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丘风韵】商河县殷巷完小前世今生发展简史

森林

<p class="ql-block">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商河县殷巷镇中心小学,随着时移世易,现地址与殷巷中学合二为一,位于千年故道大沙河南岸,地理位置优越无比,依河而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追本溯源,有迹可循。商河县殷巷镇中心小学,随着时易世变,它的校名校址足有三番五次更迭,它的前身誉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河县殷巷七高小学”;后陆续改称“殷巷完小”、“商家完小”、“商家联中”等。它的前世今生,具有百年之嬗变。乱世犹闻读书声,盛世听取一片赞。</span></p><p class="ql-block">翻开中国史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国教育是近代史上一个</span>革故鼎新的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期,前所未有;办学思想,承前启后。依我读知,民国教育</span>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初期(1912-1927)、中期(1928-1937)、后期(1938-1949),历史学者划分,各抒己见。</p><p class="ql-block">民国初期,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民国教育必须先办好乡村小学教育,必须先改变民众的愚昧思想,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复兴之梦。</p> <p class="ql-block">岁序常易,华章日新。民国时期,商河县教育主管机构,因势而谋制定了一系列办学条文。初小全称“初级小学”,是指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阶段,读完四年级合格者,取得初小学历。高小全称“高级小学”,是指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阶段,读完六年级合格者,获得高小学历。完小包括初小和高小两个阶段,是指一年级至六年级,毕业是完小学历。<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顾民国办学理念,推陈出新,很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河县殷巷七高小学(简称七高小学),大概始建于1928年,在县境内排名第七位,主要招收殷巷镇周边各村五六年级学生就读。高小毕业的优秀学生,可报考乡村师范学校,为将来培养大批乡村教师提前谋划,奠定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祖父孙瑞,生于民国1918年,是民国教育初期、中期的见贤思齐者。上初小时,村里没有公立小学,他只能上一年半载私塾,也就不错了。上高小时,他机会难逢在七高小学就读两年,取得高小学历,也算是才高八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遂人愿,他在1932年前后考入惠民乡师,寒窗苦读三年书,乡师毕业回故乡。在1953年4月22日商河县八区联村供销合作社成立后,他成了一名供销社系统会计讲师,谁知好景不长。</span></p><p class="ql-block">据我父亲所闻,当时的七高小学第一任校长李化村,知名教师张慈云(济南人);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留下不可磨灭的伟绩。但是知道他们名字的人,为数不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父亲孙跃忠,生于1936年,恰逢抗日战火燃烧时期,是民国教育后期的见德思齐者。他对殷巷完小办学状况,了如指掌。</span></p><p class="ql-block">在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七高小学被民国政府改为兵营所,后来被当地日伪军占据,修建成据点。由此,学校地址迁移到殷巷北街寺庙,更名殷巷完小。佛门之地不清静,门外常有探听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943年秋,我父亲七岁上小学一年级,念到四年级时,因种种原因辍学,在家帮着家人做买卖布匹等生意。</span></p><p class="ql-block">听他讲,在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阶段,商河县教育界最知名人士杨伴云,遐迩闻名;时任殷巷完小校长张同邦,户籍张泗湖村人,家喻户晓;时任教师王笃厚,赵奎元乡西王集村人,众所周知</p><p class="ql-block">另外,殷巷完小还有一名男教师,化名李铁梅,殷巷镇斜庄村人。他是一名地下党员,因为村里有人泄密,被当地伪匪暗害,湮没无闻。</p> <p class="ql-block">在1954年秋,在我祖父的劝导下,他又回到殷巷完小,学完五六年级课程,取得完小学历,也算是学富五车。</p><p class="ql-block">在1956年春,他有幸参加师范学校招考,以优异成绩考入惠民师范,如愿以偿。在1958年7月毕业后,他当了一名乡村教师,被分配到沙河乡棘城街小学,从教三年。因家境特殊,他无奈退职回家支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他的记忆里,在1945年至1956年阶段,时任商河县教育科长王新民、时任殷巷镇文教助理赵胜德、扫盲校长刘士杰、时任殷巷完小校长李仁清;老教师有张慈云、刘洪义、翟清希、马邦元等;年轻教师有王绍德、王厚诚等,情怀满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听他说,在1956年后,殷巷完小又搬迁到附近的商家村,改称商家完小,后来又改组成商家联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纵观民国教育发展史,历史实践印证,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历史事实确证,国家之本在于教、国家之兴在于师。</span></p><p class="ql-block">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在乙巳年春季开学伊始,我推论编写《商河县殷巷完小前世今生发展简史》,目的是让后人知道殷巷镇小学教育在民国时期,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钩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见卓识,真知灼见。民国初期,教育次长范源濂所言甚是,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大学?依我所见,正在创新发展的殷巷镇中心小学和殷巷中学相得益彰,类似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兴未艾;师资队伍強大、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质量优异,已位居商河教育強县乡镇教育前列。</span></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图文|原创</p><p class="ql-block">美篇音乐:穿越时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森林写稿于2025年2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