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旧月无端,碎环成缺——赵孝陆诗词《齐天乐·如此江山》赏析

深海

缘起 <p class="ql-block">2025年初恰逢四方公园改造完成重新对外开放,这让我想起近百年前著名爱国词人赵录绩(字孝陆)的一首词,写此美篇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山河破碎,赵孝陆游四方公园观荷花时有感而发写的这首词,充满了乡愁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赵孝陆如果能知道现在的人们生活的如此幸福,又该写出怎样的诗词呢?</p> <p class="ql-block">2009年,四方机厂内的“四方公园”遗址旧影。(徐明臣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正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齐天乐·如此江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国·赵录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缘情造哀,感喟无已。赋此奉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莲房坠粉风裳峻,盈盈镜漪明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熨梦斜阳,收身沧海,生意飘蘦梧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枯蝉怨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奈露滴槃移,宫魂凄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幽恨年年,炉熏易烬寸心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阑干凝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倚和云谣,天上泪点难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锦瑟疑年,玉珰缄札,更隔蓬山千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河影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叹旧月无端,碎环成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又触归心,故园霜菊发。</span></p> <p class="ql-block">文人墨客的日记词集题跋中,多有提及赵孝陆词律效法南宋词人吴梦窗,故有“小梦窗”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著名的词人,被誉为“词中李商隐”。‌</p><p class="ql-block">创作有多首《齐天乐》,如《齐天乐•齐云楼》《齐天乐 与冯深居登禹陵》《齐天乐·会江湖诸友泛湖》《齐天乐·白酒自酌有感》等。</p> <p class="ql-block">这首词采用《齐天乐》词牌的形式,此词牌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 调式与音韵:调势不急不缓,纡徐和谐,兼用“黄钟宫”,得中和之音。韵位上,上阕韵位通常在第2、5、6、8、10句,下阕韵位落在3、6、7、9、11句,通篇仄韵。</p><p class="ql-block"> 2. 句式与结构:前后段中间有三韵相同,常呈现为四四六句式或句群,以及五四句式。这种句式结构连贯起来,最能体现齐天乐词调的特点,即流美而和婉。前后两结句则有收敛之效。</p><p class="ql-block"> 3. 适用题材:齐天乐词牌适应题材广泛,言志、怀古、写景、抒情、议论、赠酬、祝颂、咏物均可。风格上既可豪放,也可婉约,为宋代词人所喜用,尤其是南宋婉约词人。</p><p class="ql-block"> 4. 变体多样:齐天乐词牌存在多种变体,如双调一百二字、一百三字、一百四字等,句式和字数上略有变化,但整体结构保持稳定。</p><p class="ql-block"> 5. 情感表达:齐天乐词牌的作品往往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如周邦彦的《齐天乐·秋思》表达深秋旅怀,姜夔的《齐天乐》则通过咏蟋蟀来寄托身世之感。</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齐天乐词牌以其独特的调式音韵、句式结构、广泛题材适用性、多样变体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在宋代词坛上占据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古今词牌的格式种类非常丰富。词牌的字数根据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字且≤90字)、长调(≥91字)。此外,词还有单调(可认为是长短句式的诗)、双调(两阕)、三叠和四叠之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首词是共有112个字,又分为上下两阙,属于长调两阙的齐天乐词牌。</span></p> 典故 <p class="ql-block">宫魂</p><p class="ql-block">同源典故:怨宫魂断、齐蝉 、齐宫魂消</p><p class="ql-block">《古今注》卷下《问答释义》</p><p class="ql-block">牛享问曰:「蝉名齐女者何也?」