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兹探村——村情简介7–陈汉乡

余泽

<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继续系统地介绍、推介宿松,为宿松乡村振兴助力,让宿松发展更快、更好、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图文主要是展现宿松自然景观、乡村风貌、文化遗产和特色特产,作为推介宿松、乡村游玩指南、民间民俗文史资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搜集、整理、描述、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请予以指正;雷同之处请您见谅,感谢理解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美篇《松兹探村》共分为宿松历史名人、历史建筑、传说故事、旅游景点、红色教育基地、寺庙、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情简介等系列。村情简介篇系列简要介绍宿松行政村的村情。</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4年5月,宿松县共辖213个行政村和社区。各行政村在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发展潜力,也面临挑战。近年来,宿松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村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一批村级现代农业企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未来,宿松应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村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配置,推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动全县各村实现全面振兴。</p> <p class="ql-block">  本篇为松兹探村---村情简介7--陈汉乡篇。</p><p class="ql-block"> 陈汉乡地处大别山南麓,位于宿松县城西北边缘,集革命老区、山区、库区于一身;最低点位于河口村,海拔51.4米。东频隘口乡,南临柳坪乡,西接北浴乡,北邻太湖刘畈乡,乡治距县城25千米。乡境南北长约14千米,东西宽约11千米,国土面积93.8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89.94平方千米,水域面积4.38平方千米;有山场10.9万亩,耕地7490亩;平均海拔达500米。辖广福村、河口村、独山村、玉屏村、邓山村、白鹤村、库南村、钓鱼台村、朱湾村、大明村、别河村、九登山村、罗汉宕村13个行政村,279个村民小组,9641户,总人口2.8万人。乡人民政府驻广福村。</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40年设陈汉乡;1947年与长溪山乡并为陈长乡;1950年6月设陈汉区;1958年9月改乡设公社,设北浴、广福公社;1961年8月境内设朱湾公社、广福公社;1976年4月境内增设钓鱼台公社;1984年3月撤销公社,恢复朱湾乡、钓鱼台乡、广福乡,与柳坪乡、北浴乡、隘口乡、西源4乡一起属于陈汉区公所,区公所驻陈家院子,乡政府驻地分别为朱家湾、三合口、广福寺、柳树坪、跑马厂、隘口街、肉铺;1992年2月撤区并乡,钓鱼台乡、朱湾乡、广福乡合并为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乡人陈汉(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明朝及以前名人-“明初宿松将领陈汉”),聚众结寨,保卫一方平安,因他有勇有谋、仗义疏财,被推举为众寨之王。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于宿松之际,他率所属48寨民归附朱元璋抗元,立下赫赫战功。明初被授封南京大都督断事官,后封龙图大学士,光禄大夫,追赠三代资政大夫,钦封领地于宿松故里,并恩准封地袭爵,所封领地改称陈汉。死后葬于铜鼓坡,故名陈汉沟,简称陈汉。陈汉山、陈汉沟地名由此而来。历史上“陈汉”之名不仅被封为地名,还被用作地方行政建制名称,自1748年以来,曾以“陈汉庄”、“陈汉保”、“陈汉区”、“陈汉乡”等建制被列入县域行政版图。</p><p class="ql-block"> 因为历史上的陈武(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明朝及以前名人-“忠心耿耿的江表虎臣陈武”)、陈汉两位人物让陈汉的文化底蕴尤为厚重;因为手工制作的豆腐、裱纸品质好,让陈汉在很早以前就声名远播;因为曾经的一条山沟、现在的一座水库,让陈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曾经的陈汉沟集镇有横直两条街,街上住着100多户人家,有店铺60多家,以肉铺、铁匠铺、豆腐店、茶馆、杂货店居多,街道都是用青石铺成。每天这里车水马龙,各地客商频繁往来,带动了陈汉商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快速兴起,陈汉沟也因此一度成为皖鄂周边山区的商贸重镇,享有“小汉口”之称。现在的钓鱼台水库风光旖旎、诗情画意,是人们观景、垂钓、泛舟的好去处,绝美景致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陈汉乡有幼儿园2所,小学5所,中学1所。</p><p class="ql-block"> 陈汉乡境内资源丰富,盛产毛竹、松杉、蚕茧、茶叶、板栗、柑桔、鲜鱼等农副产品,蕴藏有铅锌矿、锰矿、磷矿、铁矿、石英、石墨等矿藏及水力资源;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三面尖海拔1008千米,最低处河口渠道闸外河床海拔51.4千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中,无霜期长达280多天,常年平均气温16-17℃,年总降雨量1383mm;境内有二级河朱湾河、北浴河、廖河、广福河4条,总长7.5千米;有钓鱼台水库(属国家中二级),具防洪、灌溉、发电、养殖、城镇供水、旅游观光等多功能,占地4000余亩,库容近1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陈汉乡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相间,风景如画,钓鱼台水库镶嵌其中,是理想的旅游休闲乐园;境内有陈汉墓、梅氏古民居、玉枢观等历史古迹;有钓鱼台水库、香榧谷等自然与生态景观;更有“两茶一榧”特色种植园等众多乡村旅游景点。