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月9日上午离开玫瑰圣母堂,就去到泽州金村镇小南村北,二仙庙又称真泽宫等,庙院占地面1232平方米,为两进院落,现仅存后院正殿、耳殿、香亭、配殿等。</b> <b>二仙庙又名二仙观,因崇祀唐代乐氏二仙女而得名,创建于宋代1107年至1117年间,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b> 后又来到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的玉皇庙。她创建于北宋1076年,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b>玉皇庙分三进,头道山门、二道山门、诸神享亭、玉皇殿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显示了宋代庙宇建筑的独有风格和泽州先民的艺术才华。</b> <b>中午在晋城市城区西北23公里的硖石山中,打卡创建于北魏时期的青莲寺。</b> <b>寺院分上、下两部分,布局奇特。上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有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千佛阁等建筑。</b> <b>下寺在玉泉院东侧,规模较小,主要建筑有关公殿、白衣殿、龙王庙等。两寺之间有石阶相连,环境清幽,是佛教信徒和游客参观游览的胜地。</b> <b>离开青莲寺西行22分钟15公里,途经:晋新高速、凤台东街来到晋城博物馆。每到一个城市,尽可能去参观一下博物馆已成了我们的标配,晋城当然也不例外。博物馆外观用传统建筑的重檐、翼角模式,四角攒尖玻璃屋顶。</b> <b>正立面由上到下全部采用了高透光性玻璃幕墙做装饰,强调了主入口,隐射了建筑的晋城博物馆功能分区,隐喻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文明。 </b> <b> 馆内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分别是三楼的“晋城古代文明与四楼的“晋城古代建筑艺术”。</b> <b>古代文明展区,展示了晋城古代独特的地域文化,由“文明初起”“长平之战”“盛世华章”“宋金韵致”“明清繁盛”五部分组成。</b> <b>说到晋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两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晋城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40余处,这一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细小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石镞等。</b> <b>在晋城的历史长河中,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战国末期,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平之战主战场长平就位于今天的高平市。</b> <b>经历了汉唐盛世,宋金时期的晋城也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b> <b> 昙始造像碑座。出土于晋城青莲寺上寺。石刻正面浮雕一佛二弟子造像,中央雕刻一碑,赑屃碑座,额正中刻圆拱形小龛,两侧为螭龙装饰,内雕结跏趺坐佛,头残,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作禅定印。</b> <b> 碑两侧雕弟子像,跣足立于束腰座上。碑面刻有64字铭文,记载了昙始法师协同50位信众一起造了这通石碑,名为龙华造像碑,用来为皇帝、父母、老师、百姓等祈福。</b> <b>该展区的第二个亮点便是郝匠金墓。发掘于2013年8月,为仿木构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后室五部分组成。墓室中有精美的砖雕和壁画。</b> <b>妇人启门图。内有有木隔扇门窗、祥瑞动物花草、侍女像、二十四孝故事等图案。馆内展示的墓室为原样复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千年前晋城人的“身后世界”。</b> <b>天球瓷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其造型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瓶腹浑圆呈球形,状如天球。它原名为“千秋瓶”,象征着“千秋太平”的美好祝愿。</b> <b>明清时期,晋城是一方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这一时期的随葬器物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展厅中有一组明代张光奎墓出土的彩绘琉璃俑,色彩丰富,种类有生活起居俑、随行俑、书僮俑、管家俑、轿夫俑、牵马俑、仪仗俑、演奏俑等,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b> <b> 晋城古代建筑艺术展主要分为四个展厅,“走进古建筑”“泽州古寺庙”“沁河古堡寨”和“晋城古民居”。</b> <b>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做过具体阐述:中国的建筑在立体的布局上,显明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台基,二墙柱构架,三屋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属于何种作用,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莫不全具此三部……</b> <b>青莲寺上寺释迦殿(采用“半剖视”形式表现内部构造)。创建于北宋1089年。面阔三间 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 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拱单杪单下昂五铺作 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无补间斗拱 只作隐刻,整个模型从台基梁架到屋檐均采用纯木制作。</b> <b> 柱子的底座也是非常讲究的。</b> <b> “泽州古寺庙”展厅以建筑模型和场景复原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古代泽州比较有特色的寺庙及寺庙里的装饰艺术。泽州金村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彩色泥塑的仿制品,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属孤品。