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良渚文化村《玉鸟文化沙龙》涛歌</p> <p class="ql-block"> 蛇年春节, 巳巳如意,从我家驱车十几分钟,就到达杭州国家版本馆,当我走入大厅的那一刻,便仿若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阳光透过阔大的玻璃幕墙,洒在馆前广场的地砖上,光影交织,似是岁月铺就的引路锦缎,引领着我一步步深入这座知识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从古朴厚重的大门迈入,首先撞入眼帘的是大气磅礴的序厅。穹顶高悬,如历史无垠的苍穹,其上的纹饰仿若星辰,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微光。四周的巨型浮雕,青瓷屏扇,镌刻着从甲骨金文到数字编码的文明脉络,大门内的土墙壁由中国美院王澍团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生土研究所深度合作研发的纯生态新型夯土砌成,指尖轻轻抚过,粗糙的质感传递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它再现了无数先人手刻斧凿的坚毅,是华夏文明在时光洪流中砥砺前行的足印。</p> <p class="ql-block"> 踏入古籍版本展厅,刹那间,古朴而庄重的气息迎面扑来,柔和的灯光洒在陈列柜上,宛如为一部部古籍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目光所及之处,那些泛黄的书页、精美的装帧,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古人的智慧。古籍展厅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心灵上带来震撼。展品的珍贵性和展示的精妙设计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 我心怀崇敬,踱步于古籍展厅,空气中似弥漫着淡淡的墨香,那是来自千年之前的问候。泛黄的书页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安然舒展,《永乐大典》残卷静静躺卧,朱墨批注仿若古人的低语,诉说着永乐盛世的文治风华;宋版书的字体,笔画刚劲挺拔,结构严谨对称,存于方寸之间。</p> <p class="ql-block"> 宋代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至今仍令人感叹不已。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风格各具特色,苏轼的字略显宽扁,黄庭坚的字细瘦曲直,米芾的字则灵动多变,蔡襄的字端重方劲。宋代书法家们通过书法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个性。一笔一划皆力透纸背,蕴含着文人墨客们的才情与执着,在这里,仿佛能看到他们在青灯黄卷下奋笔疾书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宋代书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风格和流派,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让人遥想临安书坊林立、文人雅士争相传阅的盛景。每一部古籍都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朝代更迭、学术兴衰,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鲜活存在。</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展厅中央,静静聆听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周围轻声交谈探讨古籍奥秘的参观者的低语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古今共鸣的文化乐章。这不仅仅是一个展厅,更是华夏文明赓续的见证之地,让人不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满怀敬畏,对历代守护古籍、传承文脉的先辈们肃然起敬,也为自己能在当下近距离领略这些瑰宝的魅力深感庆幸。</p> <p class="ql-block"> 从神农结绳、河图洛书到古印刷术、活字拓印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技术进步的生动体现。北宋时期毕昇的活字印刷术通过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字模,进一步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成本。这种技术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还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进入特色版本收藏大厅,非遗技艺传承版本令人惊叹不已。精美的剪纸花样、绚丽的织锦图谱、巧夺天工的木雕印模,它们承载着民间艺人世世代代的坚守与创新,是乡土中国最质朴又最深情的文化符号。这些来自民间的版本,没有古籍的声名远扬,却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为华夏文明的参天巨树筑牢根基,让我看到文化源头那潺潺流淌的生命之泉。</p> <p class="ql-block"> 当我行至馆内园林,仿若从历史书卷步入诗意画境之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碧池垂柳相映成趣,砖石小径蜿蜒其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皆是精心布局,兼具南北园林之美。坐在水榭之中,望着眼前的湖光山色,我不尽心潮澎湃。总之,杭州国家版本馆的园林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胜地。它以独特的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游览体验,成为现代建筑与国家园林艺术的典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 在回家的路上,我坐在车内,回想馆内的万千版本,心中豁然:国家版本馆,集古今大成,纳华夏万象,它是历史的珍藏阁,是时代的展示窗,更是民族精神的灯塔。让我们于此溯源问路,汲取奋进力量,而后带着文化的火种,奔赴未来的山海。杭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版本馆作为新时代的标志性文化工程,令世人赞叹。愿</span>华夏文明之光,在岁月的长河中,永绽光芒。</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作者手机自拍或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前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