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嗜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p><p class="ql-block">(牛亨问道:“为什么把蝉叫做齐女呢?”回答道:“齐国的王后因为愤怒而死,她的尸体死后变成了一只蝉,爬上庭院里的树上,不停地鸣叫。齐王对此感到十分悔恨。所以世人就把这种蝉叫做齐女。”)</p><p class="ql-block">暗指面对军阀混战,外国势力分分在中国寻找代理人,山河支离破碎,诗人赵录绩的心情犹如齐禅一样愤慨。</p> <p class="ql-block">云谣</p><p class="ql-block">指的是《白云谣》是先秦诗人所作的一首诗,出自于《穆天子传》,创作年代为先秦时期。将二十年代四方火车站东侧、四方机厂厂区外北侧的大片水泊、湿地 、东北角建有假山,山上建有六角凉亭的整块四方公园区域比作西王母居住的山环水绕的瑶池,与文人墨客之间的诗词歌赋的相互交流比作周穆王和西王母之间的唱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穆天子传》卷三~23~</p><p class="ql-block">吉日甲子,宾于西王母,执玄圭白璧以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缕,金玉百斤。西王母再拜受之。(原文意为八月十六日甲子是个吉利的日子,穆天子到西王母那里做客。他手执白圭玄璧庄重地会见西王母,并献上锦绣丝绢一百匹、白色素绢三百匹以示友好。西王母拜了再拜,然后收下了这些礼物。)</p><p class="ql-block">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王母宫山,又称群玉山,为昆仑山(今关山)余脉,其山之上为西周容成国领地。瑶池,在王母宫山下,这里为泾河、汭河交汇处,有山环水绕,又有王母宫山余脉直冲泾河,形成一弯曲地带,故以名之。原文意为八月十七日乙丑,穆天子在瑶池宴请西王母。)</p><p class="ql-block">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理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p><p class="ql-block">(西王母为周穆王唱道:道路悠远,山重水复,何时能回?何时能见?但愿你还能活着,还能回来,你我还能再相见。)</p><p class="ql-block">天子答之曰:「予还东土,和理诸夏。万民均平,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爱居其所。虎豹为群,鸟鹊与处。嘉命不迁,我为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奄山,乃纪?于奄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p><p class="ql-block">(天子回答说:“我要回到东方的故土去,去治理中原的百姓。我希望万民都生活得平等安康,并且我期待着能再次见到你。等到大约三年之后,我还会再次来到这片山野之中。”西王母接着为天子吟唱道:“我留在那遥远的西方之地,深爱着那里的居所。我与虎豹为伴,与鸟鹊共处。我尊贵的命运不可改变,因为我是天帝的女儿。那些世间的百姓啊,又将要离开你了。我吹奏着笙簧,心中自由自在地翱翔。那些百姓的子孙啊,他们都是上天所寄予希望的。”</p><p class="ql-block">天子于是便驱车登上了奄山,他在奄山的石头上刻下以示纪念,并且种下了一棵槐树作为标记。他还把这座山命名为“西王母之山”。)</p> <p class="ql-block">蓬山</p><p class="ql-block">同源典故:蓬莱岛、方蓬、蓬岛</p><p class="ql-block">《拾遗记》卷一《高辛》</p><p class="ql-block">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p><p class="ql-block">文中用蓬山,形容久远,难以到达。整句话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对珍贵情感的珍视,以及面对重重阻碍无法传达心意的无奈与哀愁。</p> <p class="ql-block">关河</p><p class="ql-block">1.函谷关和黄河。</p><p class="ql-block">2.关山河阻。比喻艰难的旅途。[宋·陆游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词:「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p><p class="ql-block">“关河影啮”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列强的侵蚀下,国界线逐渐模糊、版图逐渐缩小,也表达了赵录绩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变迁的无奈。</p> 释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上阕</span></p> <p class="ql-block">“莲房坠粉风裳峻,盈盈镜漪明洁”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精致而高洁的景象。其中,“莲房坠粉”形象地描绘了莲蓬成熟后,莲子脱落,莲房上留下点点粉迹的情景,给人一种细腻而优雅的感觉。“风裳峻”则可能是以风中的衣裳来比喻荷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峻则强调了其挺拔、高洁之态。