</b> <b> 把高平开化寺中宋代壁画最精美的部分复制到了展厅中,由北宋民间画师郭发绘制,有渔翁、农夫、织女、官吏等各色人物,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均为当时现实生活的再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b> <b>“沁河古堡寨”展厅用辅图和3D影像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明朝末年沁河流域兴起的一批为抵御流寇袭扰而修建的类型各异的堡寨,有窦庄古堡、皇城相府、砥洎城、郭峪古堡等。</b> <b>“晋城古民居”展厅介绍的则是元、明、清三代晋城留存的古代民居以及民居中的装饰艺术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晋城历来官宦辈出,民生富庶。</b> <b>在晋城,至今仍有两处元代民宅,为全国仅见。其余古民居绝大多数是明清建筑。民居建筑中石头房、土窑洞、砖木四合院各具特色,以木构砖墙四合院最具代表性。</b> <b>晋城民居注重雕饰,石雕、砖雕、木雕无处不在,造型丰富,寓意吉祥。非常值得:上午所到访的三处古迹之精华都浓缩在晋城博物馆内。这就是创办博物馆的目的之一,当然也可以作为引领指导参观所辖之地名胜的资源。</b> <b>晋城,古称泽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晋门户、太行首冲”的美誉。因三家分晋后封晋君于此,故曰晋城。晚宿怡莱酒店(晋城客运东站店)。于晋城高平饭店晚餐。</b> <b>10月10日上午从怡莱酒店(晋城客运东站店)出发30分钟16公里, 途经:北环街、日凤线到泽州碧落寺。</b> <b>碧落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北8公里的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山谷间,是古泽州境内创建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声望最为显赫的寺院之一,位居古泽州四大佛教寺院之首。</b> <b>内部三个早期佛教石窟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题记,是记载寺院历史的珍贵史料。寺内现存北齐和唐代石窟十余处,以及历代摩崖题记、碑刻百余方。</b> <b>从泽州碧落寺出发32分钟27公里,途经:日凤线、S227目标大阳古镇。</b> <b>当我们行驶在古镇不远处,看到了最醒目的几个大字“大阳古镇”,停车留影。</b> <b> 后来经过景区的志愿者解说才知道,一不是“太阳古镇”,二不是“大阳古镇”,原来是“大(dai)阳古镇”。大是个多音字,在这个古镇读“代”。</b> <b>古镇体量较大,已有2600年的历史。。明清老街,位于古镇中心5里长。古镇有93座阁楼,72条巷子,是北方地区最长最古老的街。古镇老街是总体结构的中轴线,是明代鼎盛时期形成的人聚万家、户分五里,房紧相连。</b> <b> 除了跟大多名镇一样,此地拥有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这里古镇历代名人辈出;总之,这里风水极好,代代相传好的家风家训。</b> <b>值得一提的是:古镇有铁艺之乡之称,制作绣花针的全部流程,精益求精。古镇有大阳国宝—汤帝庙,峻极神工。古镇有镇史馆,记录着千年小镇繁荣兴衰、人文典故。</b> <b>建有镇史馆的古镇一定不凡。以“大阳归来不看镇”著称的大阳古镇,是不是有点夸张?接下来就让我们去感受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带给你的故事与憧憬吧。</b> <b>古镇变迁。早在殷商时期,山西泽州大阳就有人居住。古称“阳人”的大阳镇,包括东大阳和西大阳两个自然村。秦汉时期,这里还是阳阿县所在地,谓阳阿时期。从唐宋到清末是大阳时期。</b> <b>她在太行深处、她从远古走来、她曾雍容华贵、走向光辉未来,四大篇章娓娓道来,讲述着2600年古镇的历史变迁。</b> <b>古镇延续历史文脉、深挖文旅资源、通过修旧如故、活化更新,才得以有今日见到的繁华,这是一场美丽而盛大的蜕变。</b> <b>这把古阳阿剑如在某博物馆也够得上“镇馆之宝”了吧!此地正是是我国冶铁业发源地之一,冶炼铸造业历史悠久,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被誉为“九州针都”</b> <b>大阳古镇是中国最古老的"冶铁之乡”,其守护神"太上老君”在这里家家供奉。大阳古法制铁馆是大阳古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着力精心打造的重点旅游项目之一,集参观、浏览,体验于 一体。</b> <b>它是一部“中国冶铁简明史”,也是一座“制铁科普大课堂”。在这里,游客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铁器,是最好的纪念品。</b> <b> 文化墙上记载着中国的铁器时代,记载着大阳的古法制铁,各种古法炼铁、打铁、铸铁的工艺流程展示在眼前。</b> <b>展示历代制作的铁艺品。铁铸香炉、铸铁牛、铸铁平锅和切菜刀等等。</b> <b> 冶铁制针作坊。据记载:“大阳裴骞在山东做提刑按察司副使时,其弟从山东学来制针技术,开始制针生产。”大阳的制针技术虽然是从山东传过来的,但制的针却比山东还好。</b> <b>明末(公元1628—1644年)时,大阳的制针业大兴,极盛世时“几乎户户制针”,据记载有三百多家制针作坊。</b> <b> 最显眼的就是摆在院当中的风箱、火炉和制针的操作台,这样的场景,仿佛是古时生活的再现。在冶铁业的支撑下,兴旺了将近400年的大阳制针业,为明、清两代大阳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代。</b> <b>你还可以听到独具大阳特色的《卖针歌》《钉缸歌》。来,感受铁杵磨成针的神奇:一个月、一年、五年后铁棒以及石块的变化!</b> <b> 大阳汤帝庙位于大阳镇西街,现存主要建筑为元代风格,碑记多为明清两代重修的记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b>汤帝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建筑物轴线对称,自南而北依次为:戏楼及其两侧东西耳楼、山门及其两侧东西耳房、中门及其两侧东西掖门、东西廊房、正殿—成汤殿。</b> <b>主要建筑是正殿汤帝殿,元建。殿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举折平缓。前檐柱四根,木质,方形砂石柱础。</b> <b>成汤殿是汤帝庙最为精华之处。殿檐上木质大梁是荆木的,“就是用来编制箩筐的荆条木”。这根大梁周长约3米,长超过20米,由三段荆木连接成。两根檐柱支撑于大梁的接口处,将这根粗大的荆木大梁稳稳撑起。</b> <b>这些木梁几乎没有什么修饰,只是稍加砍凿就用上了。这些几乎保持原生态、自然弯曲的荆木材质在成汤殿随处可见。</b> <b>漫步古镇,城池寨堡、街巷纵横、官宅商居、楼阁津梁、寺庙祠庵比比皆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深感沧桑。</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