也让我深入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而一个简单的“您”字,却蕴含着无尽的尊重和深情。它的结构是上面一个“你”,下面一个“心”,直观展现其核心内涵——将对方放在心上,致以敬重。黄小平先生对“您”字的解释是只要“你”用“心”待人,别人也就会尊称“您”了。先生举得夏衍的例子:夏衍临终前身体难受,护士说去叫医生,疼痛中的夏衍仍不忘为护士纠正道:不是“叫”,是“请”。瞬间拉近了人际距离,但又时刻彰显着礼貌与修养,营造了和谐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在古汉语里,“汝”“尔”“子”等代词用于称呼,“您”的出现相对较晚,约在金元时期。当时北方方言率先使用,之后逐渐普及。例如关汉卿《窦娥冤》中“您孩儿往衙门去,辞了母亲便来”,“您孩儿”体现对长辈的恭顺。但这一时期“您”多表复数,后经演变,在明代开始广泛用于对单个尊者的敬称,语义和用法逐渐固定,表示对一个人的尊称。至近代,如在老舍笔下,角色间频繁用“您”,像《茶馆》里,常四爷对王利发说“您的生意不错呀”,短短一句,老北京人际间的客气与尊重尽显,勾勒出时代社交风貌。</p><p class="ql-block"> 在国际交流中,“您”是中国文化的输出亮点。外国友人学习汉语,只有理解“您”后,才更懂中国人含蓄内敛又热忱尊重的交往之道。“您”字,以其简洁之形,蕴藏着汉字文化中敬人、重情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形象的生动注脚 。</p><p class="ql-block"> 在我通过黄小平先生的《汉字趣解》以及查阅资料,更深入的了解了“您”字背后的深意。“您”,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文化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以礼待人、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修饰,却能在平凡的日常交流中,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当我们真诚地说出“您”时,传递的不仅是礼貌,更是对他人的珍视与关爱。简简单单的一个“您”字,是汉字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生动注脚,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让我们把“您”字常挂嘴边吧,让这份尊重与温情,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传递,温暖整个世界吧。<b>(作者欧文惠,系桥院24级电商1班学生,写于2025年2月20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汉字趣解》作者黄小平,</b>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16000余篇,已出版文集17部(纸质书13部,电子书4部),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发表或播报,共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转载9000余篇,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众多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作者微信号:huangxp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