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日,星期日,正月初六,天气阴有小雨。今天在郴州市内游玩,主要游览了苏仙岭景区和裕后街,湘南起义纪念园就在裕后街的对面,一并上去看了看,因下着小雨,严重影响游览质量。</p><p class="ql-block"> 今天走了16207步行程10.6公里。</p> <p class="ql-block"> 郴州市苏仙岭旅游区,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苏仙岭是湖南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主峰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的美称。苏仙岭因苏仙神奇、美丽的传说而驰名海内外,岭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等“仙”迹,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由秦少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篆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p><p class="ql-block"> 陶铸1965年来郴州视察,写下了《新踏莎行》。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曾幽禁于此,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2023年苏仙岭景区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 在1960年3月毛泽东主席到南方视察,接见了原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会谈中,毛主席两次问到三绝碑的保护情况,并侃侃而谈,介绍讲解了秦观作词的历史背景和该词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1963年3月,当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登苏仙岭三绝碑处览“秦词”后,“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乃反其意而作一阕,以资读词者作,今昔之对比,而更努力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押秦词原韵填词《踏莎行》:</p><p class="ql-block">“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干树。</p><p class="ql-block">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p><p class="ql-block"> 陶铸同志的词讴歌了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一洗秦(少游)词幽怨哀愁之情,高扬了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业绩的时代旋律。陶铸词也被刻在石上,置于三绝碑护碑亭内,和三绝碑一道,成为苏仙岭一处美丽灿烂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苏仙岭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山顶石璧有"寿山“大字石刻。山下造石成山,其上刻有许多“福”字,其字体都出于自唐太宗以来十八代名君之手。题名“万福山”,暗寓苏仙岭即为"福地”也。传说从此经过,摸一摸"福”字,数一数"福”字,则会洪福齐天。</p> <p class="ql-block">万福泉</p> <p class="ql-block">遇仙桥</p> <p class="ql-block">万福亭</p> <p class="ql-block">苏仙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域平面图</p><p class="ql-block"> 苏仙岭从山麓到山顶有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八字铭、沉香石、苏仙观等观赏游览处。</p><p class="ql-block"> 桃花居是游客登山的起点,它面向桃花水溪,四周翠竹修茂,环境幽雅别致。</p> <p class="ql-block"> 福路,路上有各种不同字体的福字,一直到“桃花居”,一路踏福</p> <p class="ql-block"> 郴州旅舍,仿宋代建筑,建于1989年,门楼匾额上“郴州旅舍”由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书。</p><p class="ql-block"> 郴州旅舍的建立,旨在纪念秦观(秦少游)于绍圣三年(1096年)被贬来郴时所居住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词的创作地。原旅舍后来被毁,但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巨匠及其作品,按照原貌进行了重建,使得这座建筑不仅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也是了解北宋文学与湖南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展览室门额“淮海遗芳”及其楹联,是秦学会副会长、秦少游的第33代孙秦子卿,于1990年撰写。</p> <p class="ql-block">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p><p class="ql-block"> 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复命为宣德郎,同年于藤州去世,享年五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其诗清新婉丽,因《满庭芳·山抹微云》词赢得“山抹微云君”的雅号。