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中国古代——战争·军人·军队(五)“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许声宏

<p class="ql-block">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俗语流传很久也很广泛。每当有人遇到对军人或者曾经的军人有某种不满时就会脱口而出;也有的人虽然嘴上不说,但内心里却被这个俗语框着;还有的人,当看到军人、曾经的军人品行才干突出时,被这句俗语影响的心灵也会让其投上怀疑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一个俗语能广泛长久流传,应该是有其产生的根源和背景的。</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代能出现在战场上的军人都是贵族,社会地位崇高。秦始皇的虎狼之师,能靠军功获得爵位,吸引六国子弟投效,那也是高高在上。汉武大帝的羽林军,除了有部分由归顺的少数民族青壮组成,大多出自良家子弟,值得骄傲。东晋谢玄创行募兵制,招募社会精英建立了最强军队,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实际二十多万)一举击败前秦苻坚八十万大军。</p> <p class="ql-block">  转折总是在历史演变中发生。天灾人祸,人民流离失所,游民、流氓、窃贼、囚徒越来越多。战事频繁,兵力不足,募兵困难,强迫抓丁,于是把那些本就与田地分离的盲流、罪犯弄去充军,情形比杜甫所写《石壕吏》更甚。</p> <p class="ql-block">  曹魏干脆实行“士家制”并写入律令,军户子孙永远被钉在贱籍柱上。</p><p class="ql-block"> 赵宋官家竟然发明了“黥兵制”,为防止逃兵,每个厢军脸上都刺着“某路某军”,把“贼配军”的标签烙进皮肉,于是出现了保家卫国的将士与罪犯打着一样符号的黑色幽默。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八十万禁军,实则是八十万流民收容所。当金兵饮马黄河时,这些脸上刻着耻辱印记的士兵,第一个念头竟是打开城门——反正他们早已是帝国的弃儿。</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设计的卫所制本想让军人平时自给自足,战时为国拼命,但却催生出史上最荒诞的军事奇观:军官成了世袭地主,士兵沦为佃农。正统年间的军屯账簿显示,某个百户所名下良田千顷,却养不活三十个面黄肌瘦的军卒。当戚继光在义乌招募矿工时,这些“天生反骨”的草莽,反而成了抗倭战场上的主力铁军。</p><p class="ql-block"> “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刻意地将“兵”排斥在外,甚至兵家子弟永远不许和其他阶层人家通婚,不能考取功名,这些暴露了儒家治国的终极悖论:既要倚仗暴力维持统治,又恐惧暴力反噬自身。这种精神分裂般的治国术,制造出源源不断的职业贱民——“兵”。当鸦片战争的炮声震醒天朝迷梦时,人们惊恐地发现,这个曾经发明火药的国家,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拼凑不出来。从商鞅到李鸿章,历代统治者都在重复同一个死循环:他们亲手将好铁变成废铁,勇士变成贱民,又哀叹和抱怨“好男”不能成为勇士。</p><p class="ql-block"> 宋代某部族谱赫然写着:“凡我族人,务以耕读传家,敢有投效行伍者,宗祠除名。”这不是某个家族的偏执,而是整个农耕文明对军人和勇士的集体蔑视,是社会和法律给予军人的最不公平评价。"好男不当兵"的诅咒,是两千年来一个个政权、一个个利益集团走向覆灭甚至亡国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实行的是基本的义务兵征兵制与少量职业军人相结合的制度,政审、体检、学历与专业对口等都极为严格科学。入伍选拔比例、在军中成长比例,要严于其他任何职业行当。不仅是战争年代,即使是长期的和平环境,其教育训练、战备执勤等磨练程度的严酷也是首屈一指的。近百年的战绩一再证明,这支队伍不愧是大学校、大熔炉,其中成长起来的好男儿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所谓“好铁”,不过是指块头较大的铁吧。反正当时都是手工制作,只能选点边角料打钉。后来的“洋钉”、更不要说现在各式各样的“钉子”,都是机械成批制造,不仅需要好铁,还要打造各种用途的特种钉子呢!</p><p class="ql-block"> 雷锋是军中人才的特种“钉子”,是特别的好男儿。像他那样的好男儿每年都成批量地在军中成长,走向社会。</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