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消逝在岁月中的焊洋铁壶行当

心安

<p class="ql-block">在儿时的六七十年代,贫困的生活如影随形,俭朴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色调。碗若破了,便打上锔子;锅若漏了,就仔细补补;水壶若漏,便拿去焊一焊。因此,“修理磁盆焊铁壶哇”的吆喝声,时常在耳边回荡。车门村的耿师傅,总会定期来到庄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耿师傅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小巧的铁炉子、风匣和煤炭,另一头则是个小柜子,里面整齐摆放着钳子、钢尺、钻子、烙铁、焊锡、松香等各类工具。此外,还有那 T 字型的铁拐子,也就是铁砧子,以及铰铁叶的大剪,还有薄厚不一的白铁片原料。同时,他还售卖做好的簸箕、弯头、烟囱、水汆子等物件。他沿街一路吆喝:“焊洋铁——壶哦——”“拘锅拘碗锅换底儿呀——”,庄里人只要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就知道“焊洋铁壶”的老耿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耿从庄东一路吆喝到庄西,最后在饲养处门口的大树下摆开摊儿。他先熟练地捅开煤炉子,接过要修补的物件,仔细审视一番。若是铁壶、脸盆漏水,他立刻烧红烙铁,在漏水处用小锯子刮出新茬口,滴上镪水,再用锡小心地点焊,不一会儿,一把原本漏得无法使用的壶便修好了。正如那诗所云:“乌金柱下托银盘,煮来三江水尽寒,老君炉上安稳坐,已把旧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是遇到钢种锅底需要换铁皮底的情况,老耿会先沿着旧钢种锅底的边缘,小心翼翼地剪下来。接着,从自带的原材料中挑选合适的配料,在铁板上依照要换底的锅,精准地划出一个圆,然后剪下。他把锅放在铁砧子上,沿着锅底边缘,耐心地敲打出一个向外翻的边。同样,把剪好的圆形铁片也敲出一个边,随后将两个边相互咬合在一起,再用锤子轻轻敲倒,细密地敲击,使它们紧密贴合。如此一来,不用焊接,一个锅底就换好了,严丝合缝。之后,在缝隙处抹上一些特制的白色膏状物质,据说那是铅油,经过这样处理,换完底的锅便绝不会漏水。要是换的是搪瓷盆底,老耿则会把整个接缝完全焊住。手艺高超的他,焊出的锡平整、匀称,十分漂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白铁匠做一件活,收入多少不一,但要价再高,也不能超过所修物品市价的一半,否则,大家觉得不划算,宁愿花钱买新的,也不愿修理。这个行当,只能依靠手艺维持生计,难以借此发财致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时,老耿也会碰到些烦心事。有一次,庄里一个刺头拿来一把铁壶,壶底漏水需要焊接。当热烙铁刚一碰到壶底,一股呛鼻难闻的尿臊味扑面而来。原来,这位顾客竟把水壶当作尿壶使用,壶里积了厚厚的尿碱。即便气味如此难闻,老耿也只能强忍着,把活干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