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乡村往事(四十六):难忘过年看大戏</p><p class="ql-block">文/叶大文</p><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回忆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心底深处。旧时过年,乡村里看大戏的场景,宛如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每每想起,心中便满是怀念与温情。</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的氛围在老家乡村里就像一锅慢慢熬煮的浓汤,越到年关,香味越浓。而大戏的消息,就像那浓汤中最诱人的香味,早早地就在村子里弥漫开来。</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住在偏僻的后正坑自然村,当得知修竹大队人民会场有大戏看时,那兴奋劲儿就像被点燃的火苗,噌噌往上冒。要知道,去修竹大队人民会场看大戏,得走七里山路呢。但这可挡不住我们对大戏的渴望,就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所表达的坚定意志一样。</p><p class="ql-block">当得知寿宁北路戏的戏班要来修竹村里唱戏或修竹戏班要在本村唱戏时,修竹村整个村子就像被注入了一股兴奋的电流,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那兴奋劲儿仿佛要把屋顶都掀翻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此时的我们就像古诗中那般充满活力与童真,满脑子都是戏台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戏服和高亢的唱腔,我们的脑海里像电影一样不断放映着想象着戏中场景。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扑通扑通直跳,满心都是对大戏的期待,那期待就像春天等待发芽的种子,充满了生机与渴望。</p><p class="ql-block">大人也不例外,虽然表面上还在忙着过年的各种准备工作,但眼神里也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那兴奋就像隐藏在冰层下的涓涓细流。对于他们来说,大戏不仅仅是一场娱乐,更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是忙碌一年后的精神慰藉,就像长途跋涉后的旅人看到了温馨的驿站。老人则坐在门口的石凳上,嘴里念叨着:“又能看大戏喽,这才像个过年的样子。”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在这一刻绽放出孩子般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慈祥。</p><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大戏开场的日子。那一天,我们小孩子早早地就从后正坑自然村出发,踏上那山路。山路弯弯,像一条蜿蜒的长蛇,但我们的脚步轻快得像小鹿。一路上,我们叽叽喳喳,就像一群归巢的小鸟,兴奋地讨论着大戏可能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赶到修竹大队人民会场时,只见戏台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舞台,即将开启一场奇幻之旅,又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村民。</p><p class="ql-block">夕阳还未完全落下,戏台下就已经坐满了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带着自家的小板凳,有的干脆就坐在地上。大家互相打着招呼,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会场,那声音如同欢快的鸟鸣,此起彼伏。天色渐暗,几盏大灯把戏台照得亮堂堂的,仿佛是一个被点亮的梦幻世界,又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会场中央。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大戏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先说说寿宁北路戏,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寿宁北路戏起源于清代,是在徽调和江西弋阳腔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方言和民俗文化逐渐发展形成的。在其发展历程中,它不断吸收周边地区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清代中期,北路戏已经在寿宁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寿宁北路戏的剧目丰富多彩,其中有许多经典之作。像《双合缘》,这是一个讲述爱情与缘分的故事,剧中男女主角历经波折,最终喜结良缘。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爱情中的甜蜜、羞涩、焦虑和喜悦等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画家在画布上精心描绘着绚丽的画卷。还有《断桥》,这个剧目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恨情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开始时的美好,如同初见时的惊艳,然而后来却充满了波折。白娘子的深情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许仙的懦弱如同风中的残烛摇摇欲坠,小青的泼辣好似夏日的暴雨来势汹汹,在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下,仿佛就发生在观众眼前。《龙虎斗》也是北路戏的经典剧目之一,它以激烈的打斗场面和鲜明的人物性格著称。剧中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坚定不移,与反派角色的狡诈阴险形成强烈对比,反派的狡诈好似隐藏在草丛中的毒蛇,随时准备出击。演员们在台上的武打动作刚劲有力,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张力,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那场面仿佛是汹涌澎湃的海浪在撞击着礁石。</p><p class="ql-block">再看修竹戏班演的京剧,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修竹戏班诞生于1958年,戏班以京剧唱腔排演古装戏为主,看京剧演出成为那个年代村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因为戏演得好,修竹戏班获邀往外乡镇演出,还走出县域,前往周宁、福安、政和、建阳、建瓯等地演出,名噪一时,享誉县内外。1986年,因生产责任制的约束,戏班成员不再有时间演戏,随后戏班解散。从此,修竹戏班只存在于人们绘声绘色的回忆中。</p><p class="ql-block">修竹戏班演京剧的剧目繁多,其中《宋江上梁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剧目。它展现了宋江在种种境遇下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将宋江内心的矛盾、无奈以及对正义的执着刻画得入木三分。演员通过精湛的唱、念、做、打,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北宋末年,就像穿越时空的旅行者。</p><p class="ql-block">《野猪林》也是修竹戏班京剧的经典剧目。