后一句“盈盈镜漪明洁”,盈盈形容水清澈而波动的样子,镜漪则指水面如镜,泛起层层涟漪,明洁则强调了水质的清澈与高洁。整体上,这句诗通过对莲与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高洁之态。</p> <p class="ql-block">这句诗“熨梦斜阳,收身沧海,生意飘蘦梧叶”富有深意与画面感。</p><p class="ql-block">“熨梦斜阳”可以理解为斜阳如同熨斗,温柔地抚平梦境,带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意境。</p><p class="ql-block">“收身沧海”则是以沧海为喻,将身心融入大海的博大与深邃。</p><p class="ql-block">“生意飘蘦梧叶”中的“生意”指的是生机与活力,“飘蘦”可能是形容轻盈飘动的样子,“梧叶”即梧桐叶。这句描绘了梧桐叶在轻风中摇曳,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p><p class="ql-block">“飘蘦”中的“飘”字有轻柔物随风自空中飘落之意,而“蘦”字较为生僻,在此处可能是“零”的异体字,因为“零”也有散落、凋零之意。</p><p class="ql-block">“飘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汉语词汇,常用来形容轻柔物随风飘落,也可比喻人四处流浪、无依无靠,或指事物、情感逐渐消散,以及生物体枯萎、凋落等。</p><p class="ql-block">因此,在这句诗中,“生意飘蘦梧叶”可以理解为“生机飘零的梧桐叶”,即形容梧桐叶在轻风中摇曳,既有生机又带有些许凋零之感,增添了诗句的意境与美感。</p><p class="ql-block">整体来看,这句诗通过斜阳、沧海、梧叶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既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熨梦斜阳,温柔地抚平白日的纷扰,带来一抹宁静的黄昏;收身沧海,将身心融入那无垠的深蓝,感受博大的宁静与自在;生意飘蘦(飘零)梧叶,即便是在落叶飘零之际,梧桐叶依然展现出其不屈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整句诗通过斜阳、沧海、梧叶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既宁静深远又充满生机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在面对生命变迁时的从容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1935年,青岛市工务局编印的《青岛名胜旅游指南》:</p><p class="ql-block">四方公园,在铁道之东,四方机厂之北,园中亭台花树,鸣禽游鱼,回环布置,悉具匠心,夏日荷花盛开,清风送香,尤为消暑胜地。公园之北,有海云庵,正殿供南海大士,配殿供关帝、吕祖,每逢旧历正月十六日香火大会,民众至数万人。</p> <p class="ql-block">“蘦”是一个不常见的汉字,主要有以下含义:</p><p class="ql-block">- 古同“零”,指草木凋落:如在一些古文中,“蘦落”就等同于“零落”,形容草木花叶脱落的状态,展现出一种衰败、凋零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引申为散落、散失:可用于形容其他事物像花叶一样四处散落、消失,如“蘦星”可表示零星散落的星星,描绘出星星分布稀疏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通“灵”,有聪明、灵巧等含义:这种用法相对较少,在一些特殊的语境或古籍版本中,“蘦”可能通“灵”,表示与神灵、灵性相关的意思,如“蘦秀”可理解为灵秀,形容人或事物具有聪慧、灵动的气质。</p><p class="ql-block">蕾,又读作ling(四声),其本意为甘草。</p> <p class="ql-block">1930年的四方公园,亭状庙宇正在修建中</p> <p class="ql-block">“枯蝉怨咽”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哀怨的画面。</p><p class="ql-block">“枯蝉”指的是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蝉,它们在经历了夏日的喧嚣后,如今已至生命尽头,显得枯槁而无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咽”,ye(四声),声音受阻而低沉。</span></p><p class="ql-block">“怨咽”则是指哀怨地呜咽、哽咽,将蝉拟人化,仿佛它在发出充满哀怨的声音,可能是在对生命的流逝、生存环境的艰难等发出悲叹。</p><p class="ql-block">整体来看,“枯蝉怨咽”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以及由此引发的哀愁与思索。</p> <p class="ql-block">1930年,“小庙容不下大菩萨”</p> <p class="ql-block">“奈露滴槃移”可以理解为露珠从槃(一种容器或盘子)中滴落并移动,这里的“槃移”可能是一种象征,暗示着某种变化或流逝。露珠的滴落往往与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相关联,给人一种转瞬即逝的哀愁感。</p><p class="ql-block">“宫魂凄说”则直接关联到齐王后的灵魂。这里的“宫魂”指的就是齐王后的灵魂,她因愤怒而死,化为蝉鸣于枝头,诉说着自己的哀怨与不甘。