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诵读:素莲</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说:“养得一段生机,以去恼怒之道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将心养护得生机盎然,也是去除烦恼、愤怒的方法。</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三千烦恼之思垂于脑后,但脑后青丝能够减去,心中之烦恼难以消除。佛家讲修心,讲清静,以寂寞来消除烦恼,这在哲学高度上自然高超绝伦,但对于更多世俗中人来说遥不可及,代价也太大了。况且即使遁入佛门,我想修炼成这样的心境,恐怕也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习得。</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曾国藩的去烦恼之道——在心中培养一段生机,要更现实一些,也更具能动性,我们世间不能把控,但至少可以把控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内心随时盛开一片春意盎然。所谓“养一段生机”,只能让自己的内心不必太苦,可保心神安宁、柔软、灵动、翩然的内在修为。有了生机,心灵变得柔软的同时,面对世事时会变得愈加强大。同时内心不刻板的人,会愈加充满灵性和温存。</p><p class="ql-block">在心中驯养生机的原因是,人的一生中总会与各种烦恼不期而遇,“不如意事常八九〞,嗯内心有了生机,烦恼遮蔽的阴霾间也会透露出金色光线,这线生机虽不能将烦恼迅速消除,使人和烦恼绝缘,但无论烦恼何时袭来,你总会有法应对,将催人衰老的烦恼变成颐养心性的超然心境。</p><p class="ql-block">余光中先生给朋友题字时,手书一副“常想一二”,以此来提醒友人 虽然烦恼八九,但若能从一二生机之处入手,以心养心 烦恼虽多 终可一一驱散,达到心境的圆满。余光中先生能想到这人生“一二”之处,可知其心中自是春意盎然,一棵生机之树正勃然的挺立、开放着。</p><p class="ql-block">心中养出一段生机 以此去除百般烦恼,可烦恼如何能够去除?不过是用心灵的厚重来忍受人生的悲剧感,转移内心的不安罢了。诚如诗人张枣所说:“我们的生命就是无尽的转化。”曾国藩所说的去烦恼之道,本质上不过是讲烦恼转化的方法,他读书下棋 写作,三种养心之术来培养生机。便培养兴趣爱好是转移烦恼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弹琴唱歌 舞蹈运动 写字画画 读书 下棋……只要善加培养,每一种都是与修心有益的活动。有了这些东西来填补内心的匮乏,浇灌生机之树的根须,让他枝繁叶茂,烦恼会来,不会轻易驻足心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