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217窟<br> 莫高窟第217窟建于唐朝前期的景龙年间(707~710),也即敦煌历史上的初、盛唐之交。此窟为唐代敦煌望族阴氏家族所建的功德窟。<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217窟西壁</i></h5> 此窟壁画保存完好,结构精巧,线条细腻,色彩鲜艳,艺术技巧臻于成熟,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大唐气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217窟西壁主龛</i></h5> 洞窟形制为覆斗顶殿堂式,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外下部绘供器和供养人。龛外北侧绘化佛冠观世音菩萨,南侧绘宝瓶冠大势至菩萨。这两身菩萨均头戴宝冠,珠宝璎珞满身,透明纱巾绕腕垂于膝下,长裙覆足立于青莲上。菩萨的造型比例匀称,体态健美,面相丰腴,神情安详,微俯俯视,似与观者相呼应,给人以善良、亲近之感。壁画线描技巧纯熟,重彩叠晕,服饰华丽,色彩厚重,人体虽已变色,仍显出盛唐艺术灿烂,精致之风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i></h5> 龛内顶部绘释迦说法图一铺,南侧毁,北侧存释迦为四众说法、释迦回迦比罗卫城、罗睺罗出家、弟子为佛洗足的情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主龛顶壁画(局部)</i></h5> 这是敦煌最早的一铺金刚经变,人物形像鲜艳如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释迦为四众说法</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释迦回城</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罗睺罗献食认父</i></h5> 龛内西壁浮塑背光,佛两侧一共绘弟子四身、项光二个。南、北壁各绘菩萨二身、弟子二身、项光二个。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龛内南侧佛弟子与菩萨</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龛内北壁佛弟子与菩萨</i></h5> 北侧的比丘画像浓涂细染,使剃削不尽而又泛青的头和脸部产生一种厚重实在的肌肤感。他浓眉大眼,嘴唇微启,仿佛正吐出一番充满机锋与诙谐的禅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龛内北壁佛弟子头像</i></h5> 南壁二菩萨头像,神情怡人,和悦安祥,墨线勾勒准确有力,略施微染。特别是两道秀眉,笔势飘逸,一挥而就,神韵天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龛内南壁菩萨头像</i></h5> 北壁通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一铺。无量寿经变是依据《观无量寿佛经》绘制的。此经先讲述了“未生怨”的故事:王舍城太子阿阇世,听信提婆达多的恶言,发动宫廷政变,将其父频婆娑罗王幽禁于七重室内,不给饮食,欲令饿死。因其母韦提希王后暗送食物而得不死,遂又将其母幽闭于深宫,不令外出。这时韦提希王后忧愁憔悴,遥礼灵山向佛祈祷。于是,佛和弟子目犍连、阿难现身王宫内,为其讲述前世因缘,原来是国王夫妇年青时曾经为求子而造孽,故尔遭此现世恶报。接着佛又为其宣讲、展示了阿弥陀净土奇妙无比的景象。最后告诉她往生净土的法门——“十六观”。韦提希王后闻佛说法后,欢喜悟解并依法修行,得成正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观无量寿经变</i></h5> 画面大体分为三部分,中部的阿弥陀净土、西侧和下部的未生怨、东侧十六观。壁面中部的阿弥陀佛净土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四周廊宇环绕,楼台耸立,空中天乐悠扬,地下宝池莲花。画面庄严华丽,气势恢宏,充分显现出极乐世界祥和安乐、歌舞升平的景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阿弥陀净土</i></h5> 阿弥陀净土居中绘主尊阿弥陀佛,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左右各有胁侍菩萨两身。两侧平台上绘以观音或大势至为首的菩萨群像。阿弥陀佛的上部绘宏伟的大型建筑群,中间是前、后佛殿。后佛殿两侧有回廊环绕,并自成一小院,前佛殿院中两边各有四座建筑,其中西侧的一座为钟台,东侧的一座为经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阿弥陀佛及胁侍菩萨</i></h5> 特别是画面中观音菩萨下方有几个正在嬉戏的裸体童子,他们的天真烂漫给肃穆庄严的净土平添了人间的生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观音面前的五童子</i></h5> 壁面的西侧上部绘佛在灵鹫山说法,并放眉间相光现十方诸佛的场面,这一场面占去了西侧未生怨的一些壁面,未生怨因而向阿弥陀净土下方延伸,并与东侧十六观画面相联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耆阇崛山灵山会</i></h5> 壁面西侧未生怨自上而下,从东到西,描绘阿阇世王子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国王、韦提希夫人璎珞盛果浆身藏米面探望国王、佛陀从入宫说法等场景。城外广场上,十位武士分立两边,一边持矛进攻,一边持盾抵抗。