“凄说”表达了齐王后灵魂诉说的凄凉与悲惨,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命运不公的控诉。</p><p class="ql-block">整体来看,这句诗通过“露滴槃移”和“宫魂凄说”两个意象,巧妙地融入了“齐女化蝉”的典故,构建了一个既有画面感又有时间流淌,充满哀愁与神秘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幽恨年年,炉熏易烬寸心热”这句诗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p><p class="ql-block">“幽恨年年”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年复一年的怨恨与遗憾。这种“幽恨”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未竟事业的惋惜,对某种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无奈与愤怒。它像一股潜藏的力量,年复一年地在诗人心中徘徊不去。</p><p class="ql-block">“炉熏易烬寸心热”则通过炉熏的易烬与寸心的炽热形成鲜明对比。炉熏,即香炉中的香火,它虽然燃烧得旺盛,但终究会熄灭,象征着世间一切繁华与美好终将逝去。而“寸心热”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执着与热情,即便面对无尽的幽恨与岁月的流逝,他的内心依然炽热如初,不曾冷却。</p><p class="ql-block">整体来看,这句诗通过“幽恨年年”与“炉熏易烬寸心热”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与对内心执着的坚持。它告诉我们,尽管世事如梦,繁华易逝,但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炽热与执着,就能在无尽的岁月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下阕</span></p> <p class="ql-block">青岛市博物馆内的北魏石佛,曾矗立与四方公园。</p> <p class="ql-block">“阑干凝白”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画面感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从字面层面:“阑干”一般指栏杆,也可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凝白”表示凝结的白色,常用来形容霜、雪、雾等白色物质凝结、堆积的状态。所以“阑干凝白”直观上描绘了栏杆上凝结着白色的霜雪等,呈现出一片洁白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冷、素洁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例如,在吴文英的词中,“梦一凝白阑干,化为轻雾”便运用了“阑干凝白”的意象,通过梦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同时,“凝白阑干”化为轻雾,也象征着一种虚幻与缥缈的美感,增添了诗词的朦胧与诗意。</p><p class="ql-block"> 赵录绩词律法通吴梦窗(吴文英),借“阑干凝白”之景,表达自己在寂静的夜晚或清晨,独自面对这洁白清冷的栏杆之景,内心涌起的孤独、落寞或对时光、人生的淡淡思索等情绪,以景衬情,情景交融。</p> <p class="ql-block">“自倚和云谣,天上泪点难灭。”这句诗蕴含了深邃的情感与意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倚和云谣”中的“自倚”表达了一种自信与坚持的态度,“云谣”指《穆天子传》中的《白云谣》,“自倚和云谣”可以理解为词人以《白云谣》自勉,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美好的高远情怀。这里的“和云谣”,既实指赵录绩与文人墨客之间的唱和之举,也可引申为对那种超越世俗、充满深情厚谊交流的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天上泪点难灭”则突然转折,将笔触从云端拉回现实,描绘出一种凄美的景象。这里的“天上泪点”可能象征着天上的星辰或是深秋的雾水,凝结的白霜,它们闪烁着、流淌着,却难以消逝。这既可能是对逝去美好事物的哀悼,也可能是对世间无尽苦难的悲叹。</p><p class="ql-block">整体来看,这句诗通过“自倚和云谣”与“天上泪点难灭”的对比,构建了一个既高远又凄美的意境。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坚持,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中无尽苦难的深刻感慨。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句词充满了动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1934年在青岛四方公园荷塘边,站立者萧军、左起萧红、倪青华、舒群。</p> <p class="ql-block">“锦瑟疑年,玉珰缄札,更隔蓬山千叠。”</p><p class="ql-block"> 1. 锦瑟疑年:</p><p class="ql-block">“锦瑟”出自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青春年华以及蕴含其中的复杂情感。</p><p class="ql-block"> • “锦瑟”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年华或时光,如“锦瑟华年”。