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尤溪县坂面镇京口村,原名麒麟口,旧属二十八都,位于尤溪县西南部,东部与坂面村相邻,西与新阳镇宝山村交界,南与芹洋村接壤,北与西城九阜山连山连水。距县城约28公里,离乡镇所在地约5公里。县道中葛Ⅹ733线贯穿全境,与厦沙高速坂面互通口约9公里,交通便利。</p> <p class="ql-block"> 村里海拨230米,属于镇区丘陵平坦地带,方圆数十公里没有污染企业,主导产业有水稻、芦柑、林产、毛竹。物产丰沛。四面环山,风景优美。</p><p class="ql-block"> 京口有秘盂、后溪、岩兜、大山、京口、台子、白水沶、巫山等自然村,有朱、张、林、陈、伍等姓氏人家聚族而居,互通联姻,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 据《闽沈廿八都秘盂安坑坑》记载,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陈氏始祖陈昇从永安贡川供职尤邑县令,后因避贼乱,开基秘盂水尾双溪口,与徐鄂双姓为邻。</p><p class="ql-block"> 据传,唐末五代时期,秘盂流传着“上徐下鄂七代穿靴”的兴族美称。陈昇便择其族并在一华里处建屋居住,颐养天年。陈昇共生一子,名曰陈渊,曾任建州〈今建瓯〉通判。</p><p class="ql-block"> 陈渊第四代孙陈二郎,后因居住不吉,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开基新桥登山登地。</p><p class="ql-block"> 明末,其后裔陈荣十开基至建瓯小溪边,此后另一支族人在那里繁衍生息。迄今为止,秘盂陈氏已发展50多户,2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据《沛国郡朱氏家谱》资料称,巫山朱氏始祖朱惟贤于元大德年间(公元1304年)从坂面芹洋后塘迁居巫山。</p><p class="ql-block"> 直到第三代孙朱三益,族人后裔称其武功高强,有万夫莫当之勇。</p><p class="ql-block"> 一年,有个彪形大汉路过巫山,自称天下无敌手,扬言要与朱三益比个高低,此人径自寻遁到朱三益家中,朱三益妻子出门迎接,称其夫在外仍未回家,见天色已晚,便热情留宿大汉。</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起,朱三益妻子见大汉已起床,便端满一盆洗脸水扔至大汉跟前,盆里的水竟然未滴于地,大汉喑暗吃惊,心想此行已遇上高手,吃完早餐,便谎称有要事在身,匆匆逃离。</p> <p class="ql-block"> 据《台子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始祖张赐九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622年)从大田县汤泉乡迁居坂面台子。现已繁衍90多户,约490余人。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有2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林氏祖宗自比干经四十五代裔孙林禄南迁入闽,又经四十代裔孙林肇迁徙德化杨梅大蛇,建筑大龙祠堂。</p><p class="ql-block"> 大龙七世裔孙君程开基坂面大演,建筑大演大龙祠堂居住。</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裔孙章六生四男,长男政一、次男政二、三男政三、四男政七,四兄弟皆开基坂面坑口。政一又名万三,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戊申年),再开麒麟口(京口)。</p><p class="ql-block"> 政二居坑口,政三居园兜,政七居下坑。万三开到京口建筑尾厝开基祖祠,坐南向北,六扇五溜,左右通沟,扶厝。占地面积约1.5亩,几经沧桑,现存遗址,生男十一。</p><p class="ql-block"> 第四世祖孙生三男,长男圣起开基樟树盂建筑双桂祠堂。次男圣富开基上厝一祖建筑永清祠堂,坐南向北,六扇五溜,左右通沟扶厝,两廊书院。占地面积约1.5亩。因时局动乱,被匪徒焚烧。公元1964甲辰年间,地盘被私人盖房占用。三男子厚仍居尾厝奉祀香火。</p> <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祖胜余,于康熙丙申年开基上厝二祖,建筑永泰祠堂。位于永清祠堂西侧,两堂只隔一道通沟,坐南向北,六扇五溜,左右通沟,两廊书院,下埕围墙,墙外耸立着旗杆一对。占地面积约一亩余,沧桑风雨,该祠三百多年,屋椽破烂。</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辛巳年间,翻修一次。于2007年,该祠又重修。屋脊翘栋,屋内墙壁刷白。</p><p class="ql-block"> 十五世祖日郁,字文灿,开基抵坪建筑永和祠堂。坐北向南,八扇五溜,两条穿心弄,有上厅下堂,两廊书院,下堂前场院,后门花台宿土,左右通沟各有两幢扶厝,前后围墙,门口场上耸立着一对石旗杆和二对旗杆夹(公元1966丙午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石旗杆及旗杆夹皆被毁尽)。建筑面积包括旷地约3.5亩,该祠历久,几经沧桑,被匪徒焚烧灰烬。后来重新起架,因资金紧缺,只盖上厅,下堂尚未重建。</p><p class="ql-block"> 该祠历久,屋椽破烂通天。年节烛火旺盛,神龛几度起火,幸好被裔孙扑灭。爰而聚众磋商,筹备资金,重修该祠。</p><p class="ql-block"> 公元2010年备料修缮,屋椽皆换新,屋面做灰,为谨防火患,厅头正明墙壁及神龛改为用砖、水泥结构。</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年代,下堂前围墙被毁,门口旗杆场填与下堂场院同高。这次修缮,围墙用砖砌起,与原来同位同高,天井场两边野草丛生这次打上水泥。</p><p class="ql-block"> 通过修缮旧貌换新容,美观整洁,称心如意。从万三开基京口迄今已达650多年,传承27世,繁衍人丁包括开外地约80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古今曾出不少名人,古代出过进士、三个太学生、三个文秀才、一个武秀才,祖孙两个秀才分配到两个县儒学正堂视事,出过团长。</p><p class="ql-block"> 现代大学生增多,已达约30人左右,裔孙文森笃志勤学,全市高考成绩总分第一名考进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调进入中央机关工作,为族人树立了榜样。林氏各房裔孙可谓繁荣昌盛,繁枝茂叶、古今名人辈出。</p> <p class="ql-block"> 据《安定郡尤溪伍氏族谱》记载称,伍氏始祖伍谟三从龙岩连城迁徏尤邑沈水(今I水南,生子(佚名),后其孙伍行之随父由沈城迁居廿四都大會會隔(今坂面蒋坑村),伍行之当年生活坚苦,迁清溪口以放鸭为生,后受地师指点,在坂面下坂定暂居。