两大臣正向骑马的太子禀报,头戴冕旒的国王及众侍从一旁站立,气氛特别紧张,形象地表现了太子发动的宫廷政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未生怨故事</i></h5> 壁面的东侧十六观,描绘了提希夫人观日、观楼台、观水等场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十六观</i></h5> 洞窟的南壁通壁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画面中央方框内画佛说法图,说法图的东西两侧及下方绘有30多幅以绿色山野为背景,含有人物和建筑的小画面。壁面右下方绘胡貌形象人物一身。说法图西侧画面是佛陀波利史迹画,讲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神奇故事,中央、下方、东侧是佛说法图和根据经文绘制的各种信仰该经的情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i></h5> 南壁画面中央方框内画佛说法图。说法图上部绘须弥山,山上有八座殿堂建筑。表现的是帝释天和善住天子所居之天宫。八座殿堂之间用回廊相连,其间绘树木和一些人物,描绘的是善住惊梦、先后见帝释天的情景。画面中央佛结转法轮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从佛的眉间和顶上肉髻放出光束,还有自上而下有三道光圈环绕佛身。佛的左右及下方绘众菩萨、比丘等,这描绘的是佛为众讲尊胜陀罗尼经时的情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壁说法图</i></h5> 说法图西侧的画面自上而下描绘佛陀波利史迹画。佛经“序”中,描绘佛陀波利自西土而来、路遇文殊化现的老人、返西土取经、取经归来、入宫献经、西明寺译经、隐迹于五台山的内容。画面从右上角开始:<br> 1.初次来华。一人山间骑马,有二组,服饰相同,戴笠,疑指同一人。表示佛陀波利来华途中。<br> 2.五台巡礼。一比丘合十站立,一比丘跪礼,身后一侍从衣着简陋,牵二匹马。表示仪凤元年(676)佛陀波利在五台山巡礼。<br> 3.见老人。一老人拄杖而立,一比丘跪对,一比丘五体投地,一侍从牵二马而立。这是表示佛陀波利在五台山见到一老人。<br> 4.老人隐没。接前一画面。没有老人,前跪着的比丘五体投地,而前五体投地的比丘大约突然不见老人,魂飞魄散,吓瘫在地。侍从仍牵二马等待。<br> 5.返回西域。二人一前一后骑马而行,一侍从前导,前骑马者形象同前,后骑马者为比丘。前面有一城市,内有二人。表示佛陀波利返回西域取《尊胜经》。<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佛陀波利史迹画(上)</i></h5> 6.重返中原、向皇帝献经、皇帝赐物、译场译经。城墙外,一汉装人迎接一比丘一侍从。城内,一皇帝二侍从,一比丘献经。皇帝坐朝,朝堂前有三物。一房间内,二人持经口宣,一人执笔记录。这是表示佛陀波利回到西京,向皇帝献经,皇帝“敕施僧绢三十匹”。事见《尊胜经》序。<br> 7.讲经。一比丘执经卷而读,七比丘坐听。表示流通《尊胜经》。<br> 8.告别皇帝。大殿内有一皇帝,其余画面残毁,不易辨认。表示告别皇帝,前往五台山。<br> 9.文殊化老人。在下方边角,画一老人。此老人形象很大,与画面不甚协调,似突出其身份,表示变化成老人形象的文殊。<br> 10.重返五台山。一侍从牵一马,马上有一人,戴笠帽。表示佛陀波利再次前往五台山途中。<br> 11.见人礼拜。一比丘见一俗人、一比丘跪对一俗人。表示佛陀波利在五台山不知谁是文殊而见人就礼拜。<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佛陀波利史迹画(下)</i></h5> 说法图下部的画面描绘帝释天观善住即将遭受的七返恶道之身的种种情形,以及经中描述的众人闻听、忆念、读诵、书写尊胜陀罗尼经和经咒后的种种获报,壁面剥落严重。 说法图东侧的画面自下而上为经文最后描述的阎摩王法王访释尊、四天王请佛、佛讲如何奉持尊胜陀罗尼、佛为善住天子摩顶授记等情景。 东壁通壁绘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洞窟东壁绘《法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法华经》信仰深入民间,几乎家喻户晓的另一原因就是塑造了一个万能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大乘佛教的千万菩萨中,恐怕没有哪一个菩萨的知名度能够超过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能够随时随地变化为不同的身形以救度众生。只要口颂观世音名号,即可有求必应、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十分广泛和巨大的影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洞窟东壁</i></h5> 东壁门上绘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场面,佛两侧绘菩萨数身。说法图南侧绘一塔,塔内二佛并坐说法,塔南北两侧各绘菩萨一身。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灵鹫山说法图</i></h5> 门南北两侧自上而下绘观音救诸难和三十三现身的画面。观音救诸难的画面描绘了人们遇到水难、火难、雷暴难、兽难、刑戮难、贼难等灾难时,只要称念观音名号,就可得到解脱的场景。观音三十三现身的画面描绘了观音大慈大悲,满足众生一切愿望,解脱众生苦难,并能根据众生的要求,现佛身、宰官身、比丘身、毗沙门身、优婆夷身、妇女身等各种形象为众生说法的场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东壁门南侧观音三十三现身</i></h5> 门北沿有五代时期抹壁改绘一身比丘洪认供养像,画像身量高大如同真人,批田相纹袈裟,手持香炉,立方毯上,左肩上方有红地墨书题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东壁门北侧观音三十三现身</i></h5> 北侧北上角绘“脱离贪、嗔、痴三毒”,其中的“离淫欲图”中画两个婷婷玉立的年轻女子,头梳云髻,身穿窄袖短衫花裙,相互偎依,一个青年男子正向她们作揖,仿佛正向她们表达爱意。 窟门北侧下半部与南侧上半部绘观音救诸难图。