</p><p class="ql-block"> • “疑年”可能指的是对年华流逝的疑惑或感慨,暗含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留恋。</p><p class="ql-block"> • 整体来看,“锦瑟疑年”表达了对美好年华流逝的怅惘和疑惑。</p><p class="ql-block"> 2. 玉珰缄札:</p><p class="ql-block">“玉珰缄札”出自李商隐的《春雨》诗:“玉璫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p><p class="ql-block"> •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p><p class="ql-block"> • “缄札”指书信,这里可能代指无法传递的情书或信物。</p><p class="ql-block"> • “玉珰缄札”整体象征着深情厚意和无法传达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3. 更隔蓬山千叠:</p><p class="ql-block"> • “蓬山”常用来代指遥远而难以到达的地方,如仙境或心上人所在之处。</p><p class="ql-block"> • “千叠”形容山峦重叠,进一步强调了距离之遥远和难以逾越。</p><p class="ql-block"> • “更隔蓬山千叠”表达了因重重阻隔而无法与心上人相聚的无奈与哀愁。</p><p class="ql-block">将这三个元素结合起来理解,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深情而哀婉的画面:诗人追忆着美好的年华,却对时光的流逝感到疑惑和怅惘;他怀有深情厚意,却无奈情书难寄、信物难达;心上人仿佛远在蓬山之外,隔着千山万水,难以相见。整句诗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无法传达的深情的悲叹以及对重重阻隔的无奈与哀愁。</p> <p class="ql-block">“关河影啮”</p><p class="ql-block">“关河”通常指的是关隘和河流,这里泛指边疆或远方的地理景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影啮”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用词,其中“影”指的是影子,“啮”意为咬或侵蚀。在这里,“影啮”可以理解为影子仿佛在啃噬或侵蚀着关河,形成了一种动态而富有张力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光影随着时间变化,在关河之上形成的一种斑驳、错落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沧桑、冷峻、甚至带有几分荒凉的感觉,暗示西方列强从清末到民国悠悠岁月里对关隘河流领土的侵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然,具体含义还需要结合其所在的完整诗词文本以及创作背景等来更准确地理解。</p> <p class="ql-block">“叹旧月无端,碎环成缺”</p><p class="ql-block">从社会背景看</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内忧外患。国内方面,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爆发中原大战,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叹旧月无端”是对往昔相对和平稳定时光的感叹,那曾经的“旧月”象征着过去相对安宁的社会状态,然而却“无端”地被打破。“碎环成缺”则像是破碎的山河、分裂的社会局面,军阀混战、让国家不再完整,如同圆环破碎成缺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民族危机角度看</p><p class="ql-block">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步伐,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等地面临着日本的觊觎和渗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旧月”也可代表着曾经完整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此时在列强的侵略下,正逐渐丧失,如同月亮从圆到缺,表达了对民族危机的痛心和无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人民生活角度看</p><p class="ql-block">广大人民生活困苦,在战争、灾害、剥削等多重压迫下,挣扎在生死边缘。工人罢工、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叹旧月无端”是人民对曾经平静生活的怀念,对如今苦难生活的叹息。“碎环成缺”恰似人民破碎的生活梦想和家庭,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团圆、完整,反映出人民生活的凄惨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旧月”可以象征着中国过去相对美好的时光,如社会的稳定、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等。