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文旅融合项目、多元业态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吸引力,成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大别山原生态旅游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陈汉乡(油茶)榜上有名。</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陈汉乡入选2020年度安徽省森林城镇。</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陈汉乡被确定为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p> <p class="ql-block">  白鹤村地处陈汉乡南部,钓鱼台水库西南岸,与柳坪乡长溪山村接壤。全村28个村民小组,684户,近2400人。有耕地365亩,山地105亩,山场5300亩。宿两公路穿村而过,是一个聚山区、库区的脱贫村,既是水库移民区,也是移民安置区。</p><p class="ql-block"> 全村现有党员49名,设有一个党支部,下辖三个党小组。</p><p class="ql-block"> 2004年6月,上马石村并入白鹤冲村,改为白鹤村,属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白鹤,指该境内有一片白鹤冲,传说曾经白鹤仙翁在此停留,且村委会驻地与此。</p><p class="ql-block"> 白鹤村是传统山区农业村,群众主要从事毛竹、蚕桑、红芋等生产。近年来,白鹤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着力实施省级中心村建设,以培育壮大白茶特色产业为主线,探索搭建乡村体验式文化旅游产业体系,谋划生物质颗粒燃料等绿色产业布局,整齐、规范、美观的高标准示范茶园逐渐成型。目前,白鹤白茶种植规模近300亩,其中精品示范茶园140亩,创办村级企业,盘活周边兄弟村100余亩老茶园,创立了“企业+农民合作社+党员+农户”共建共享的经营模式,同步建成高标准茶叶加工厂和农产品烘干厂,着力巩固陈汉乡“两茶一榧”产业格局。2023年,白鹤村白茶产业年产值已突破70万元,直接带动脱贫户务工增收达30余万元。合理引入金银花、金丝皇菊等优势互补性作物与白茶配套种植,打造特色花香茶园。2023年,全村启动了茶旅融合文旅产业规划,引进外部资源联合开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增加其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p><p class="ql-block"> 地处大山深处的白鹤村,生态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深厚,毗邻钓鱼台水库,依山傍水,村前是古老的白鹤河河道,村后是竹木茂密的青翠山峰。经过连续三年建设,已完成对白鹤河河道的治理,修建了中心村文化广场,昔日脏乱差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一个具有山区特色、地域特性、乡土特征、山水相融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呈现在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清朝,这里叫白鹤冲,居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生产裱纸。“纸是神仙做,十张就有九张破”,说的是生产裱纸是项技术活,程序比较繁琐、复杂,有着破麻、扎麻、打浆、捞纸、揭纸、晒纸、包装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白鹤冲人生产出的裱纸远销湖北黄梅、蕲春、英山等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鹤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生产裱纸,成为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白鹤村上马石屋的朱氏祖屋(见本系列之历史建筑篇--古民居1-“白鹤村的朱氏祖屋”),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整个祖屋室内结构简单明快、朴素大方而不失应有的气派,具有明显的明代徽派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白鹤村下屋中心村被批准为2023年度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p> <p class="ql-block">  别河村坐落在陈汉乡西北部,北与太湖县接壤,东、西与本乡大明村、九登山相邻,南是通往县、乡主道的朱湾村,距乡政府15公里。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288户,近1200人。地域面积9.06平方公里,耕地640亩,山场9800亩,毛竹300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9月成立先锋大队,属朱湾公社;1982年改为别河大队;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改称别河村,属朱湾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随朱湾乡划入陈汉乡,2004年原先锋、阳坪两村并入别河村,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别河,指有条河边上地形像鳖鱼,“鳖”谐音“别”此村称为别河村,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别河村村民主要从事茶叶、毛竹、粮食等生产,种茶历史由来已久。