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过年盛景在时光的长河中逆流而上,那时候的农村过年宛如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民俗画卷,每一处褶皱都藏着温暖与希望,每一抹色彩都散发着浓浓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腊月,村庄里便开始弥漫着过年的气息。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没有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年货,家家户户都靠自己的双手准备过年的吃食。磨豆腐是一项大工程,黄豆提前泡发,石磨在大人有力的推动下缓缓转动,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磨盘流淌而下,豆香瞬间弥漫了整个院子。孩子们围在旁边,眼巴巴地等着第一块热气腾腾的豆腐出锅,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满嘴都是豆子的清甜。</p><p class="ql-block"> 还有蒸馒头,那是主妇们展示手艺的时候。发酵好的面团在她们的手中变成各种形状,有莲花、鱼、刺猬,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蒸馒头时,灶火熊熊,热气腾腾,仿佛把整个屋子都烘得暖烘烘的。</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的善恶,所以要给他供奉祭灶糖,其实就是芝麻糖。这种芝麻糖吃起来很粘牙,意思是封住老灶爷的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孩子们盯着那粘牙的糖,馋得直流口水,大人们总会先拿出一个供奉在灶台上,然后才让孩子们吃。小小的祭灶糖,甜在嘴里,也甜进了心里。</p><p class="ql-block"> 除夕的前几天,贴春联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红纸黑字,在阳光下闪耀着喜庆的光芒。男人们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在门框上,嘴里念叨着吉利的话语。女人们则在一旁帮忙扶正春联,不时地叮嘱着“往上一点,再往右一点”。孩子们在周围跑来跑去,捡起地上的碎红纸,互相追逐嬉戏。春联贴好后,整个村子瞬间变得红彤彤的,仿佛穿上了一件喜庆的新衣。。</p> <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火炕旁,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桌上摆满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食,有红烧肉、炖排骨、炸丸子,还有自家腌制的咸菜。大人们举杯畅饮,孩子们则埋头大吃,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p><p class="ql-block"> 吃完年夜饭,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虽然钱不多,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孩子们把压岁钱小心翼翼地放在枕头底下,幻想着用它买自己心仪的玩具。</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夜幕的降临,村子里开始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那时候的鞭炮都是自己去供销社买的,有大地红、二踢脚、钻天猴。孩子们拿着点燃的香,兴奋地跑向院子里,点燃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震耳欲聋,火花四溅,仿佛要把一年的晦气都赶走。大人们也不甘示弱,点燃了一个个大的烟花。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村子,也照亮了人们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 初一的早晨,天还没亮,村子里就热闹起来了。男人们带着孩子挨家挨户地拜年,女人们则留在家里准备招待客人。拜年的队伍走在小巷里,互相问候,互相祝福。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拿出瓜子、糖果招待客人。孩子们跟在大人后面,一边拜年,一边吃着糖果,嘴里不停地说着“过年好”。</p> <p class="ql-block"> 到了正月十五,村子里会举办盛大的灯会。人们用竹子和彩纸扎成各种形状的灯笼,有兔子灯、荷花灯、龙灯。夜幕降临,一盏盏灯笼被点亮,整个村子变成了灯的海洋。孩子们提着自己的灯笼,在人群中穿梭嬉戏,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观看舞龙舞狮表演。舞龙的人挥舞着长长的龙身,龙在他们的手中上下翻腾,栩栩如生;舞狮的人则模仿狮子的动作,时而跳跃,时而打滚,引得观众阵阵喝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农村的过年,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高科技的娱乐,但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传统文化的气息。那些简单而又朴实的习俗,那些温暖而又难忘的回忆,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永远镶嵌在我的心中。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和希望的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