</p><p class="ql-block">“无端”则表达了这些美好时光的消逝是无缘无故、突如其来的,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动荡不安。</p><p class="ql-block">“碎环”比喻着原本完整、统一的中国社会,在内外交困下逐渐破碎。</p><p class="ql-block">“成缺”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破碎的结果,即国家的分裂和领土的丧失。在1930年前后,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内军阀混战不断,国外列强侵略加剧,使得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p><p class="ql-block">赵录绩通过“旧月无端,碎环成缺”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破碎、民族危亡的深深忧虑和无奈。同时,这句诗也隐含了词人对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渴望与期盼。</p> <p class="ql-block">“又触归心”:再次触发了归家的心情或念头。这里的“又”字表明了这种归心的触发不是第一次,而是多次重复的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故园霜菊发”:故乡的菊花在霜降时节盛开了。这里的“故园”指的是赵录绩的家乡安丘景芝,“霜菊发”则形象地描绘了秋天菊花盛开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令的变化和季节的更迭。</p> <p class="ql-block">四方公园东北角建有假山,山上建六角亭。周边遍植菊花,每年秋季举办“菊花会”。园内建有简易动物笼舍,展出虎、豹、狼、猴子、长尾鸡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词作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以观荷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在山河破碎时的哀愁与无奈。词中“莲房坠粉风裳峻,盈盈镜漪明洁”描绘了荷花的美丽与纯洁,“熨梦斜阳,收身沧海,生意飘蘦梧叶”则通过斜阳、沧海、梧叶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氛围。枯蝉的怨咽、露滴的槃移、宫魂的凄说,进一步强化了哀怨的情感。而“幽恨年年,炉熏易烬寸心热”则表达了作者内心年年累积的幽恨与不灭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阙“阑干凝白”描绘了栏杆上凝结的白霜,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内心的凄凉。“自倚和云谣,天上泪点难灭”则通过自倚云谣、天上泪点难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尽哀愁与思念。“锦瑟疑年,玉珰缄札,更隔蓬山千叠”以锦瑟、玉珰、缄札等意象,暗示着岁月的流逝、音信的断绝以及距离的遥远。最后,“叹旧月无端,碎环成缺。又触归心,故园霜菊发”则以旧月的破碎、归心的触发以及故园霜菊的盛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无奈,隐含对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渴望与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作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0年代国内有军阀混战,外部则面临日本的侵略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写下这首词,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作者与岛城文人墨客一起游四方公园观荷花,眼前的美景与内心的哀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这首词不仅是对荷花的赞美,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艺术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色:一是意象丰富,通过荷花、斜阳、沧海、梧叶、枯蝉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美、苍凉的氛围;二是情感深沉,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内心的哀愁与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三是语言优美,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典故,使得整首词既具有深邃的意境又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这首《如此江山》是赵录绩在30年代山河破碎时写下的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荷花的美丽与纯洁,更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对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渴望与期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方公园改造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现在四方公园的具体地址是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16号,四方机厂原址内部,其改造工程终于在2025年正月十六糖球会正式完工。