别河村的麻老湾一带海拔800多米,生态资源优越,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种茶,是“宿松香芽”的核心产区。近年来,别河村利用山场资源,把茶叶作为兴农富民的主导产业,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第一抓手”,不仅村民各家各户种茶,企业也前来投资发展茶产业。通过“别样红”党建品牌建设,以土地资源入股的方式,吸纳农户以茶地入股参与合作,流转千余亩茶地,采取“经济实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翔禾茶叶有限公司合作种植有机茶。公司每年按照比例给予茶农和村集体分红,村集体和茶农可分别增收,建立利益“双绑”机制,走出了一条党建搭台、村企共建、山民增收的富民强村新路子。翔禾公司坚守品牌兴茶,推进基地茶叶实现“特色农产品”到“品牌农产品”的产业升级,注册的“麻佬湾茗茶”,在安徽茶叶博览会上获得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别河村入选2020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p> <p class="ql-block">  大明村坐落在陈汉乡东北部,东与太湖县天华镇大山村遥遥相望,西临朱湾村,距县城中心三十余公里;国土面积8.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0亩,园地528亩,山场12000余亩;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354户,近1200人;全村党员58人;这里拥有丰富的天然植被,随处可见珍贵的中草药材,农副产品有茶叶、油茶、香榧等,毛竹更是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4年3月大队改为大明村,属朱湾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随朱湾乡划入陈汉乡,2004年与小明村合并,统称大明村,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大明,指该境内有大明府,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大明村原名大明府,相传是古代有一位叫罗逸的风水大师,从太湖往湖北蕲春,途经大明遗失一大包袱,至小明遗失一小包袱,从此有了大明袱和小明袱的地名,后又称大明府和小明府。大明村是典型的山区,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老前辈王振鹏曾在黑石岩、代竹坪、滴水岩等地战斗,留下了一首首英雄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大明村是传统山区村,村民种植业主要从事蚕桑、板栗、毛竹、茶叶、食用瓜蒌、粮食等生产,养殖业主要是土猪、土鸡、黄牛、土羊等。近年来,大明村搭建“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平台,鼓励村民以土地、劳务、扶贫资金等入股,按股权分配权益,发展茶叶、油茶、蘑菇、土猪、土鸡、黄牛、土羊等种养业,“三面尖”绿茶供不应求。在独特的自然风光映衬下,正努力谱写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大明村山青水秀,群山环绕,清澈的山涧,高耸的山峦,吸引着周边的游客。许多景点成为网红的打卡基地,比如鱼鳞堰、龙缸四宕、六宕角、彩虹桥、五举人祠堂、万丈崖瀑布、跑马场、望天石、骑马石、黑石寨、老虎洞、滴水岩等诸多自然景观;龙缸河(又名龙家河)坐落在村境内的大明府与小明府交界处,全长近1000米,龙缸河中间河道蜿蜒曲折、曲径通幽、悬崖峭壁、飞瀑流泉、跌落成潭(缸),青山绿水,轻雾缭绕,空气绝佳。从上而下分别有大龙缸、提桶缸、浴盘缸、小龙缸,民间称为“龙缸四井”。这里正在计划打造精品漂流线路,漂流线路沿途可见水电站旧址、黑湾堰、龙缸堰、龙缸古堆、小明新河旧址、六宕角观景亭、木质索桥、石壁刻字等。在大明村可以体验石榴采摘、茶厂采摘、垂钓等乐趣。依托自然优势,将大力发展好文旅产业。大明村青山绿水,常年笼罩在云雾缭绕间,空气中弥漫的负离子让游人赏心悦目,常年流淌的清澈河水滋润着两岸的植被,是未来康养基地。</p> <p class="ql-block">  邓山村地处陈汉乡的西南部,钓鱼台水库的西南面,全村12个村民小组,381户,近1400人。全村耕地面积435亩,其中水田363亩、旱地82亩,山场面积3700亩,其中毛竹面积占60%左右,区域面积3.7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全村现有党员31人,党支部1个。</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改为邓山村,属广福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随广福乡划入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邓山,指其境内地处山岭处,居民多数姓邓,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邓山村主导产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林产品毛竹比重较大,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邓山村聚力“党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注入了强劲动力。建立“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种养业,形成了以茶叶、毛竹、生猪养殖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其养殖的“极蝉虫草土鸡”远销杭州、上海等地,供不应求。</p> <p class="ql-block">  钓鱼台村位于宿松县西北部,陈汉乡的北面,宿松最高峰罗汉尖山脉腹地,陈汉乡钓鱼台省级湿地公园中心,钓鱼台水库镶嵌其中。村部距县城30公里,距乡政府5公里,东接广福村,南沿钓鱼台水库,西邻北浴乡,北靠朱湾村。