他毕生追随苏氏兄弟,词风独创一格,以秀丽含蓄取胜,情调略显柔弱与凄凉。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劝善录》《逆旅集》等。</p> <p class="ql-block"> 桃花居又名乳仙宫、下观,俗名脚庵。位于苏仙岭风景区入口,面积141.94平方米。它背靠青山,面向桃花水溪,是游客登山的起点。四周翠竹修茂、绿树成荫、环境别致优雅。</p> <p class="ql-block"> 苏母居传说是苏仙母亲居住的地方。苏仙,名耽,字子安,是西汉惠帝文帝年间的桂阳郡人。据传说,苏仙出生后,有白鹤用羽毛温暖他的身体,有白鹿喂养他。苏仙自小修炼,最终修成后跨白鹤升天。</p> <p class="ql-block"> 橘井泉香</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77年,郴城洪灾泛滥。苏耽精通医术,预知翌年将有瘟疫。于是得道成仙时,嘱告母亲来年必有瘟疫,可用庭前芽中泉水加橘叶煎汤饮服来救治。第二年瘟疫横行,苏母依此法施救全城百姓,活人无数,传为佳话。“橘井泉昏”从此成为中医治未病的典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了感谢苏仙的恩德,百姓们在苏仙岭上修建了苏仙观,供奉他的神像,苏仙岭也因此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 为营造仙境,这里会定时喷雾很梦幻</p> <p class="ql-block">乳仙宫旧址及乳仙宫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西汉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外住着一户姓潘的人家。有一天年方二八的潘家姑娘到郴江边洗衣服,从上游漂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了她的手指,潘姑娘想用牙齿咬脱红丝线,不料红丝线却溜进了她的肚子里。不久潘姑娘怀孕了,后来她躲到离家不远的牛脾山桃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苏耽。苏耽没有衣服,洞外水池边的白鹤用自己的双翼覆盖着他;没有奶吃,洞里的一只白鹿就用奶水哺育他。苏耽长大懂得孝敬母亲,尊敬呵护他的白鹤和白鹿,后来他得异人传授仙术,13岁时修道成仙,跨鹤飞去。</p><p class="ql-block"> 人们为了纪念苏耽,把牛脾山改名为苏仙岭,把桃花洞改名为白鹿洞,并在苏仙岭顶上建造了苏仙观。</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p><p class="ql-block"> 洞内宽敞,洞顶一般来说岩突,怪石狰狞,洞外藤葛披拂,丛林繁茂。白鹿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厅轩敞,石笋、石柱和石钟乳千奇百怪,比比皆是,且有清泉长流,映带左右,真如童话世界一般。</p><p class="ql-block"> 传说白鹿、白鹤在此为苏耽哺乳、御寒。现洞口塑有大小二只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洞内深处有个“福”字</p> <p class="ql-block"> 鹤覆鹿哺就是讲述白鹿、白鹤在此为苏耽哺乳、御寒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只白鹤,姿态各异,趣味天成。</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女排郴州训练基地的登山道。走“女排登山步道”,全线1648个台阶,来回3千多。一路拾级而上,酣畅淋漓。</p> <p class="ql-block"> 三绝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岭公园内。与四川武侯祠堂碑、广西荔子碑被称为中国三大三绝碑。因碑词出自北宋词人秦观之手,跋由苏轼作,字是著名书法家米蒂所书,故称“三绝碑”。为摩崖石碑,高52厘米,宽46厘米,刻有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词和苏轼跋,行书,计11行,每行8字。南宋威淳二年(1266),邹恭将“三绝”翻刻在崖壁上,称“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 公元1096年,秦观(秦少游)因新旧党争被削去官职流放到郴州,深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秦观登上苏仙岭,触景生情,写就千古传唱的名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借以抒发胸中的积怨。</p><p class="ql-block">《踏莎行·郴州旅舍》</p><p class="ql-block">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p><p class="ql-block">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p><p class="ql-block"> 秦观老师苏轼读后感同身受,特地将其中“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书写于扇子上,时时观赏吟咏。当获知秦观客死腾州时,苏轼洒泪挥毫,作跋于其词后:“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由于过度悲伤,加之同样遭受迁徙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摧残,秦观去世后的第二年,苏轼病逝于常州。</p> <p class="ql-block"> 苏轼、秦观的共同好友、文友米芾感念故人的师生情谊,含着悲愤,泼墨挥毫为秦观的词《踏莎行》和苏轼的“跋"奋笔疾书。