本次改造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有的历史原貌上进行重新翻新、改建。其中庙宇复建,景亭修缮、山体绿化、湖体改建等多项改造内容。</p><p class="ql-block">上世纪20年代,胶济铁路管理局在此建设公园一处,称四方铁路公园,位于四方火车站东侧,南邻四方机厂,北临兴隆路,又称铁路公园,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1951年11月26日,藏书大家张铮夫先生曾到四方机厂对北魏石造像进行过鉴定,并亲至临淄做过实地考察。</p> <h1><span style="color:rgb(122, 68, 66);">访问了龙池村时年63岁的老人李复龙,老人对龙泉寺故址及日本人搬运佛像经过讲述也颇为详尽:</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15px;">“龙泉寺在龙池村西北一华里处,已成废墟,龙泉寺院落原有50亩之大,石佛像当时安放在殿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span style="color:rgb(122, 68, 66);">两尊大石佛手部及两尊菩萨像的头部残缺,两尊菩萨像的头,一个在本石佛像的下面,另一个李复龙老人曾用之作过地界。民国17年(1928年)济南惨案前,龙池村小学校长于桂林已将4尊石佛像偷偷卖给了日本人。当时临淄警备队长朱泉宜还曾用卖石佛像的钱到青岛买枪支。以上也为传说,真实情况未曾落实。据李复龙老人当年回忆,石佛像是日本人到外地雇人前来搬运的,据说是用杠抬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学识渊博 <p class="ql-block">赵录绩(1875-1939),字孝陆,号公石,安丘景芝后疃赵氏十八世,赵蕙畦与杨志清长女之子,晚清、民国时期词人、藏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文献学</span>家、鉴赏家。</p><p class="ql-block">赵孝陆在戊戌(1898)变法后在庚子(1900)年六月离开北京,辛丑(1901)又往,我国科举史上最末一榜进士,即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恩科取得第三甲 74名成绩 赐同进士出身,<span style="font-size:18px;">官内阁中书,钦加员外郎衔,民政部主事。</span>辛亥(1911)春辞官。</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任山东省首届省会议员。死后葬于青岛万国公墓,其墓文革被毁。</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赵录绩与杨廷干、孟昭鸿、陈琴舫等十人成立“甲寅诗社”。</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后,南海康有为过济,先生与言公羊学,议论风发,康氏叹为积学不可及”</p><p class="ql-block">词和字深得康有为先生称赞。其遗稿《丁丑秋词》由世袭衍圣公孔德成先生署名在台湾刊印行世。</p> <p class="ql-block">1925——1927年创作《画湖凉吹》,其中有一首词叫《高阳台》,写了一个序,是乙丑年秋,也就是1925年秋,住的是潍县经润楼,经润楼是孙葆田晚年寄居潍县时,他的藏书楼的一个号。赵汝濂将《画湖凉吹》送给同学,几经辗转现存国家图书馆,已是孤本。赵汝濂赠书予同学是否在青岛,从题跋看无从考证。也可能是济南或者京师。他的同学即题跋者,其人也没有记载。</p><p class="ql-block">《高阳台》小序有“乙丑季秋,避兵奉母寓潍县孙氏经润楼”之语。</p><p class="ql-block">荣成孙氏刻书,自孙福海刊刻蓬莱杨廷芝的《乡党约说》始。孙葆田独嗜经,其书斋皆以“经”为名,“涉经楼”、“问经精舍”、“授经楼”、“校经室”、“经润楼”。媒体多称为“经韵楼”,山东人“润”字发音“韵”,在此一并说明,以免以讹传讹。</p> <p class="ql-block">有清一代260余年间,文化灿烂,文苑也显示出了勃勃生气,沉寂了数百年的一株奇葩——词,昂然地抬起了头,清芬徐吐。乡间词家有著名的三位进士:赵录绩与曹贞吉、刘耀椿,他们都有过相似境遇:壮年得志,晚年阴郁,同被称为“晚情沉郁三词人”。</p><p class="ql-block">王献唐曾赞誉赵录绩与“晚清第一词人”赵熙齐名。</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四川的书法名人辈出,其中尤以“五老七贤”之首的赵熙最为有名。赵熙做过翰林院编修,也有“晚清第一词人”之称,算得上川渝文豪级的人物。赵尧生(1867~1948),名赵熙,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清末民国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赵录绩词稿。</p> <p class="ql-block">“廿四年(1935年)春,余鸠集旅青同好,创建诗社,先生命之曰青社,兴最豪迈,立召宴主倡,颇极一时之盛,借未逾年而罢。”</p> <p class="ql-block">赵录绩与庄仲舒等旅青文人创立诗社“青社”,庄湘泽与后到青岛的赵录缜,参加了青社。很短时间,因日寇占领青岛,随意杀戮,民不聊生,诗社停止了活动。