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垞山人家】探索发现丨新石器时代之长直集遗址

李根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图丨李根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题记】西凤凰山群青山绿水,人杰地灵,自远古就有人类聚居,围山转村庄星罗棋布。其中,长直集村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至金代递元至明称长直里,清朝称长直社,辖周边十里铺、高山、黄岗、曹山、卧佛寺、娄庄等三十二个村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生于斯,长于斯,亦终老于斯的居民老户,选吉壤,卜福地,在此安林行穴,奉祀先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一个发现都是历史编织的线索,连接着过去与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东嘉祥县卧龙山街道长直集,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卧龙山街道驻地东北2公里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直集村依垞山而建,西南有卧龙山(古称太平山、大山头),东南望西凤凰山,当地人称犬山。东与历史名村黄岗毗邻,北靠前进河岸,西有近千亩油用牡丹园。全村拥有1396户门牌,4100余人,可耕土地800余亩,南北长1060余米,东西1140余米,现有东西大街一条名牡丹街,横贯东西,长达二里,南北街道26条,村前村后各有一条围村水泥路,连接村庄南北前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氏为村内大姓,还有张、王、赵、刘、郝、于、乔、胡、高、陶、郭、姜、屈、纪等十余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名由来。此村原名垞王寨,因汉代垞王葬于村内垞山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据金代《重修伏羲庙记》碑文记载:李氏"世居长直里",可见早在金代该村已名"长直"。以街道长而直得名。明代称长直里,清代称长直社,辖32个村庄,至1953年8月,大山头人民公社驻地在长直集,成为嘉邑城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据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第三次重修《李氏族谱》载:始祖李德新祖居山西云州(今大同市),元朝末叶移居江苏盱眙县。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随明将李文忠征北伐元,后退役定居孟庙(现本镇中李楼),育五子海、信、三、四、忠。二世祖李海,行一,于明朝正统年间移居此村,延至明朝嘉靖年间,该村成立集市,故改名长直集,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伏羲庙前千年古柏伏羲女娲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商周 据1997年《嘉祥县志》记载:长直集村后有长直集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人们生活居住的遗址。遗址范围约2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高处深达7米。暴露遗物是商周时期的陶片,并有红烧土痕和灰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汉西汉垞王葬于村中的垞山。垞山南北走向,主峰海拔54.6米,占地面积约0.1平方公里。相传垞王是皇帝爱子,被封为垞王,未成年而亡,因而没记入正史。汉代王侯多掘山而葬,垞王就葬于垞山中,山上建垞王庙以作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直集遗址碑。在垞山伏羲庙附近,立有一方长直集遗址碑,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直集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济宁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公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嘉祥县人民政府2021年10月立(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护范围:四个界碑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设控制地带:四个界碑外各30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座石碑竖立的地方,也发现有商周时期人们生活居住的遗址。遗址范围约2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高处深达7米。暴露遗物是商周时期的陶片,并有红烧土痕和灰坑。这些考古发现反映出长直集村具有五千年左右人类定居的悠久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直集第一次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远古 长直集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居住。1987年8月,村民在村东取土时,发现一座上古时期的墓葬。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口距地表2.7米,东西长2.5米,南北宽2.3米,坑深0.8米。为二人合葬墓,仰身直肢。左边者身高1.7米,左手边有一石铲,颈部有一串骨质串珠;右边者身高1.65米,口中含有绿松石饰2枚,左右臂各戴石镯十余件。二尸身下各压十余蚌环。墓中出土遗物有:石铲,青石质,磨制精细,两侧和底部都有刃,刃部有明显使用痕迹,上部有一面钻成的孔一个,从钻孔处断裂,残高12.4厘米、宽12厘米;骨串珠21枚,略呈圆柱形,中间穿孔,高0.8厘米,直径0.4厘米;绿松石饰2枚,斧状,上部穿一小孔,一枚长2.3厘米、最宽处 1.2厘米,另一枚长2.1厘米、最宽处1.1厘米;石镯20 余件,青石质,剖面为正方形,直径8—10厘米;蚌环20余件,内径2—3.4厘米外径4—6.8厘米。此墓没有发现陶器及其他可供确定时代的遗物,故其时代较难断定。 就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点看,可能为新石器时代墓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卫星、贺福顺《山东嘉祥发现一座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93年02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东群众挖掘山土,发现古代汉墓石棺合葬墓,此墓呈南北子午向,墓石为青石,长220厘米,宽110厘米,墓石厚10厘米。附近有多处同时代石棺墓,有的裸露在土崖上,有的在居民院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清。明清两代,长直集一直是嘉祥县西部的中心。据《嘉祥县志》记载:明代县下设社、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全县设10社4屯。即有长直社。清代先设社后改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县编户14里,就有长直里,辖城西32庄。明清时,村内饭馆多家,茶楼、酒楼,小餐馆众多,又有李家当铺、染坊、粥铺、高顶馍店、烧饼、烧鸡肉铺,铁匠铺、木匠铺、药铺等铺号,二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昼夜灯火通明,笙歌盈耳。往来商客,车水马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景。据清同治三年(1864年),第三次重修《李氏族谱》之《李成蹊公墓碑文》记载:“垞山绵亘,盘结脉长。辉映凤山,灵气凝祥。维彼哲人,雅度汪汪。人摹鲁范,家肃冠裳。言归窀穸,终焉允臧。佳城郁郁,山色苍苍。天眷有德,世卜其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直集村汉代墓群抢救挖掘纪事。众所周知,日菏高速是日照(岚山)至菏泽高速公路,是横贯鲁南、鲁西南地区,是山东省“八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中“一环”的组成部分。公路东起日照市岚山区,向西经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五市16个县(市、区),横贯整个“鲁南经济带”,终止于菏泽境内,全长约400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到当年修建日菏高速公路路基用土,就要涉及到长直集村南犬山周边征用山土事宜。根据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开工前的考古调查勘探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山东省会同济宁市两级文物保护部门,于1999年春,入住长直集村一年余,组织调查队(调查队当年就住在作者的老院中),手持洛阳铲等仪器设备,对760余座汉代古墓群进行勘探,抢救挖掘,文化积淀层达3至10余米,挖掘出土汉代金银器、陶瓷器、铜器、玉器、泥塑、汉画像石等物品一大批,现收藏于嘉祥县文物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后,长直集村犬山西、北、东、南周边大量山土耕地被征用挖掘,作为日菏高速公路路基建设用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些汉代古墓群,主要分布在犬山环抱的数条绵延"降落沟“周围的深土层下。有的深达10余米。由于常年雨水冲刷降落沟,沟沿两侧露出许多古代墓的石棺椁,至今犹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垞山古墓群,文物管理、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文史资料,散见巜文物》等杂志刊物。笔者曾亲眼目睹当年省市考古队和农村集体时期,开山挖土,拉淤压碱活动中,探到的许多古墓群,有的型制规格较高,呈垞山南、东西环状分布,其中南环村路两侧是一条"古墓黄金地带",多为西汉古墓,墓室内外有许多陪塟品,主要有铜镜、彩陶、黑陶、铜钱、玉器、陶踊人等。有的墓室达上下三层重叠,最上层为夯土假墓室,二层亦是假墓,三层下才是真墓,目的是为了防盗。其中铜镜往往放在墓主左肩上,头西脚东塟象,墓主人双手交叉放于丹田处,双脚直伸,尸骨高大完整,外为石棺,內有木椁,文化积淀层深达5至15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