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朝南一队屋宇篇

不羁的种子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时候的行政区域划分,一般以河流流域,结合中心城镇、人口、资源等元素,以河流中心线、分水山岭、大的官道为界。鼎湖区广利街道办与永安镇的分界线,就是以横槎涌作为分界线,涌东属永安,涌西属广利。笔者今天介绍的朝南村社区一队,就是位于两个行政区边沿,横槎涌南边的村庄,因村屋全部坐北朝南而建,故取名朝南。以李、区、邵三姓人为原住民。地理上属珠三角上游冲积平原河网地带。原集体经济以种养为主,是肇庆的传统粮产区和鱼米之乡。</p><p class="ql-block"> 旧时村庄内分:陇西里(李氏族人居住)、平阳里(区氏族人居住)。陇西里居西,平阳里居东。横槎涌边有两座古码头,在以水路出行为主的年代,是村入出入必经之所,也是几百年来,村人最古老的记忆。</p> 一、简介 <p class="ql-block">1.1、地理位置与交通</p><p class="ql-block"> 村庄位于广利街道办事处东,横槎涌南岸。四邻:</p><p class="ql-block">东:朝南二队、朝南三队</p><p class="ql-block">南:田野</p><p class="ql-block">西:田野、横槎涌堤</p><p class="ql-block">北:横槎涌堤基、横槎涌、朝北村</p> 1.2、行政隶属: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广利街道办事处朝南村社区居民委员会 <p class="ql-block">1.3、人口、民族</p><p class="ql-block"> 截至二0二四年末,村庄户籍人口二百六十多人,原住民姓氏有:李、区、邵等姓氏。全部为汉族广府民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养殖四大家鱼。年轻人多外出营商或务工。</p> <p class="ql-block">1.4、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41、明代及清初属高要长利都一图、二图/榄江都一图、二图,朝南村;</p><p class="ql-block">1.42、清末属高要长利堡朝南村;</p><p class="ql-block">1.43、民国初属下围乡长利都朝南村;</p><p class="ql-block">1.44、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属四区三都乡朝南村;</p><p class="ql-block">1.45、民国三十二年十月属四区广利乡朝南村。</p><p class="ql-block">清代行政隶属表↓</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地图↓</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外国人绘制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隶属变化:</p><p class="ql-block">1953年,属高要县第八区。</p><p class="ql-block">1959年7月‌:属广利公社。</p><p class="ql-block">‌1983年‌:撤社建区,成为广利区。</p><p class="ql-block">‌1986年,‌属广利镇。</p><p class="ql-block">‌2002年2月‌:属广利街道‌/社区至今。 </p> <p class="ql-block">接上辑→<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y65gf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广利朝南一队</a></p> 七、巷道、住宅 <p class="ql-block">  每个时期(或朝代)建筑的屋宇,都是当时村人生活条件的见证,或多或少可证明当年的生活水平。村中既有明清时代的青砖屋,又有民国时期及上世纪初建筑的坭砖屋,也有上世纪末期建筑的红砖清水墙屋和现代的砖混结构的多层楼宇。一代一代人的乡村记忆存留在古巷、古宅里,成了萦绕心头的乡愁。笔者不惜快门次数拍下众多古宅,旨在让村人见图找回当年的记忆,重拾旧梦。访客可略过。</p> <p class="ql-block">7.1、老宅老巷(部分)</p> <p class="ql-block">  前人历经几百年建立的村庄,今天就要拆除,变成城市的一部分,中国人的“故土难离”之情从心底湧起,不知祖宗之灵何处安息?不知外出求生的兄弟到那里寻找故乡?……笔者花费快门次数,尽最大努力多拍一些古宅图片,留存下时代记忆,作为聊解乡愁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旧物件</p> 咸水石铺巷道面,彰显村庄当年的富裕 <p class="ql-block">堤基上的卫生所</p> <p class="ql-block">巷道口步级</p> <p class="ql-block">与古码头对应的旧里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旧时大石铺巷道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旧宅内景,神楼🙏🙏🙏</p> 旧宅内景 <p class="ql-block">旧宅内景,有神楼🙏🙏🙏</p> 明代砖柱建筑,悬山顶。墙体采用干垒形式,减少水对房屋的冲击。 <p class="ql-block">内景,神楼🙏🙏🙏</p> 咸水条石铺巷道 <p class="ql-block">  笔者不惜花快门拍摄古宅、古巷道、古迹,目的是留住传统的历史记忆,以免时间对它们的湮灭,让曾经与我们代代一同成长的古屋留在相片里,成为回忆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7.2、新宅新路(部分)</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清康熙、道光、宣统《高要县志》</p><p class="ql-block">2、民国《高要县志》</p>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图片2025年2月20日拍摄;</p><p class="ql-block">2、图片、视频拍摄/文字撰写/综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