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晴。</p><p class="ql-block"> 老陈在江西省博物馆参观的最后一个展览是《问白-德化窑白瓷精品展》。德化窑白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白”。能在江西省博物馆里看到这样的一个荟萃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德化窑白瓷精品展览,感觉自己确实很幸运。</p><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 白,乃无色之色,庄子有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p><p class="ql-block"> 在欧洲被通称为"中国白"的陶瓷,指的便是明清时期福建省德化县生产的白瓷。它们以质取胜,以白夺目,独具特色,被视为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它们看似平淡,却不失质感,追求类玉。类冰,追求君子之德、自然之美,是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德化白瓷行销足迹遍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并凭借高超的工艺水平惊艳世界,成为"东方艺术的珍品"。虽历代志书对德化白瓷的记载不多,但德化县境内星罗棋布的古代瓷窑遗迹、世界各大海域古代沉船出水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出土的德化白瓷、国内外诸多博物馆留传至今的大量珍藏,都是德化白瓷深受中外人民珍视和当年广销海外的实证。</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遴选福建博物院馆藏德化白瓷精品一百一十余件(套),望与观众共鉴德化白瓷的艺术魅力,共述精彩的中国故事,共续中外互通、美美与共的精神文明。</p> <p class="ql-block"><b>何以中国白。</b></p><p class="ql-block"> 德化窑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久负盛名的民间窑场,以烧造白瓷而名闻天下。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纯净高雅,被世人赞为"至今所做的最美丽的白瓷"。同时,德化白瓷拥有丰富的艺术题材,涵括观音、弥勒、达摩等塑像,炉、觚、瓶等陈设供器和笔洗、笔筒、印章、笔架等文房用品,碗、碟、勺等日用品及其他杂器。它们精巧而富于神思,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器物谱系。</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 家火千年。</b></p><p class="ql-block">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县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置县,宋承至今。作为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中国南方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地区制作使用陶瓷器的历史悠久。史前时期,德化先民就已开始使用陶器。夏商时期,德化地区开始生产原始青瓷,唐五代时期烧制青瓷。宋元时期,德化窑业兴盛,境内窑场林立,生产规模庞大,此时以青白瓷为大宗,白瓷次之。明末清初,白瓷生产成为德化瓷业的中流砥柱,享誉世界,其生产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b>德化县古窑址分布图。</b></p><p class="ql-block">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的戴云山麓,林密水丰,为德化瓷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德化县现已登记在册的古窑址共有239处,贯穿夏、商、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几个时代。</p><p class="ql-block"> 据调查,德化县有超过三十个窑口曾于明清时期烧造德化白瓷。其中浔中镇岭兜窑、六车窑、祖龙宫窑、甲杯山窑,三班镇的桐岭窑、旧窑和新窑规模较大。</p> 南宋德化碗坪仑窑青白釉莲瓣纹军持。 北宋德化碗坪仑窑白釉盏。 元代德化屈斗宫窑出土瓷片一组。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 装饰工艺。</b></p><p class="ql-block"> 德化白瓷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有刻花、划花以及刻划花,有印花和刻印花,有贴花、堆花以及堆贴花,有堆贴与刻铭相结合的纹饰,还有镂雕雕塑等技法,多种工艺复合叠加,生产出千变万化的德化瓷。</p> <b>刻划--</b>系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划花纹。刻花纹饰有凹有凸,其特点是着力较大,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划花纹饰多呈阴文线条状。德化白瓷上除刻划花卉图案外,还常有诗词文赋和印章款记。<div> 明代德化窑白釉刻诗文花觚。</div> <div> 明末清初德化窑白釉刻花折腰盘。</div> 明代德化窑白釉暗刻牡丹花纹座灯。 明代德化窑白釉刻诗八弧杯。 明代德化窑白釉刻花笔洗。 明代德化窑白釉堆贴螭龙纹执壶。 明代德化窑白釉印花三足鼎式炉。 元代德化屈斗宫窑青白釉模印“金玉”卷草纹粉盒。 明代德化窑白釉印花双耳四足方炉。 明代德化窑白釉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口微敞,双耳扁方直立于沿上,弧腹。外壁对称贴折枝梅花,圜底,下部为三象鼻足。通体施白釉,莹润光亮,如脂似玉。外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 日本学者上田恭辅评述说,"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高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div> 明代德化窑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div> <b>堆贴--</b>系印出或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德化白瓷堆贴技法运用普遍,常见纹饰有松鹿、螭龙、八仙、梅花等,皆栩栩如生。<div> 明代德化窑白釉堆贴松梅高足杯。</div> 明代德化窑白釉堆贴松鹿碗。 明代德化窑白釉堆贴花卉方杯。 明代德化窑白釉堆贴松梅高足杯。 明代德化窑白釉堆贴梅鹿高足杯。 <p class="ql-block"><b>镂雕--</b>亦称镂空或透雕,系将某一器物绘好图案后,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纹的装饰手法之一。此工艺常见于笔筒、双层杯、双层碗、香炉等。</p><p class="ql-block"> 明代德化窑白釉镂空笔筒。</p> <p class="ql-block"><b>白瓷耀世界。</b></p><p class="ql-block"> 瓷器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商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全球。宋元时期,随着海上航路的拓展,为满足海外市场对名窑瓷器的巨大需求,德化开始大量外销生产瓷器。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在器物造型、烧制技术、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都获得空前发展,它们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眼中的东方艺术珍品,引发追捧和仿制,在推动东西方陶瓷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世界瓷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p> <br><div> 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立像。</div> 观音像为德化窑的常见题材之一,以德化瓷细腻的质地与独特的象牙白展示观音静美柔曼的风韵,慈悲安详的神态,超凡脱俗的典雅气质、衣纹流畅、表情传神、形象逼真,胎骨匀称坚实,美如脂玉,质感性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div> 满脸清雅澄明 微尘不生 双肩韵律流动 仅一背影 亦能倾国倾城--舒婷《滴水观音》<div> 清末德化窑白釉博及渔人款渡海观音立像。</div></div> 清末民初德化窑白釉许云麟款骑兽菩萨坐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如来佛坐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斗母圣君坐像。 清代德化窑白釉送子观音坐像。 民国德化窑白釉文殊坐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净思达摩坐像。 清代德化窑白釉布袋和尚坐像。满面笑容、双耳垂肩、大腹便便。通常手持念珠或拂尘,身背布袋,人们常称其为“笑面佛”,实为弥勒佛(未来佛)。 清代德化窑白釉持经观音坐像。 当代苏殊庄作品《纸》。 当代德化窑白瓷作品《神话》,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连德理历时半年精心创作的杰作。这件作品绝美再现了电影《神话》玉漱公主的形象。身上那层看似飘逸的“薄纱”,实际上厚度仅有0.2毫米,就像是风中轻舞的丝绸。雕塑背面的秀丽长发,每一根发丝都清晰可见,令人叫绝,作品展现了连德理高超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明代德化窑白釉关公周仓立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立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李太白坐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张生爱子人物立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财神坐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真武坐像。 明末清初德化窑白釉福德正神坐像。 明末清初德化窑白釉天官坐像。 清末民初德化窑白釉陈振义塑牧童骑牛像。 清末民初陈振义塑德化窑白釉和合二仙像。 清末民初德化窑白釉伏虎罗汉像。 民国苏嘉善塑德化窑白釉花木兰立像。 <p class="ql-block"> 当代德化窑作品《月牙泉》。</p> <p class="ql-block"> 当代德化窑作品《红衣少女》。<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