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往事(四十七):旧时光里的元霄节

福全

<p class="ql-block">乡村往事(四十七):旧时光里的元霄节</p><p class="ql-block">文/叶大文 </p><p class="ql-block">“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笔下的元宵盛景,如同旧时乡村元宵节的生动写照,每每念起,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怀念。</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宋代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代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p><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较有影响的是,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灯祭祀太一神。所以,如果从西汉时期算起,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自汉代“太初历”制定颁行后,就已将正月十五确定为重大节日。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活动节期,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变化,明代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国人历来重首尚新,各地以“闹”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多样。从除夕关门守岁,到正月十五的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寿宁的乡村,元宵节就像一个盛大的节日交响乐,而元宵前夕则是那序曲,奏响了人们心中的期待。</p><p class="ql-block">当正月十四的夕阳渐渐西下,整个村庄就像被注入了一股神秘的活力。孩子们的心啊,像那风中摇曳的烛火,兴奋得难以平静,又似一群即将冲向草原的小马驹,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还像被磁石吸引的小铁钉,满是对元宵佳节的向往。正如古诗所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对元宵的憧憬。大人们在为元宵做着最后的准备,他们就像一群精心雕琢艺术品的工匠。</p><p class="ql-block">村子里的长辈们会提前准备好制作花灯的材料,那五颜六色的彩纸就像天边的彩霞,充满了诱惑,如同闪烁着魔法光芒的宝藏,又似盛开在天边的绚丽花朵。我们小孩子总是围在长辈身边,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渴望,那眼神如同夜空中闪烁的小星星,像清澈见底的溪水中灵动的小鱼,更似黑夜里寻觅光明的萤火虫。长辈们灵巧的双手在彩纸间穿梭,就像魔法棒在挥舞,一会儿工夫,一个精美的花灯骨架就出现了。我们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心中对长辈的钦佩油然而生,仿佛他们是无所不能的魔法师,是能创造奇迹的神仙,是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除了花灯制作,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迎紫姑。紫姑是传说中一位善良而又可怜的女子,关于她有这样一个传说。紫姑本是一户人家的小妾,因被正妻嫉妒,常被驱使做各种脏活累活,最终不堪忍受迫害,于正月十五这天冤死在厕所。死后的紫姑成为了厕神,人们为了纪念她并祈求她保佑家庭平安顺遂,便会在元宵前夕用稻草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像,然后在夜间于厕所或猪圈边迎请紫姑神。女人们会对着紫姑像轻声诉说着家里的琐事,祈求紫姑保佑家庭平安顺遂。这一习俗充满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乡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p class="ql-block">而那些准备元宵食材的场景更是热闹非凡。糯米粉被和成柔软的面团,放在大大的盆子里,白白净净的,像冬日里的积雪,似那无瑕的白玉,又仿若堆积的棉花糖。女人们一边揉着面团,一边谈笑风生,那欢声笑语就像欢快的小溪流,在村子里流淌,像清脆的鸟鸣声在树林间回荡,更似那悠扬的牧笛在田野上飘荡。她们谈论着去年元宵的趣事,也期待着新一年元宵的欢乐。同时,有些地方还会在元宵食材中加入特殊的馅料,如荠菜馅。荠菜在传统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被视为吉祥之物,吃荠菜馅的元宵象征着新的一年健康平安。这背后也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古代的一个饥荒之年,荠菜拯救了许多百姓的生命,从那以后,荠菜就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荠菜虽平凡,却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p><p class="ql-block">元宵这一天,仿佛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派对。</p><p class="ql-block">清晨,阳光刚刚洒在村庄的屋顶,锣鼓声就打破了宁静。那锣鼓声如同雷鸣,震得人心潮澎湃,像汹涌的海浪拍击着礁石,似万马奔腾而过的蹄声,更如天崩地裂时的巨响。村里的青壮年们组成的锣鼓队,个个精神抖擞,他们用力地敲打着锣鼓,每一下都充满了力量。