全村下辖28个村民小组,924户,3200多人,其中库区移民近2800人。现有耕地面积215亩,山场5900亩,水面2049亩。少田少地、山丰水美,属于典型的融山区、库区为一体的脱贫村。</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94人,村党总支下设三个社区党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三合、陈屋两个小村合并为钓鱼台村,属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村内三溪河旁有一苍褐色巨石,当地村民称作钓鱼台,故名。</p><p class="ql-block"> 钓鱼台村地处陈汉乡腹地,区位优势相当明显,这里山清水秀,群山环绕,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享有宿松县“后花园”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钓鱼台村确立了“生态立村、产业强村、农旅兴村”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建成蚕桑、食用吊瓜、茶叶、油茶、毛竹、水库养殖等产业,提高了群众收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通过点面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新建岭坪里精果园、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杨梅园及各类茶园,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力务工就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形成短期产业增收,长期产业致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结构格局。</p><p class="ql-block"> 钓鱼台村依托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围绕特色旅游发展的中心思路,利用各类资金大力兴建了房车旅游宿营地、旅游停车场、儿童游乐园、水车景观带等各类旅游基础设施,与已有的一些知名景点如迎宾亭、玉枢观、彩虹桥等形成连点成片、带块成链,带动更具集群效应的地域旅游。同时重点打造了集电商、观光、餐饮为一体的电商销售旅游观光楼,推动了农特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如陈汉豆腐、钓鱼台水库餐条鱼等地域性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消费,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p><p class="ql-block"> 陈汉墓。明初将领陈汉(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明朝及以前名人--“明初宿松将领陈汉”)是西乡陈武村(今陈汉乡钓鱼台村)人,洪武十七年荣封光禄大夫,恩准封地袭爵,所封领地改称陈汉。享寿九十五岁葬于陈汉山(山因陈汉而名)上锡地铜鼓坡虎形山(今钓鱼台村境内)。2002年11月陈汉墓被宿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玉枢观。位于陈汉沟钓鱼台附近的陈家老屋前边的玉枢观(见本系列之寺庙篇1--钓鱼台村的玉枢观”),始建于三国时期,初为陈姓族人为陈家老屋出生的三国时东吴名将陈武(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明朝及以前名人--“忠心耿耿的江表虎臣陈武”)而建,因陈武字“玉枢”,顾因此而名。“玉枢观”实为陈姓家庙,尊称陈武为“总管老爷”。1958年,修建了钓鱼台水库后“玉枢观”成为湖中仙岛,常年被水所围,香客须乘舟登岸,偶逢秋冬枯水期,三面环水,香客徒步登岸即可,一年四时之景迥异,是一处上好的人文景观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宿松钓鱼台水库风景区(见本系列之旅游景点篇2--“宿松钓鱼台水库风景区”)风景秀丽,与钓鱼台村相邻。</p> <p class="ql-block">  独山村位于陈汉乡东南部,距宿松县城30公里。全村17个村民组,490户,1600多人;地域面积6.25平方公里,耕地620亩,旱地48亩,山场8202亩,其中松杉4200亩,毛竹3800亩。</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53人,党总支部下设两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4年3月大队改村,设立独山村,属广福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随广福乡划入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独山,指唐孤独曾隐居此山,当地居民称此村为独山村,且村委会驻地与此。</p><p class="ql-block"> 独山村属于一个贫困的高山区,村主导产业以水稻、红芋为主,特色产业以毛竹、板栗、茶叶为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猪生态养殖。</p><p class="ql-block"> 独山村像一个天然的葫芦,躺在青山叠翠的大山怀里,四周山连着山,群峰巍峨。独山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产业积淀。“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多年来,主要产自独山村的陈汉豆腐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以及多样化的烹调方法,满足了山民对于美食与营养的双重需求。“山好、水好、豆好,磨出来的豆腐更好”,陈汉豆腐的制作过程更是充满了传统与匠心,选用的是特有的山泉和种植的上好黄豆。