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与养生

維克多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本名王云,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span style="font-size:18px;">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他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span>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而阳明心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他强调“知行合一”,主张知识与行动相统一,认为只有通过“行”才能验证和深化“知”。</p><p class="ql-block">‍ 他强调“致良知”,主张用良知引导人的行为,通过“内省”与“行动”来提升自己的良知,达到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 他曾用四句话阐明“致良知”的概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享年58岁。据此,可能有人会觉得他的寿命较短,养生没有收获什么效果,因此王阳明的心学对养生没有什么价值。</p> <p class="ql-block">  其实,影响人寿命的因素很复杂,如遗传、自然社会环境、医药条件、职业生涯、个人心理及生活方式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阳明自幼体弱多病,后来仕途坎坷,压力山大,工作繁重,劳心过度等,这些都会对他的健康与寿命产生不利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此,不能以个人寿命的长短,简单地评价其思想以及养生方法的价值与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及医药卫生条件下,王阳明活到58岁,已经超过当代人的平均寿命年龄。相对而言,这</span>也算得上是可以接受的寿数了。</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养心、养德、养生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阳明心学还传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的一生十分精彩,以“龙场悟道”为界,可分为早期与后期二个阶段。王阳明从小身体较弱,早期曾经喜爱道家养生,练习过道家养生功法;后期认为房中术、外丹服食等,未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转而批评道家养生。</p> <p class="ql-block">  然而,王阳明并不否定静坐,他认为静坐对养心、养德、养生都有很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1488年,17岁的王阳明新婚之夜,步入南昌“铁柱宫”道观,开始静坐。1506年,35岁的王阳明被廷杖后发配龙场,在石棺旁静坐,最终悟道得成。</p><p class="ql-block"> 此后,王阳明在政务、巡察、平叛、剿匪、讲学之时,无论任务多重,工作多忙,时间多紧,都坚持静坐。</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的静坐,首先要“息思虑”,要求放弃杂念,进入空寂境界,以寻求内心真正缺失的东西;其次要“省察克治”,要求以心为镜,对照自己,克制形形色色的私欲。</p><p class="ql-block"> 后来,王阳明还认识到,静坐能使人喜静恶动。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他劝说人们要在做事的过程中去接受磨练,这样才能够站得稳、立得住;无论是处在风平浪静时,还是处在剧烈变动中,都要保持精神安定、情绪稳定。</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在“静坐养生”中主张“知行合一”,并特别注重情绪稳定和道德修养在行为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心的本质是精神和道德,“养心”在本质上就是“养德”。</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认为养生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还要对自己的道德进行提升,</span>强调“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为此,他提出了“四真”与“六心”。</p><p class="ql-block"> “四真”即真心,无妄念;真口,无杂语;真耳,无邪闻;真眼,无错识。王阳明认为做到这四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保持清醒的认知与稳定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六心”即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阳明认为</span>在这六种情境下,要坚持修炼、内养、专注等,才能保持内心的坚忍与从容。</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还说过: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内耗之贼,三贼皆破,万事皆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阳明这</span>句话不仅能鼓励人修身静坐,也能鼓励人养心励志。</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从凡夫走卒到达官显贵,芸芸众生都对长生不老充满敬意与期盼。王阳明晚年出征广西思田,途中曾作《长生》一诗,表达了他追求长生的思想过程,其中也包含着他对养生及长生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p><p class="ql-block">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p><p class="ql-block">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p><p class="ql-block">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岐。</p><p class="ql-block">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想要长生的人跑遍名山,直到满头白发也没有找到长生的药物。这种做法只能距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人到中年突然醒悟,终于发现原来长生根本不需要炼丹,只需要懂得“心学”,宇宙无始无终,心亦无始无终,何来生死之期?</p> <p class="ql-block">  由于懂得了“心学”,想想那些游方之士的养生言辞,便会产生诸多的怀疑和质问;看看那些长寿老翁的长寿经验,传承则多有困惑与分歧。</p><p class="ql-block"> 既然心为宇宙的本源,又何必向心外去寻求长生的秘诀呢?所有的圣贤皆为怱忽过客,唯有“致良知”才是我悟道的真正老师。</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首诗,王阳明把自己思想认识过程写得十分清楚,与其说他在追求长生,不如说他在追求长生中获得了悟道。</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还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话启发人们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克制私欲,强大内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临终之际,用手指着自己的心口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的内心充满了光明,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多说的了。 </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王阳明无愧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无愧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一流人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网图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