那鼓槌就像跳动的精灵,在鼓面上欢快地舞蹈,像灵动的小燕子在天空中穿梭,又似活泼的小鱼在水中嬉戏。我们小孩子像被磁石吸引的小铁钉,纷纷朝着锣鼓声的方向跑去,那速度快得像一阵风,仿佛脚下生了翅膀,简直要飞起来了。正如古诗中描述的“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p><p class="ql-block">随着锣鼓声,舞龙舞狮的队伍也开始出动了。那龙身五彩斑斓,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条真正的蛟龙在人间游走,似一条绚丽的彩带在空中飞舞,又仿若一道流动的彩虹划过天际。舞龙的小伙子们身手矫健,他们将龙舞得上下翻飞,龙仿佛活了过来,时而盘旋,时而俯冲,那气势如同汹涌澎湃的江河,像奔腾不息的瀑布,更似排山倒海的巨浪。舞狮的人也不甘示弱,狮子的眼睛圆溜溜的,像两颗明亮的珍珠,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又仿若晶莹剔透的水晶球。他们模仿着狮子的动作,时而跳跃,时而打滚,活灵活现,仿佛是从山林中跑来的瑞兽,像真正的狮子在嬉戏玩耍,更似神话中的神兽降临人间。在一些地方,舞龙舞狮还有特殊的讲究。比如舞龙时要遵循一定的路线,象征着行云布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舞狮则要在村庄的各个角落舞动,寓意着驱赶邪祟,保佑村民平安。这里面也有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村庄遭遇旱灾,村民们祈求神龙降雨,神龙显灵降下甘霖,拯救了村庄。为了感谢神龙,也为了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便有了舞龙的习俗。而舞狮的起源则与驱邪有关,传说古代有怪兽出没,危害村民,人们发现狮子的形象可以威慑怪兽,于是就创造了舞狮来驱赶邪祟。</p><p class="ql-block">踩高跷也是元宵庆典中的精彩项目。踩高跷的人脚踩长长的木杆,木杆有的被漆成各种鲜艳的颜色,有的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他们穿着色彩斑斓的戏服,脸上画着夸张的妆容,扮成各种角色,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有历史故事里的英雄豪杰,还有民间故事中的滑稽人物。踩高跷的人高高在上,如同巨人一般在人群中穿梭,像鹤立鸡群般引人注目,似高耸入云的灯塔在人群中闪耀。他们迈着奇特的步伐,或稳健,或诙谐,引得周围的观众阵阵喝彩。这一习俗不仅考验着参与者的平衡能力,更展示了乡村村民的勇敢和对表演艺术的热爱。</p><p class="ql-block">放爆竹也是元宵当日不可或缺的活动。小孩子们对放爆竹总是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仿佛那是他们专属的节日魔法。只见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手里紧紧握着各式各样的爆竹,有细长的小鞭炮,像一条条红色的小蛇;也有大大的二踢脚,仿佛是等待发射的小型火箭。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与期待,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一个胆大的孩子率先点燃了小鞭炮,刹那间,“噼里啪啦”的声音响彻整个村庄,那声音如同炒豆子般热闹,又似千军万马奔腾而过的蹄声,还像密集的雨点打在土木瓦屋顶上。小鞭炮在地上跳跃、闪烁,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孩子们则在一旁又笑又跳,兴奋得满脸通红。而那双声炮被点燃后,先是“嗵”的一声巨响,像天空中突然炸响的惊雷,直冲向云霄,随后在半空中又“啪”的一声炸开,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如同夜空中盛开的巨大花朵,引得众人纷纷仰头观望,赞叹不已。这爆竹声,为元宵佳节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喜庆氛围。</p><p class="ql-block">到了晚上,元宵的重头戏赏花灯开始了。一盏盏花灯被点亮,村庄瞬间变成了一个灯的海洋。花灯的样式千奇百怪,有像可爱小兔子的,那兔子的耳朵长长的,仿佛在倾听着元宵的欢歌笑语,像两根灵敏的天线在接收着欢乐的信号,又似两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元宵的喜庆;有像娇艳花朵的,花瓣层层叠叠,就像真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似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裙摆,又仿若随风飘动的彩色云朵;还有像神话故事里神仙的,那神仙的神态栩栩如生,仿佛要从花灯里走出来,像真的神仙下凡一般神奇,更似从神话世界穿越而来的仙人。我们提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花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感觉就像自己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又似那独一无二的璀璨明珠。“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花灯与元宵,是元宵佳节不可或缺的元素。</p><p class="ql-block">花灯下,猜灯谜的活动也热热闹闹地展开了。一张张写着灯谜的纸条在风中轻轻晃动,像在向人们招手,似在眨着眼睛邀请人们,更像在调皮地挑衅着大家的智慧。大人们和孩子们都围在灯谜前,绞尽脑汁地思考着答案。有的灯谜简单,一下子就被猜中了,猜中的人就像中了大奖一样,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笑容像盛开的花朵般灿烂,似初升的太阳般耀眼,更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般夺目;有的灯谜很难,大家抓耳挠腮,那模样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像迷失在森林里的小鹿般不知所措,更似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般焦急。