</p><p class="ql-block"> 米芾,字元章,北宋著名的书法大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米芾的这帖行书,法度飘逸潇洒,收笔锐钝相间,展现了高超娴熟的行书技巧。</p><p class="ql-block"> 郴州人将秦词、苏跋、米书奉若至宝,刻在碑上,史称“三绝碑”。秦少游死后166年,即公元1266年,南宋有个叫邹恭的人调任郴州知军。他平素对苏轼、秦观、米芾极其崇拜,得知秦词、苏跋、米书的“三绝”就在他所任的辖地之内,不胜欣喜,聘用当地最好的金石匠把“三绝”拓印于纸,放大于壁,錾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是今人所看到的“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继续爬台阶</p> <p class="ql-block">381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 途中经过第一个古亭“初登仙境”,清代风格建筑,葫芦状宝顶。路亭拱门正上方镌刻“初登仙境”,反面上方镌刻“共步云梯”。</p> <p class="ql-block">梦仙亭,这里可以补给</p> <p class="ql-block">景星观</p> <p class="ql-block"> 景星观,位于苏仙岭西坡山腰,又名云中观,俗称中庵。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是唐代道土廖法正修炼之处。现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p><p class="ql-block"> “山高常见雾,树密不知晴”楹联,许是佐证中庵为什么建于山腰而不建于山顶之意。</p> <p class="ql-block"> 中厅置汉白玉石《韩愈送廖道士序》碑刻。当年,韩愈曾经登山寻找道士瘳法正,并在此为廖法正写下书序。</p><p class="ql-block"> 龟驮仙鹤,龟背上“惊天动地”四字。龟驮鹤,两个长寿之神物,象征寿上增寿,是个传统造型。</p> <p class="ql-block">脚盆井</p><p class="ql-block"> 话说在很久以前,吕洞宾云游四方,一天来到郴州城里,佯装乞丐一路走上苏仙岭,来到香火旺盛的苏仙观。正巧这天寺内热闹非凡,和尚与来烧香的善男信女正在打斋。吕洞宾上前施礼,向和尚讨碗斋饭吃。一个小和尚走过来,不情愿地端来一碗残羹剩饭递给吕洞宾。吕洞宾三口两下就把菜饭吃得精光,把碗还给小和尚,又向小和尚讨口水喝。小和尚见乞丐如此噜嗦,很不耐烦地说:“你这叫花子真令人讨厌,讨了吃又讨喝的,我哪有这么多闲工夫跟你磨蹭....”就在这时,有个和尚端着一盆洗脚水去倒。小和尚气愤地说道:“你要喝水就在这盆里舀一碗喝吧!”吕洞宾见和尚如此无礼,气愤地一脚踢去,将脚盆踢翻在地,脚盆顺着苏仙岭的陡坡,滚呀滚呀,滚到半山腰一个山窝窝里稳住了。顷刻间盆子变成了一口水井,井里涌出清凉甘甜可口的泉水。就在同一时间,庵寺侧边原来的那口水井突然间干枯断流了,从此永远成了一口再也不出水的井了。苏仙观里的和尚吃水用水,都要派和尚成群结队轮流下山,从半山腰的脚盆井去挑水,这"脚盆井"就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途中经过第二个古亭“蓬莱在望”,清代风格建筑,葫芦状宝顶。路亭拱门正上方镌刻“蓬莱在望”,反面上方镌刻“仙阙可攀”</p> <p class="ql-block">升仙石,位于苏仙观后面,有一巨石突立在崖前,相传是苏耽跨鹤飞升处,古称升仙台或跨鹤台。</p> <p class="ql-block">鹊仙桥</p> <p class="ql-block"> 屈将室在苏仙岭绝顶苏仙观东北角两小间房,门前有楹联一副:请战有功当年临潼已兵速,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囚。横联:屈将室。楹联墨底绿字。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幽禁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囚禁。从此,张学良将军开始了他的囚禁生涯。从1936年底至1946年底的十年间,张学良将军先后在中国大陆被转移了12处囚禁场所。郴州苏仙岭是第六处。在这里,张学良将军壮志难酬,有家难归,有国难报,挥笔在墙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几个大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少帅满腔爱国情怀却难展宏图的抑郁之情。曾经住过的这间厢房窗前的桂花树上,留下了因将军忧愤难泄而拔枪怒射所形成的累累弹痕。</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将曾经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厢房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原名苏仙观)原为苏仙岭顶庵,始建于西汉惠帝年间(公元前195年~前188年)。相传西汉年间,十二岁的苏耽在苏仙岭飞升成仙,护佑郴邑,世人结草祠供奉。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建集贤祠,初奉道教。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始尊佛法。清代,清虚老和尚建顶中脚三庵,寺产遍布整座苏仙岭及其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湘南、粤北、江西几十县百姓家中添丁必到苏仙岭寄名,求福求禄无不灵验。清代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和六年(公元1880年),清虚老和尚徒弟为争产诉讼至官府,并将判决词永为勘记,刻于两块石碑之上。民国时期,耒阳僧人一量法师住持顶中两庵。</p> <p class="ql-block"> 1991年禅道老和尚出任顶庵住持。1994年顶庵更名为南禅寺,开展宗教活动,由赵朴初先生亲书寺名刻于山门之上。