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苏泰州王氏宗祠:姜堰北大街上的文化坐标》</p><p class="ql-block"> 王栋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族弟。作为明代杰出的平民思想家、教育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王栋与王艮、王襞(王艮次子)并称“淮南三贤”。泰州学派正是因这父子兄弟三人而得名,对中国思想文化史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位于姜堰北大街的王氏宗祠,是一处有着44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院内坐落着一尊铜像,塑造了一位手执书卷的明代大儒。他就是泰州学派的“巨擘”——王栋,这里曾是他的旧居,也是他长期讲学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本期城史,让我们一起走进姜堰王氏宗祠,了解王栋与这座古祠背后深藏的文化意蕴。</p><p class="ql-block">走进王氏宗祠,学术气息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只要去过姜堰的人,都会知道北大街;去过北大街的人,一般都熟知王氏宗祠。王氏宗祠作为姜堰北大街上的文化坐标,位置非常显著。它静静屹立在北大街东南端。祠堂东南各有一条马路,呈“十”字形交叉,路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来往的行人,不时驻足观望。他们或许被这间明清建筑风格的小屋所吸引,可他们并不知道的是,正是从这间不起眼的小屋里,走出了一位让姜堰人自豪的文化名人——王栋。</p><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第一进为三间小屋,小屋正中间写着“王氏宗祠”四个大字,青砖黛瓦,让小屋显得格外安静。这种朴实无华、乐守清贫的理念,好似泰州学派平民哲学家王栋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迄今已445年历史。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2011年姜堰人民政府再修,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兼具明清特色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该宗祠系三水乐学王氏七世祖王栋集族人力量所建,融祭祀、教育、居家文化为一体。它既是姜堰王氏族人的祀祠,亦是明代泰州学派重要讲学旧址。宗祠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质朴无华、古拙大方,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走进王氏祠堂,便会被这一方小小的天井所吸引。端坐天井,朝天空望去,仿佛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气息。当年,王栋先生正是在这里研究学术,继承泰州学派,并将之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天井东侧墙壁上画有一幅“明代三水镇全图”。图中标有姜堰王氏宗祠的位置。在它东南是文庙、武庙、城隍庙。在它正前方还有一座节孝坊。在它正北是东岳庙,西侧则是姜堰北大街,依次分布着龙王庙、刘家桥、草河等。图上有介绍:姜堰古称三水镇,为江水、海水、淮水交汇处。此图原载《三水王氏族谱》,始绘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年间本祠修谱时,对新增建筑作了少量补充。</p><p class="ql-block">天井之后是“归裁草堂”。这里曾是明代泰州学派讲学旧址。明隆庆六年(1572),泰州学派“巨擘”王栋先生,两袖清风,致仕归里,创建归裁草堂,会学授徒,远近风动,信从日增。先生朝夕与弟子讲学论道,闻者莫不服膺。归裁草堂大堂上挂有孔子像一幅,两侧有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者皆从之游”。这一联是对王栋的称赞,以及当时归裁草堂讲学盛况的点评。两旁木柱上另有对联一副:“孔孟颜曾俱尚友;弟兄叔侄自相师”。这是说王栋是王艮的族弟,王栋拜从伯兄王艮为师,属家学之传。</p><p class="ql-block">在王氏宗祠内,还有一尊栩栩如生的王栋雕像。只见王栋手执一卷,面带微笑,深情地注视远方。雕像下方有泰州学派传人罗汝芳题写的《王栋像赞》:“雍雍其容,坦坦其胸。洙泗宗脉,桃李春风。千载一日,仰止攸同。”</p><p class="ql-block">紧邻王氏宗祠主体建筑的几间青砖黛瓦小屋便是王栋故居,上面有一副对联,由书法家郁胜天题写:“好不乐哉同赏玩,难能识者共留连。”表达了对王栋的景仰之情。</p><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作为王栋长期在姜堰讲学之故所,以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成为姜堰的一处重要地方文化坐标,引得人们的无限敬仰。</p><p class="ql-block">纵观王栋一生</p><p class="ql-block">乐学不倦以讲学为事</p><p class="ql-block">王栋(1503—1581),字隆吉,号一庵,泰州姜堰人。</p><p class="ql-block">明代洪武年间,王栋先人王伯寿因是张士诚旧部,从苏州迁到淮南(扬州)。伯寿生子有三,老大国祥,徙居安丰场当灶户烧盐,王艮是其后裔;老二国瑞,徙居姜堰镇,王栋是其后裔;老三国祯徙居安丰场当灶户烧盐,后移居泰州。</p><p class="ql-block">老二国瑞定居姜堰后,生善卿,善卿生元德,元德生文善,文善生濽,五传至王栋。父亲王濽,号柏林,以治病行医,著称乡里。</p><p class="ql-block">王栋7岁时,其父命其一边学儒学一边学医术。11岁时,遇瘟疫流行,奉父亲命,下乡为附近乡村的八星施药救民。