</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乙卯十三年,正式起架粗坑(今京口)祖厝,繁衍生息,至今已发展40多户,约百余人。</p> <p class="ql-block"> 京口是红军驻地旧址(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原为国民军第156旅张兴隆(张吓八)旅长民居,始建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名曰"永德堂”,木构建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通面阔约35米,通进深内40米,总面积1440平方米,周边绿树呈荫,面前溪河环绕,环境优美。</p><p class="ql-block"> 此前1914年,张兴隆与卢文邦等十人,号称“十兴同盟”,遂改名张兴隆,卢兴邦发迹成为“闽北王”。</p><p class="ql-block"> 1933年,彭德怀率领东方军进攻宁化泉上,把卢部三0七团围困在土堡,驻守在永安的张兴隆得知后,亲率三O九团驰往救援,在清流嵩口石狮岭被红军拦截,张兴隆被当场击毙。</p><p class="ql-block"> 后来,杨道明见张兴隆老宅无人居住,从地理地形考虑,便把老宅作为整个工作团办公驻扎点。</p> <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下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乐少华、栗裕率领的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经永安进入尤溪,至新阳挺进坂面,经过秘盂,国民军卢部获悉后,立即派林德芳(系卢兴邦小舅子)团长率部进行围剿,并直奔秘盂峡,妄图一举歼灭红军。红军知情后,采取绣敌深入,捷足先登,利用有利地形,指挥部队争先抢占制高点,严阵以待,待国民军进入包围圈,采取速战速决,顺利打退了国民军。并驻扎永德堂休整。</p><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红军主力长征后,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共600多人,改编为闽赣省新编第一团,从宁化开拔到尤溪京口村,大部战士分散驻扎在后溪、岩兜、秘盂等民房。机关设在后溪坂永德堂。继续领导闽赣省进行革命斗争。</p> <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闽赣省军区部队在京口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革命道理刚刚有了进展,还未来得及整训,国民党五十二师卢兴邦、林德芳团长十分担忧红军驻扎并壮大,恐日后将抢占他们的地盘,因1933年曾被歼灭了一个旅,积仇极深,欲乘机报复,并多次围剿红军。</p><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正面冲突,5月中旬,凭借地形熟悉,以山脚两面向上展开包抄进攻,妄图一举消灭闽赣省机关。</p><p class="ql-block"> 由于军区部队地形不熟,加上决策失误,几经交火,红军伤亡惨重,而后只能分兵战斗,消耗了部分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卢部被投入到上海战场,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战役,卢部三个团的兵力组建大刀队,其中包括部分国民军林德芳抽调组成的一个团,前两个月在与日寇搏斗时,曾消灭了大量的日寇,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战绩。卢部4700多名将士,在国军师长卢兴荣的带领下,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有4300多名官兵牺牲在淞沪抗日战场。</p> <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后,国民党不甘失败,又重施伎俩,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大批量收拢土匪、兵痞,并策反我政府县大队战士携枪叛变,成立“尤溪县政府”“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闽南军区闽中纵队”,与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对抗,企图消灭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全县13个镇、156个保均受到土匪骚扰。</p><p class="ql-block"> 尤溪县成立剿匪指挥部,乡乡成立剿匪情报站,军民团结一致,会战20个月,取得了消除匪患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在京口村的秘盂自然村5号、台子自然村15号,目前均留有当年解放军剿匪的宣传标语。京口村永乐堂也驻扎解放军剿匪部队。</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还原乡村历史,弘扬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近年来京口村加大资金投入,对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新厝土堡等进行了修复修缮。</p><p class="ql-block"> 同时,还依托万里生态水系项目等,修建了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步道及白水漈步道1500米左右,新建了停车场,进行了村道硬化、河道清理整治等工作。</p><p class="ql-block"> 目前,京口村已成为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之一,成为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第八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省100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之一。</p><p class="ql-block"> 还向上争取成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已获评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张世栓,笔名栓子,美篇昵称新书社,福建省三明市作协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