陈汉豆腐是宿松“十大美食”之一,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陈汉豆腐烧肉已经成为宿松当地宴请亲朋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近年来,村民不断探寻豆腐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乡村两级努力写好豆腐这篇产业文章,鼓励更多农户参与豆腐制作,不断探索推进挖掘豆腐的独特魅力和产业潜力,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p><p class="ql-block"> 2009年被宿松县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p><p class="ql-block"> 2013年被宿松县确定为美好乡村建设自然村改造示范点。</p> <p class="ql-block">  广福村地处宿松县西北部,陈汉乡南部,是陈汉乡政府所在地,北角是风景如画的钓鱼台水库。全村有27个村民小组,980户,近3100人。国土总面积为6.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0亩,山场面积8593亩,境内有墨钓、宿两两条县主干道穿村而过,距县城28公里,距火车站15公里,交通较为便利。</p><p class="ql-block"> 广福村党员总数106人,总支下设四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5年合作化时设广福农业社;1958年9月为广福大队、红星大队,属朱湾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改为广福村,属广福乡;2004年6月陈院村、郑冲村并入广福村,属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村庄里有寺庙广福寺,取其前二字,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广福村主要经济收入是林业、种植业、外出务工收入。主导产品有毛竹、茶叶、柑橘、食用瓜萎等,是一个集库区、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为一体到山区村。</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广福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创新融合新路径,打造驱动发展新引擎,聚焦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与龙成农林集团合作,因地制宜发展“两茶一榧”(茶叶、油茶、香榧)特色产业,将荒山打造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建设乡村电商直播基地,畅通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增收;依托毗邻钓鱼台水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将乡村旅游确立为村级的重点业态,将香榧谷项目作为村内旅游发展的主引擎和总抓手,不断完善产业业态,谋划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香榧谷旅游集聚区,实现乡村旅游业态提档升级。</p><p class="ql-block"> 广福村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及周边旅游景点众多:</p><p class="ql-block"> 宿松钓鱼台水库是宿松县仅有的大(二)型水库,水库坝址位于广福村,水库风景区(见本系列之旅游景点篇2--“宿松钓鱼台水库风景区”)主要景点都在广福村。</p><p class="ql-block"> “‌香榧谷”民宿·露营地(见本系列之旅游景点篇2--“广福村的“香榧谷”露营民宿”),是一个集观光、休养、住宿、餐饮、文娱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的“环钓”民宿群,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香榧谷”已成为宿松县重要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钓鱼台水库湖中仙岛“玉枢观”(见本系列之寺庙篇“钓鱼台村的玉枢观”)是陈姓族人为陈家老屋出生的三国时东吴名将陈武而建的陈姓家庙,是一处上好的人文景观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境内还有备受广大信奉者尊崇的有广福寺。</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公布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广福村上榜。</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广福村榜上有名。</p> <p class="ql-block">  河口村位于陈汉乡的东南部,东接隘口,南与柳坪相临,是陈汉乡的东大门,距离县城25公里,从县城出发走宿两公路三十分钟的车程直达。下辖18个村民组,460户,人口近1800人。耕地面积602亩,山场林地3800多亩,属于典型的山区村。</p><p class="ql-block"> 河口村党员65名,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熊岭村并入河口村,属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河口,指该境内自然村庄位于河口村,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河口村山场资源丰富,毛竹资源共有3000多亩,占全村山场的80%以上,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山场收益、一般种植业收入、少量农副产品收入以及外出务工收入。