不料一日行至沙村庄(现姜堰桥头镇),遭遇一匹烈马乱踢乱咬,遍体鳞伤,差点丢失性命。从此,父亲不再让他习医,临终乃命王栋专攻儒学。</p><p class="ql-block">24岁时,王栋补泰州痒生,“食廪饩”(廪生一般府、州、县均有设立,分别为40人、30人、20人,每人每月享有六斗米的生活补助或廪饩银四两),自谓:“举业虽出身阶梯,心学实孔、曾正脉。”先后拜王阳明弟子、泰州州守王瑶湖为师,不久与林东城共同跟随王艮学道,深得王艮“百姓日用即道”家学之传。“受格物之旨,躬行实践,得家学之传”(《一庵遗集·年谱》),一直认真学习了15年。据《心斋集·配享列传》记载,这两人也是跟着王艮学习时间最长,阐述思想著书立说较有成就的学生。</p><p class="ql-block">王栋离开家乡,出门拜师学艺时,还曾留下一首《别家乡诸友》,阐明自己的人生志向:“濯耳听披肝膈言,百年此会定须坚。好攀逸驾追先哲,莫遣凡情恋俗缘。认得反身真乐处,会于日用各安然。乾坤许大经纶事,只在亲亲长长边。”</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七年(1558),王栋由岁贡授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训导台使,聘主白鹿洞会;后又主持南昌正学书院,并创太平乡等讲会,集布衣为会,人多兴起。</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二年(1563),因母亲去世,王栋去官持丧三年。</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五年(1566),王栋补山东泰安州学,在泰山仰德堂讲学。在任不久,又被调任江西南丰教谕。泰安百姓不忍其离去,仕民书赠手卷,称他为“东鲁圣人”。至江西南丰,每五日集诸生升堂,训以修养身心之学,要求“不责人为真功夫,不动气为真涵养”。</p><p class="ql-block">隆庆二年(1568),王栋集水东大会,建义仓,著《会学十规》及《一庵会语》,“其间诚意之旨尤发前圣所未发”。</p><p class="ql-block">隆庆五年(1571),迁深州学正,历三年,所积俸金寄归置田,与弟方塘共焉。</p><p class="ql-block">隆庆六年(1572),致仕归,清贫如洗,乐学不倦,开门授徒,风动远近。同年,创建归裁草堂,著有《会语续集》,修订了《族谱遗稿》。</p><p class="ql-block">万历三年(1575,立宗祠,置祭田,定祀典,并著《易说》《祠堂纪事》等书。</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年(1576),州守萧抑堂聘王栋主持泰州安定书院,朝夕与仕民讲学;构吴陵精舍(即今崇儒祠),以祀心斋。</p><p class="ql-block">万历九年(1581)正月,王栋因病逝世,年七十有九,配享心斋祠,祀乡贤。“里中咸称之曰:越中、淮南生三王夫子”(《一庵遗集·年谱》),意使一庵与阳明、心斋并举。</p><p class="ql-block">王栋的著作有《王一庵集》《易说》《祠堂记事》《会语续集》《族谱遗稿》等。据《东崖学述》一书讲述,王襞其实是学习的王阳明弟子王龙溪的思想,王栋才是继承王艮思想最为至纯的弟子。</p><p class="ql-block">提出“致知说”</p><p class="ql-block">反对“意”为“心”之发</p><p class="ql-block">王栋一生,所至皆以讲学为事。</p><p class="ql-block">王栋学术,黄宗羲归纳为两点:第一是遵循师父王艮“格物说”主题,而加以发挥为“致知说”。所谓“致知说”,《明儒学案》是这样解释的:平时居住不要接触外物,只自安、正其身,便是格物之本,格物之本即未应之良知。至于事至物来,推吾身之知,而顺事恕施,便是格其物之末。格物之末即应时之良知,故“致知”“格物”不可分拆。</p><p class="ql-block">第二点,王栋反对“意”为“心”之发说,谓两者不能混同。王栋认为不以“意”作为“心”产生的地方,而以“身”作为“心”产生的地方。从“心”生出的“意”,“心”就会清虚灵动,而善于应变。“意”因为有一定方向,而“心”充满涵养。如果“心”处于清虚灵动之中,确实有主宰的话,那么给它取一个名字,那就是“意”。</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提出“良知说”,是要教人对身体有清醒的认识,而王艮的“格物说”则是教人如何去做到“良知说”,格物之学,究竟只是反身工夫。王栋则将此两人思想合二为一,发挥成“致知说”。</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王栋继承创新了王艮之学,提出“主意说”,认为“自身之主宰而言,谓之心;自心之主宰而言,谓之意;心则虚灵而善应,意有定向而中涵,自心虚灵之中确有然有主者,名之曰意耳”。他把人的意志活动分为“主意”和“率意”,主张限制“率意”。他在阐发王艮学说的基础上,大胆对王艮一些学说进行了修正和补充。</p><p class="ql-block">对此,黄宗羲在《学案》中,对于王栋多有赞赏。对于那些忽视其哲学思想价值的人予以批评:周海门作《圣学宗传》,多将先儒宗旨凑合己意,埋没一庵(王栋),又不必论也。</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诚意修身”是王栋阐述并践行的泰州学派重要理论。他主张的“诚意修身”,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结合,强调以“仁”为本,自我控制、节制私欲、注重反省、正己,平衡好自身一言一行的道德修养,这种独创理论对指导人生理念具有极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就流传有王栋不齿罂金的故事。王栋赴深州学正任时,有一个曾在深州为官的江西丰县人,离任时忘记将藏在地下的一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陶制容器)黄金带走。出于对王栋为人、学识等方面的崇拜,告诉王栋实情,请他将一罂黄金任意取用。王栋面对一罂黄金的诱惑,无动于衷,从不提及这件事,直至70岁回归家乡也“未取之”。王栋真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