猜灯谜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它是一种富有智慧和文化内涵的活动。灯谜的谜面往往涉及到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通过猜灯谜,人们可以增长知识,传承文化。关于猜灯谜也有一个传说,据说古代有个才子,为了考验众人的智慧,在元宵夜挂出谜题,引得众人纷纷前来解答,从此便有了猜灯谜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在一些乡村地区,元宵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女人们会在元宵之夜结伴出游,她们穿着新衣,走过桥梁,走过田野,走过村庄的大街小巷。这一习俗寓意着祛除疾病,保佑身体健康。女人们一边走,一边还会交流着养生的经验和家庭的琐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走百病的习俗也有传说依据,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久病不愈,元宵夜她出门散步,回来后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于是人们便认为元宵夜出行可以祛除疾病。“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佳节,人们总是尽情享受这欢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而元宵的美食自然也不能少。那白白胖胖的汤圆在锅里翻滚着,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嬉戏,似一群活泼的小金鱼在水中畅游,又仿若一群快乐的小天使在跳舞。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馅料在口中散开,那滋味如同置身于甜蜜的梦境,像掉进了蜜罐里,更似被幸福的云朵包裹着。除了常见的芝麻、豆沙馅汤圆,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汤圆,如肉汤圆。肉汤圆的制作体现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也反映了乡村村民对食物的创新和热爱。</p><p class="ql-block">旧时乡村的元宵,不仅仅是一场热闹的庆典,更是乡情的凝聚和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元宵佳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平时在外忙碌的人们都会回到村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汤圆,分享着彼此的生活。这种团聚的温暖,就像冬日里的炉火,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像避风的港湾给漂泊的船只依靠,更似那遮风挡雨的大树庇护着树下的生灵。村子里的邻里关系也在元宵的氛围中变得更加亲密。大家互相赠送自己制作的花灯,分享着元宵的美食,那和谐的氛围像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像一幅温馨的乡村画卷,更似一曲和谐的乡村乐章。“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元宵佳节,浓浓的乡情在人们心间流淌。</p><p class="ql-block">同时,元宵的习俗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老人们会把这些传统的技艺和习俗传给年轻一代,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们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更学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像一座灯塔照亮年轻人前行的道路,似一把火炬传递着古老的文化精神,更如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传承传统。</p><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的娱乐方式和快节奏的生活,让旧时乡村元宵的一些传统习俗渐渐被淡化。舞龙舞狮的队伍少了,踩高跷的人也不多了,制作花灯的人也不多了,猜灯谜的活动更是难觅踪影,迎紫姑和走百病这样的习俗也很少有人知晓了,放爆竹也因为安全和环保等因素在很多地方受到限制。</p><p class="ql-block">然而,那些旧时乡村过元宵的美好回忆,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每当元宵佳节来临,我们总会想起那热闹的锣鼓声、五彩的花灯、香甜的汤圆,还有那浓浓的乡情。这些回忆就像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像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永恒闪耀,更似那永不干涸的清泉在心中流淌。</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叶大文,寿宁人,曾就职于寿宁县种子公司、犀溪乡政府、农业局、县委农办、农业农村局,先后在国家、省、市级优秀农业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有多篇获奖,代表作《国外农业的发展趋势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