</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河口村利用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村民流转山场、土地入股经营,兴建羊肚菌种植基地,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羊肚菌种植产业;兴建洪岭崖、黑尖寨、叶垅绿色茶园,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同时,依托现有种植经验和地理优势,在主抓羊肚菌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尝试土地循环利用新模式,实现大棚套种“转型升级”,有效增加西瓜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减少土地闲置、增加土地利用率,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带动村民致富,提升村级集经济。</p><p class="ql-block"> 河口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曾经祖祖辈辈散落居住在柳坪乡和隘口乡之间的56处山坡上,百姓间流传着一首“挣钱只有驮竹子,娶媳妇只得抬轿子,生病只好捱日子,养老只能靠儿子”的旧“四子歌”。如今,河口村是和美乡村市级中心村,青山绿水的环绕中,是一排一排徽派风格的民居,一个徽派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的新山村。“脚下有路子,山上有竹子,看病有折子,养老有栗子”是河口村的新“四子歌”。</p> <p class="ql-block">  九登山村地处陈汉乡最北部,是距离乡政府最远的边远村,紧邻太湖县,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220户,820多人。全村全部坐落在高山之上。地域面积5.57亩,耕地520亩,山场4100亩,毛竹650亩。</p><p class="ql-block"> 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2名。</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4年3月大队改村,建九登山村,属朱湾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随朱湾乡划入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九登山,指境内有自然村庄九登山村,传说五祖寻母在此连登九次山,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九登山村是典型山区村,村民主要从事毛竹、食用瓜蒌、粮食的种植,经济发展水平低,外出务工收入是村民主要收入之一。</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九登山村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种植模式,把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兴村的重要抓手,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油茶、茶叶等产业,利用土地肥沃、地势平缓、农田相对集中、气候相对温和湿润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开辟生姜种植园,发展生姜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的模式,流转土地、就近务工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夯实产业基础,助力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罗汉宕山坐落在九登山村境内,山高985米,与北浴乡罗汉尖遥相对望,是全县第三高峰,极目四望,天高云淡,千里江山,尽收眼底,自然景观独特,景色丰富多样。山下有油茶花海,山腰有罗汉禅林,山上有罗汉石窟,相传罗汉峰、香炉峰、金盘架月、螺蛳锁水、仙人托石、金狮朝北斗、仙茶园、仙药园、藏经阁、罗汉沐浴池等“罗汉十景”均出自此山,吸引远近游客慕名而来休闲观光。罗汉宕山景点众多,奇峰耸立、峰峦叠嶂,独特的自然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发展生态旅游和进行乡村特色旅游的绝美佳境,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九登山村将依托生态优势与人文资源优势,围绕“生态立村、旅游强村”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环境优美乡村、生态文明乡村、旅游观光强村,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构建幸福美丽的新九登山。</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罗汉禅寺。</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安徽省林业局授予九登山村2022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称号。</p> <p class="ql-block">  库南村位于陈汉乡中西部,钓鱼台水库南部,东与白鹤村相接,西与北浴乡廖河村相连,南靠柳坪乡,北临水库。全村33个村民小组,878户,总人口近3200人。全村面积7.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3.7亩,林地面积8554.2亩。宿两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村,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4年3月撤销公社、大队改村,为钓鱼台乡库南村;1992年2月撤区并乡,钓鱼台、朱湾、广福乡合并为陈汉乡,属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该地历史上有个村民喜欢钓鱼的水库,且有个村庄位于水库的南边叫库南村,且村委会坐落于此。</p><p class="ql-block"> 库南村是传统山区农业村,种植主要以水稻为主,养殖以桑蚕为主产品,桑园面积达千亩以上,占村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观的比重。</p><p class="ql-block"> 库南村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的人工造纸业蓬勃发展,几乎队队有纸厂,家家有纸石槽,由于九十年代初外出打工热潮,使得这一传统产业日渐衰退。