这个剧目讲述了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中险遭杀害,被鲁智深所救的故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冲虽遭陷害,但他心中的那份正直和不屈就如同这诗句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剧中林冲的正直像挺拔的青松,隐忍如同沉默的火山,鲁智深的豪爽似奔腾的骏马,仗义仿佛明亮的灯塔,都被演员们演绎得十分生动。尤其是林冲在野猪林中的那段遭遇,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林冲的绝望表现得如同坠入无尽的黑暗深渊,对命运的不甘像即将喷发的火山一样强烈,让观众为他的遭遇揪心不已。</p><p class="ql-block">《林冲》这一剧目则更加聚焦于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林冲的美满家庭生活开始,到他被奸人陷害后的家破人亡,再到他走上反抗道路的整个过程,全方位地展现了林冲性格的转变。观众可以看到林冲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八十万禁军教头,逐渐成长为一个敢于反抗的梁山好汉,这种人物内心的成长和转变在京剧舞台上被表现得极具感染力,就像一颗种子从默默无闻到破土而出,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还有《陈世美不认妻》,这个剧目将陈世美贪图富贵、忘恩负义的丑恶嘴脸揭露无遗。剧中秦香莲的哭诉像寒冬里的悲风,呜咽着世间的不公,陈世美冷酷无情的拒绝如同冰冷的寒霜,冻结了所有的温情。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将这个古老的故事演绎得扣人心弦,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善恶美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戏台下的观众反应十分有趣。我们小孩子瞪大了眼睛,紧紧地盯着戏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我们的心里就像揣着一只小鼓,咚咚直响,既紧张又兴奋。我们在想,下一个出场的会是怎样的角色呢,会不会有更神奇的表演呢,我们一会儿被逗得哈哈大笑,那笑声像银铃般清脆,这时候我们觉得演员们简直太厉害了,能把故事演得这么有趣。一会儿又紧张得握紧小拳头,小拳头握得像坚硬的石头,特别是看到戏中的好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恨不得冲上台去帮忙。大人则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评论着,偶尔还会跟着哼上几句,那哼出的曲调像轻柔的微风,在空气中缓缓飘荡。老人则沉浸在回忆中,他们看着台上的戏,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那回忆像潮水一般涌来。整个戏台下,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那是属于乡村大戏的热闹与精彩。</p><p class="ql-block">这些大戏在旧时的乡村过年期间上演,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更有着深刻的寓意。</p><p class="ql-block">过年看大戏是一种祈福的方式。在传统观念里,新的一年开始,人们希望通过观看大戏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像寿宁北路戏和修竹戏班京剧的许多剧目中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英雄人物战胜邪恶,百姓安居乐业的情节,就像明亮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大戏中的喜庆氛围也被认为能够驱散旧年的阴霾,迎接新年的好运,那喜庆氛围像阳光穿透乌云,洒满大地。</p><p class="ql-block">同时,过年看大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大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寿宁北路戏的地方特色到修竹戏班京剧的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观看大戏,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到先辈的艺术审美、道德观念和历史故事,就像接过了历史传递的接力棒。老人带着孩子来看戏,就像是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的心田,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那传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不停歇。</p><p class="ql-block">此外,过年看大戏还是一种增进邻里关系的纽带。在大戏的吸引下,平时忙于劳作、分散在各处的村民聚集在了一起。邻里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刻变得更加紧密,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亲密无间。大家分享着自家做的小吃,互相谈论着戏中的情节,笑声和谈话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那和谐的氛围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又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李家的大爷会给王家的小孩讲戏中的历史典故,叶家的大妈会把自己的椅子让给吴家的老人坐。在这个过程中,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传承,就像春雨滋润着大地,无声无息。</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娱乐方式如潮水般涌入,电视、网络、手机等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休闲时间。大戏在乡村里的演出越来越少,那种过年看大戏的热闹场景也渐渐成为了回忆。</p><p class="ql-block">然而,那些关于旧时过年看大戏的回忆却永远不会被磨灭。每当过年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走山路去看大戏的经历,想起那热闹的戏台下,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纯真笑容;想起那戏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那婉转的唱腔和灵动的身姿;想起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欢乐氛围和浓浓的年味。这些回忆就像一首悠扬的老歌,在岁月的长河中回荡,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宁静与温暖,那宁静与温暖像避风的港湾,给疲惫的心灵以慰藉。</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叶大文,寿宁人,曾就职于寿宁县种子公司、犀溪乡政府、农业局、县委农办、农业农村局,先后在国家、省、市级优秀农业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有多篇获奖,代表作《国外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闽东农业的思考》被宁德地委、宁德地区行署评为“闽东优秀建言奖”,并获奖金,在多家微信公众号及出版物上发表散文七十余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