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院里的那些年》</p><p class="ql-block"> 1967年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一批适龄的小伙伴们,告别了幼儿园的长托生活,走进了三源浦第二小学一年级的课堂,由于家里没人照看,每日三餐只能去师里的职工食堂就餐,在这里就餐的人并不多,大约有20多人,那时赶上了文革时期,吃饭前要集体站在食堂的门前,还要领诵毛主席语录,那时学校经常只上半天学,学校的劳动课不能缺,春天组织到生产队的水田插秧,夏天组织去生产队给大田除草,秋天组织给生产队割黄豆,组织上山给学校割杏条(编筐),冬天还要给学校捡粪(有指标)。</p><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小黑狗的出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小伙伴,我叫他小黑子,大家也都这么叫,每天还要带个馒头给他吃,放学之后他会主动来找我,带他走遍了大院的各个地方和食堂,后来又出现了一只黄色军犬,我们叫他虎子,虎子体型高大英俊性情温顺。</p><p class="ql-block"> 由于学校经常上半天课,玩的时间也就多了,在大院里有足球场,篮球场,各个大楼里都有乒乓球室,冬天还有人造滑冰场,大院里的男孩子大多经常出现这些地方,由于每天出入大院门岗有哨兵,在这里居住相对安全,那时大院里的很多孩子,有着淳朴节俭的习惯,从小就学会养鸡🐔养兔子🐰,捡煤核,烧水做饭,知道为家里分担,特殊的环境,派生了这个群体。</p><p class="ql-block"> 大院里每周,大礼堂至少要放一场电影,提前会发出通知,放映前的新闻简报,让大山里的孩子们提前知道国内外形势,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少年时代,种下了单纯、正直、忠诚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孩子们,夏天的假日里会约上几个小伙伴清早步行,去几公里之外的机场的(机窝)去捡蘑菇,那里的蘑菇非常好吃,有白色的鸡腿蘑,有咖色的,有褐色的,有时找到一个就能发现一窝。</p><p class="ql-block"> 初秋的一天(周日),晴朗的早上,初生的暖阳,映照在家的东栅墙,墙上停留了很多只蜻蜓,好像提前就知道,这里是一天最早,接受暖阳的地方,他们在吸取能量,晾干了翅膀上的露珠,再飞向那花草之间,而我这一天不用匆忙上学去食堂,能吃上妈妈做好的酱猪蹄,享受着人间暖阳。</p><p class="ql-block"> 初秋各家门前的沙果树上,挂满枝头的沙果,红绿之间,咬一口酸中带着甜,其实以酸为主,这是独一无二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丰收的喜悦,总能让心情格外好。</p><p class="ql-block"> 冻天生产队会把集体的耕牛散放在大田里,因那里有砍到堆放的苞米秸,成群的黄牛到那里去觅食,也不知是谁想出来,骑牛的主意,下午放学后,小伙伴们到大院附近的大田里抓牛骑,有的牛温顺,有的牛根本就不让骑,而能骑上这样的牛,更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骑牛一时成了一项运动。</p><p class="ql-block"> 冬天这里银装束裹,夜晚皓月当空,小伙伴们又想出了捉麻雀的计划,家属住房大部分是按照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时的图纸建造的,每家的每个房间都有一个通风换气口,风口设在室外墙边的高处,由室内风口处的小百叶窗控制通风量,外通风口就成了麻雀最理想的栖身地,小伙伴们用八号铁丝,根据通风口的大小围成一个圆圈,固定在一个很长的木杆上,在铁圈上缝上一个约半米的布袋,在把铁圈与木杆折成九十度,捕鸟工具就算做成,再准备一只手电筒🔦和一个竹竿,夜晚用手电筒照着风筒,就能看到两只麻雀露着两个小脑袋,这时迅速将布袋按在风筒上,关闭光源,用竹竿敲打一下风筒,受惊的麻雀就进入了口袋。</p><p class="ql-block"> 小学5年级就要毕业了,然而学习成绩却一直提不上来,学校老师提出了警告,如不及格将会被留级,这让我非常着急,妈妈找到邻居教中学语文的白老师(女)讲了我此时的状况,记得白老师是上海人,三十多岁的样子,没有小孩,每天骑着她那辆绿颜色的26自行车🚲,往返与第三中学上下班,在那个年代,私家有自行车的,大院里没有第二家,我们两家虽然只有一墙之隔,但她从不与邻里沟通闲聊,一天晚饭后,白老师第一次来到我家,妈妈热情的和她打着招呼,她手里拿着在织的毛衣,轻松的问我学习中哪里不懂,她这一问,我却回答不上来了,她看着我说你把要做的作业做一遍,她发现我在审数学应用题时,在理解上有偏差,接下来肯定都是错的,她让我把课本上的练习题都做一遍,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经过几天临阵突击,在期末考试,我意外的考出了好成绩,还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真的很感恩妈妈和白老师,期末考试后,学校就要放寒假了,这是小学的最后一次寒假,开学就要升初中了,这时学校把我和一些班干部同学叫到办公室,给我们寒假安排了一项新的任务,协助三源浦火车站派出所维持治安,每人发一个印着白色字体《红哨兵》的红袖标,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社会实践。</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