</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录绩与诗人闻一多交往密切。《赵俪生:我的师承》中介绍中提到“我的第二个文化(文献)老师,就要算闻一多先生了。我在中学读书时,曾在伯父的书斋里见过他,那时他是青岛大学的教授,伯父是清末的进士,是著名的词家和藏书家。当时我是小孩子,没有资格跟宾客交谈。”</span></h1> 词集 <p class="ql-block">《丁丑秋间》铅印本</p><p class="ql-block">这是1960年由乡人杨天毅先生主持印行的,原稿由莒县庄仲舒先生收藏的。此新版本由孔德成先生署书名,莒县赵子莪先生作序,莒县庄仲舒先生撰校后语。</p> <p class="ql-block">《丁丑秋词》</p><p class="ql-block">丁丑年,即1937年。这部作品是在抗战军兴、寇敌深入的背景下创作的,赵录绩目击心伤,以庚子秋词为蓝本,谱写了丁丑秋词,表达了对南北名城陷落、败军降人狼狈以及敌骑横行无阻的愤慨,同时也寄托了对宗国的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庚子秋词》是一本词集,主要作者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另有宋育仁等作。此书编成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时值庚子,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帝室西逃,官僚星散。朱、刘二人共集北京王氏寓宅,困居于北京城中,闭门避乱,相约填词,将战争之感慨写入词中,几人相互唱和,遂成此集。因成集于秋日,故以“庚子秋”名集。)</p><p class="ql-block">《丁丑秋词》,当时极为名家所推崇,谓之“抗战词史”,是我国词学名著之一。</p> <p class="ql-block">(1919年巴黎和会,青岛问题和山东主权外交谈判失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这一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因青岛问题而起。</p><p class="ql-block">1922年2月4日,中日两国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又经5个月的交涉,于1922年12月1日签订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中国付出巨款,赎回了青岛主权和胶济铁路。1922年12月10日,中日双方在青岛举行了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收回青岛主权。)</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的枪声,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日军为引发事端,制造了“德县路事件”,加剧了青岛的紧张局势。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又多次指令其驻青领事西春彦与国民革命军第三舰队司令兼青岛市市长沈鸿烈进行秘密交涉,软硬兼施,诱其投降日本,遭到严词拒绝。日本政府见拉沈不成,就准备武力攻打,并进行临战准备。1937年8月13日,日本关闭了驻青岛领事馆,并开始撤离日本侨民。8月31日,日本在青的2万多名侨民全部回国,同时关闭了所开设的工厂、商店等。</p><p class="ql-block">由于日军即将发起侵占青岛的战争,10月1日,蒋介石任命沈鸿烈为青岛陆、海军总指挥,实施“焦土抗战”计划。12月4日,蒋介石电令沈鸿烈实行不抵抗政策,伺机撤离青岛,准备撤向鲁中山区。12月18日,沈鸿烈下令炸毁日本在青岛投资经营的九大纱厂,另将发电厂、啤酒厂、自来水厂和港口的船坞等设施进行破坏。12月25日,沈又下令将停泊在青岛港的搣镇海攠号等7艘军舰和港务局搣飞鲸攠号等5艘小火轮,装上沙石沉在大港至小港的航道上。12月26日,日本宣布封锁青岛海面的交通。27日,沈鸿烈率领部队、党政机关及家属等近万人向鲁西南撤退。</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10日上午9时,日本海军第二舰队及部分海军陆战队60余艘军舰和几十架飞机侵入青岛海域和领空,在军舰和飞机的掩护下,从山东头抢滩登陆,配合其海军夹击青岛市区。守卫青岛市区维护地方治安之青岛保安队势单力薄 ,孤掌难鸣,唯且战且退,撤出市区进入乡间。1月11日日军开入市内后未发一弹,就占领了青岛市各要地。至此,青岛完全沦陷,再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p> <p class="ql-block">黄孝纾(1900——1964),字公渚、号匑庵,匑厂等,编撰词集《匑厂词乙稿》(又名碧虑移词乙稿、碧虑商歌)</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刊印《匑厂词乙稿》(线装一册,民国间排印本,纴海楼丛刻之一),其中收录了这首词,为其作序“孝陆邮示四方公园观荷诗。”小序中注明是“诗”(类今天的散文诗),词、曲是诗的衍生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氏藏书颇丰,建有藏书楼,名模鬯阁,选取其中的善本书目编纂成《渠丘赵氏模鬯阁收藏善本书目》一书,现藏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东大学图书馆,不轻易示人。</span></p> <p class="ql-block">书目中仅有两种近刻书目,其中一种就是“匑厂文稿 一函两册 近刻 石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