自2002年起历时两年,对寺院进行大规模的整修。2006年4月15日,禅道老和尚晋升为方丈。2016年,妙藏法师升座为方丈。2018年4月29日 (农历戊戌年三月十四日) 禅道老和尚在南禅寺安详舍报。世寿85岁,僧腊76年戒腊70夏。计划2025年4月29日禅道老和尚肉身全身舍利落座舍利殿。2024年释宏飞(明通)法师任住持进行寺院全面修缮,现在已经修缮圆满。</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坐西北朝东南,宋式牌坊山门向西,有正殿三间,分上、中、下三进殿堂:有天王殿、许愿池(财神殿、苏仙母殿)、寿佛殿、苏仙殿、韦驮殿、大雄宝殿;两侧依次是钟楼、鼓楼、客堂、斋堂、观音殿、祖师殿、方丈室、禅堂、禅道老和尚全身舍利殿、藏经楼。东北角两小间为爱国名将张学良幽禁处,现称“屈将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将军于此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由苏仙岭索道上站下山,经过世界语希望角回到景星观,然后继续下山</p> <p class="ql-block">苏仙岭游乐园</p> <p class="ql-block"> 回到景区大门,苏仙岭景区因山上大雾,走马观花游览完毕</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此吃饭,饭后去“裕后街”游览</p> <p class="ql-block"> 裕后街是郴州湘粤古道始发地,自秦置郴县始,已历经2200多年的沧桑。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4年,秦王朝为统一中国,发动五十万大军远征南越,攻取两广,为军事上的需要,修筑了郴州至宜章的湘粤古道雏形一九十里大路。</p><p class="ql-block"> 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卫飒任太守,大力改造古道,将路面拓宽约3米,青石铺地,并在道旁增修亭馆、驿站供官差旅人和商贾歇息,修建了邮驿,方便官文家书传递,古道后来成为历朝重要交通要道,更是湘南农副土特长的集散地,极大地带动了郴州古城向南沿河发展。宋元之交时,湘粤古道从南关上至清水桥这不到800米的路段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又现了清明上河图之繁荣景象。此时《三字经》中就有“光于前,裕于后”的警句,当时的衙门采用了文人学士推荐的“裕后”二字命名这条古街;以弘扬尽忠职守、造福黎民、启迪子孙奋发图强的精神,也因此凝集成了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郴州精神。</p> <p class="ql-block"> 裕后街既有传承历史底蕴的骡马古道、犀牛井、曹氏宗祠、化龙桥、风雨廊桥、鹊仙桥、涌泉门、沿江码头(包括郴江码头、米码头、司马渡等)、南塔公园与古城墙等,还有蕴育文化气息的郴阳戏院、江西会馆、燕泉洲、蔡伦宅等。</p> <p class="ql-block">裕后街适合晚上来打卡</p> <p class="ql-block">盐米码头</p> <p class="ql-block">司马渡</p> <p class="ql-block">风雨廊桥—郴江桥</p> <p class="ql-block">裕后街赋</p> <p class="ql-block">裕后街景区总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郴阳戏院</p> <p class="ql-block">因下雨,匆匆游览完毕,裕后里牌楼正对着“湘南起义纪念园”,进去参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 “湖南起义纪念园”,正式名称为“湘南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曹家坪路东塔岭。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28年由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共同领导和组织的湖南起义而建立的。纪念馆的建立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如萧克、杨得志、曾志等人的支持,并于2010年建成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 湘南起义是1928年1月12日在宜章县开始的年关暴动揭开的序幕,持续到5月4日与秋收起义军胜利会师。这次起义以郴州为中心,波及湘南、粤北、赣南等20多个县,参与人数达百万,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起义之一。起义后组建了多个农军师和独立团,建立了多个县苏维埃政府,并开展了土地革命。</p> <p class="ql-block">湘南起义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 湘南起义纪念馆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90平方米,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湘南起义时期的珍贵文物和重要历史资料,展厅内容分为四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湘南起义的历史背景和领导人的生平事迹。主要设施包括湘南起义纪念塔、郴州烈士碑廊、湘南起义烈士纪念亭、夏明震烈士纪念碑等。</p> <p class="ql-block">福路</p> <p class="ql-block">桃花居仙气飘飘</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内</p> <p class="ql-block">屈将室</p> <p class="ql-block">郴阳戏院</p> <p class="ql-block">湘南起义纪念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