在每一个救难场景中,都画观音乘祥云从空飞降,立笔挥扫,势若风旋,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本窟的装饰图案画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在佛像的头光、边饰及菩萨身上的衣饰等处都表现出画家们设计描绘装饰图案的创造力。藻井中心是一朵八瓣莲花,放射状分开,每一瓣中又有极复杂的构成。方井外第一层为石榴卷草纹;第二层为团花纹,与中心莲花相呼应,第三层为鱼鳞纹,最外层是垂角纹,形成一个四方的花盖形式。这个藻井以青绿及土红为主色调,底色沉稳,纹样鲜丽,结构谨严。藻井中心的团花纹也成了本窟图案的主要纹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洞窟藻井</i></h5> 从第217窟的艺术看,规模宏大、设计严谨、刻划精细是它的主要特色。从全窟的内容与形式到每个细部人物、山水以至图案的安排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和一丝不苟的描绘。壁画体现出一种宏大、深厚的艺术精神,代表了盛唐壁画的重要成果,至今仍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22】第3窟<br> 莫高窟第3窟开凿于元代。洞窟面积不大,是典型的覆斗顶殿堂窟。<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洞窟西壁</i></h5> 洞窟西壁开有一个盝顶帐形佛龛,龛内清修八臂观音菩萨,结跏趺坐于假山上,手握弓、尺、箭、索等器物,头部残。龛内西壁两侧画双勾墨竹,南、北壁画菩萨各二身(南壁一身曾遭美国人华尔纳盗劫损坏)。龛外南侧上、下画披帽菩萨各一身,龛外北侧上画披帽菩萨一身、下画执瓶菩萨一身,存“甘州史小玉笔”的题记。正是因为这个题记,学界推断此窟壁画是甘州画工史小玉,在至正十七年(1357)前后绘制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主龛八臂观音菩萨</i></h5> 南壁正中绘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十一面自下而上呈3、7、1式排列,一双手合掌于胸前,一双手捧宝钵于脐间,一双手托持化佛于头顶,其余大手均不持物,小手共四圈,团团围绕于大手;两上角飞天各一身,手托供品,跪于云端;东侧帝释天,下趺坐梵天女;西侧梵天女,下婆罗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壁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其眷属</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帝释天、梵天女</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梵天女、婆罗门</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壁飞天</i></h5> 北壁正中绘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十一面自下而上呈5、5、1式排列,一双手合掌于胸前,一双手捧宝钵于脐间,一双手托持化佛于头顶,一双手各执柳枝、净瓶,其余大手均不持物,小手共四圈,团团围绕于大手;东侧婆薮仙,下三头六壁金刚、猪头毗那夜迦;西侧吉祥天,下三头八臂金刚、象头毗那夜迦;两上角飞天各一身,飞天托花蕾,乘云下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其眷属</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吉祥天、婆薮仙</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金刚、毗那夜迦</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飞天</i></h5> 窟门两侧绘散财观音和施甘露观音。观音仪态潇洒,足踏莲花凌空而下,周围祥云萦绕。北侧观音手掌向下,抛撒玛瑙、珊瑚、金银等宝物,下方有穷人在举双手承接;南侧观音手持净瓶倾撒甘露,其下隐约可见有饥渴饿鬼仰头承接。此所谓“甘露济饿鬼,七宝施贫儿”。保安催促离场,催得紧,漏拍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千手观音(局部)</i></h5> 观音菩萨曾经为救度众生而发愿具足千手千眼之神通,“千眼遥观,千手接应”,这一形象是象征着观音能观众生之苦,济众生之难。画面中绘观音菩萨温和、慈悲和忿怒之相、千手排列成圆圈,形如光轮,每只手中均绘有一只眼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千手观音(局部)</i></h5> 此窟画工技艺精湛,擅长运用各种线描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以匀劲的铁线描表现人物的面部和肌肤,显得丰满圆润;以棱角毕露的折芦描绘衣纹,体现布料质地厚重;以细腻的游丝描绘须发,有蓬松飘逸之感;以顿挫分明的釘头鼠尾描表现力士隆起的肌肉。壁画设色淡雅清新,润泽透明,与线描相得益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千手观音(局部)</i></h5> 由于这一窟的艺术价值非常高,所以颇受关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千手观音(局部)</i></h5> 在复制洞窟区,除了7个莫高窟复制窟外,还有榆林窟的第25窟。关于榆林窟,在以后的专篇中再介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榆林窟第25窟壁画</i></h5> 莫高窟是流动的文明史诗,每一笔色彩都在诉说人类对信仰与美的永恒追寻。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瑰宝。 在黄沙与时光的博弈中,这座艺术圣殿依然以开放的姿态,等待世界读懂它的千年密语。 (注:莫高窟系列介绍中,部分内容及照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