</p><p class="ql-block"> 作为大别山南麓知名的“竹乡”,库南村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全村有毛竹5000多亩,竹子有生长快、周期短、可再生等优点,先后建成陈汉乡首家竹制品加工厂,引进雅竹竹器有限公司,构建起涵盖原材料供应、粗加工、精加工直至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抬头就看竹、伸手可摸竹、致富依靠竹”的产业发展路径;还建成了玫瑰花种植园,在花卉种植基础上,增加果木种植项目;同时启动了“羊肚菌大棚种植基地”项目,依托乡土特色,打造独特品牌价值。</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库南村大力实施生态富民、产业振兴战略,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产业融合为方向,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确保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村民,稳步推动当地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新画卷。</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凉亭口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库南村被认定为2020年度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库南村入选2018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p> <p class="ql-block">  罗汉宕村位于陈汉乡西北部,大别山深处,与本县北浴乡、太湖县和蕲春县接壤。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360户,近1400人。地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950亩,山场13800亩,毛竹4000亩,食用瓜蒌1000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藕池村、洪河村合并为罗汉宕村,属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此地有一村子叫罗汉宕村,且村委会坐落与此。</p><p class="ql-block"> 罗汉宕村是典型山区村,山上有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近百种,茶叶甘甜,品质上佳,著名的罗仙云雾茶就产自三面尖脚下。群众主要从事食用瓜蒌、蚕桑、毛竹和粮食等生产。罗汉宕村通过荒山造林,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千亩毛竹基地的建设,打造了2000亩毛竹基地。村民以自己的荒山作为股份,与村集体合作经营,共同管理,共享收益,走上致富之路。同时,引入了吊瓜种植,依托宿松县天宝吊瓜子合作社,积极发展食用瓜蒌,成为陈汉乡食用瓜蒌发展基地。</p><p class="ql-block"> 罗汉宕村最高峰为三面尖(三面尖山脉在宿松跨罗汉宕村和北浴乡的滑石村),海拔1009米,是宿松第二高峰,置身于顶峰,可饱览宿松、太湖、蕲春两省三县风光;三面尖山自河南省中干脉出,递趋湖北英山入蕲州(今蕲春县),由蕲分脉起此,势耸孤峰,峰分三面,三面尖因名。西北属湖北省蕲春(古蕲州属地),东北属安徽省太湖县,南属宿松,旧县志载,为县龙脉严恭山之祖。三面尖与小隘岭(株树岭)相连,脊与湖北的蕲州为界,历史上这里曾是吴头楚尾的分疆之地,既为国界又为省界。民间传说,一座山三面两省三县各县山域分别各有各的山神、土地,各佑各方。清康熙黄岗府曾设分界界碑于此,今界碑犹存。</p><p class="ql-block"> 发源于三面尖的罗汉宕河大峡谷贯穿全村,全长6公里。村民居住在平均海拔500余米的山间。近年来,罗汉宕村依托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做文章,开发洪家河生态旅游走廊,扩展茶园350亩。通过抓产业强增收、抓基础强硬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罗汉宕村的罗汉宕,又名罗汉山荡。山顶丛石盘旋,状如仰釜,因状而名罗汉荡。昔有诺矩罗尊修道于此,后仙去。罗汉荡古刹久墟,清顺治初,僧日英天翦重构禅林。毁于1966年文革初期,文革后1990年重建,庙貌一新。罗汉荡山常在云雾中,产灵药、异蔬、名茶。很多人知道罗汉尖的趣闻传说,但却很少知道罗汉宕的传说。罗汉宕与罗汉尖平行相连。为什么有一个罗汉尖又有一个罗汉宕呢?传说当年东海三龙子因争立龙太子不果造反于龙宫,气急的老龙王遵天上玉皇大帝的旨意,将其流放到太湖(即今罗汉尖山麓的宿松、蘄春、黄梅和太湖的部分地区),令其调剂风雨,拯救生灵,三龙子阳奉阴违,不思悔改,继而独立为王,为虐一方,气死老龙王。玉皇大帝盛怒之下,指派罗汉降龙施展法术,将佛衣一撒,顿刻把太湖变成连绵的群山将为非作歹的的三龙子稳稳地压在大山之下,主峰就是罗汉尖。其实这罗汉尖是罗汉菩萨的附体,真身仍在天上,这罗汉菩萨后来被尊称为降龙罗汉。自此几百里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祥和平安。百姓欢呼,在罗汉尖建山庙(即今柳坪乡龙河罗汉尖林场旁山庙),祭天祭神,罗汉尖紫气祥云,声震远扬,香客不断,灵验四方。常言道树大招风,正当罗汉尖威名远震,显赫一方的时候,却遭到了众妖魔鬼怪的嫉妒,都想争得罗汉尖的威名,取代罗汉尖的地位,但大多望而不可及。内一妖术高明的妖魔在众妖魔鬼怪的拥簇之下,施魔法附体于与罗汉尖相连却比罗汉尖低矮的另一座大山之中,不断地将山体增大长高,很快逐渐地接近罗汉尖的高度,模仿罗汉尖的形态,伪装成真罗汉尖,以假乱真,并也在山上建起小山廟,不知者有的把假当真,有的干脆说有两个罗汉尖,蒙骗了很多的百姓和香客。</p><p class="ql-block"> 罗汉附体的真罗汉尖岂能示弱,你长我也长,始终保持高于比假为罗汉尖原来高出的高度。但靠对长制压毕竟不是好办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顶到天了。这事很快就禀报到了玉皇大帝那里,玉帝盛怒:“大胆妖孽,犯我天条。”即令雷公电母急速处置,雷公领旨,即刻下凡,由当地土地神指引,在假罗汉尖上施一阵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之后。雷公手执电锤,盛怒之下对准妖孽附体的大山猛击一锤,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顿时山头不见了,山体被锤下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后来人们就叫他“罗汉宕''了。雷公收拾完众妖孽后,罗汉尖山廟香客更多,香火更盛,罗汉尖依然是原来的罗汉尖,只是比原来增高了许多,名声也更大。</p> <p class="ql-block">  玉屏村地处高山区,位于陈汉乡中东部,东接隘口乡新源村,西靠陈汉乡钓鱼台村,北连陈汉乡朱湾村,南临陈汉乡广福村,距县城40公里。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559户,近1600人。地域面积8.86平方公里,耕地741亩,山场8600亩,毛竹950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虞岭村、蒋山村合并为玉屏村,属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玉屏,指内有白玉关和屏风寨,各取一字得名,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玉屏村地处山区,适应林木生长,树种有松、杉、竹、樟等针、阔叶类型,盛产板栗、茶叶等。群众主要从事毛竹、茶叶、粮食等作物的生产。</p><p class="ql-block"> 玉屏村因为早晚多雾、气候凉爽湿润,非常适宜种茶,这里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玉屏村依托气候、海拔、土壤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适宜当地生长的茶叶,以“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茶叶主导产业,全村家家均有种茶,村集体有整片茶园,茶叶加工厂。玉屏村的“蒋山玉茗”茶产于平均海拔600-700米的高山,属绿茶类,含有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蒋山玉茗”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叶厚、味甘,有兰花的淡淡香味,因此在当地又称“兰花茶”。目前茶叶已经是玉屏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 </p><p class="ql-block"> 同时,玉屏村根据市场需求及村的优势特点,谋划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组织外出学习鸽子、黄牛、六白猪等的养殖,让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坚持把培育乡村产业作为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支撑,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构建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村集体和群众的“双增收”。</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白云庵。</p> <p class="ql-block">  朱湾村坐落在陈汉乡西北部,钓鱼台水库北岸,地域面积9.65平方公里。全村辖30个村民小组,806户,2800多人。现有耕地705亩,山地140.8亩,山场15362亩,其中桑园1200亩。</p><p class="ql-block"> 全村共有党员71名,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5年合作化时为梅河、朱湾农业社;1958年9月成立朱湾大队,属朱湾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建朱湾村,属朱湾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随朱湾乡划入陈汉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朱湾,指境内朱姓居民较多称为朱湾村,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朱湾村群众主要从事蚕桑、板栗、毛竹、茶叶、粮食等生产。村名主要收入为外出务工收入。</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朱湾村通过流转优质土地,整合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新建、扩建智能化连栋大棚,用于种植羊肚菌,并实现了棚区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管理。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好,见效快,不仅能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务工,提高村民的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朱湾村梅家河边的梅家民居(见本系列之历史建筑篇--古民居1-“陈汉乡朱湾村梅家河组的梅家民居”)分梅家上屋、下屋民居,分别为独立的整体,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为清代早期建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11年1月11日被宿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9月9日宿松县人民政府公布梅家下屋古民居为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青云寺。</p> <p class="ql-block">  敬请继续关注《松兹探村》系列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