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图片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的长鞭(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走了,那是二零一六年农历正月十一凌晨三点三十分,父亲以九十五岁高龄走完了他虽然平凡却值得后辈怀念和敬仰的一生。父亲不仅给了我生命,养育我长大,教会我做人,而且他的品格一直照亮着我前行的路,为我留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兄弟姐妹做合格儿女的良好机会。感谢父亲!感恩父亲!感念父亲!也感激上苍给了我们父子(女)这一生的情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原本没有什么大病,在八十岁前后虽也短暂的住过两次院,但都不是太要紧的毛病,每次住一周左右也就好了。在他八十七岁那年因为摔了一下,造成大腿骨折,经过治疗和调养,三个月后逐渐站了起来,慢慢恢复了行走,一年后自己也能上下楼了。但他毕竟已是高龄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在逐步衰减。这次发病,是在春节前夕,头两天说肚子胀不想吃饭,找医生看了一下说先空一下肚子,再帮他揉揉肚子,能便下来就好了,两天后效果不明显,就住进了医院。被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每天打吊瓶,揉肚子,每天也能排几次便,但肚子还是一直胀,不能吃饭,但头脑清醒,说话也没问题,也不说哪里疼。原以为能慢慢恢复的,过年后,我还试着每天熬点儿梨水喂他,但没想到初十夜里突然病情加重,呕了两次血,医生采取紧急措施效果不明显,这样到了那个时刻到底没能挺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亲人们。其实在他刚入院时医生就提醒过我们:说他这么大年纪了各器官的功能都已经很脆弱了,别看表面没大事,但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在他住院几天后已经能排便,而且一天能排好多次,我还挺高兴,以为这是快好了,但医生曾提醒说不一定。现在看来是我们不想让父亲走,感情遮蔽了理性,因为在他住院后第二天输液就出现了水肿,把输液量减到正常的一半还是不行,这已经预示了后来的结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父亲走了,在住院的十几天里我和妻子还有外甥轮流护理他,每天都能跟他说说话,除夕夜里还有初一,我陪着他过了最后一个年。尽管他不能吃东西(是因病不敢吃),但能和他听着满街的鞭炮声,看着满天的礼花,告诉他在过年时心里多少也有些宽慰,只是没想到他走的这样匆忙。令人遗憾的是,在他生命最后时刻却没有留下一句话,也不知他是带着满足还是遗憾上路的。父亲的突然离去,给他的亲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哀痛。送走父亲的那天夜里我失眠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空落、和哀痛,不由从心底涌起,怎么也抑制不住,泪水悄然流出,湿落两腮,湿透枕巾。那个冬天当地一直没下雪,春节期间倒是下过一场很大的雨雪,但奇怪的是,当天晚上天空却悄然飘起了雪花。早晨起来,看着白花花的大地,灰蒙蒙的天空一首小诗不由地从心底涌出“老父驾鹤西归去,漫天雪花和泪飞;一生慈爱今已结,中华从此是孤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走了,心中虽有哀痛,虽有遗憾,但却基本没什么悔愧。作为他唯一的儿子,我同他先后一起生活了五十二个春秋,除了小时候父亲要供我的衣食和读书而付出的许多劳作外,在其他方面,我从没让父亲操过更多的心,担过更多的心,无论是在学习、生活、工作、还是为人处世等方面。在他晚年的时候,我把他接到身边,使他在基本生活,医疗,精神需求等方面都得到了基本保证,心里充满着幸福和快乐。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亲戚朋友说:没成想我老了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住楼房,烧煤气,吃细粮,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电扇,整天和儿孙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简直就是天堂啊!也没成想我能活这么大岁数,作为一个农民我这辈子知足了。父亲的寿命在家族史上是空前的,在近亲属中也是空前的,在老家的村子里甚至是原来公社的范围内也很少有这么高寿的人,这也让我们做儿女的感到由衷的欣慰。当然父亲的长寿不仅与他晚年的生活状况有关,还与他的性格修为、生活方式、家庭和睦等有直接关系,加上子女们的关怀照顾,亲戚朋友的帮助等才使他得以舒心快乐、顺利的度过晚年。父亲晚年虽然同我住在一起,但也得到了姐妹们的大力关怀,逢年过节,过生日,都分别寄钱,或打电话问候。特别是妹妹,每年的每个重要日子都不落下。在父母身体尚可时,还把父母接去小住,买好吃的,买各种穿戴;父亲几次住院,妹妹总是尽可能放下家里的事情漂洋过海来看望并力所能及的帮助照顾护理一些时日。还有三表姐一家、我的几位妻兄弟们及要好的朋友们在关键时刻都出手相助,或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或为其医疗护理提供支持等,这些关爱让父亲充分的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虽身在病中也充满战胜病痛的信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对父母的照顾,还得专门说说我的妻子连秋,是她多年来无怨无悔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才使我得以有个和美的家庭,成就了父母幸福的晚年。且不说这么多年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洗洗涮涮,但就两件事上的表现就足以说明问题。第一件事,因母亲信佛,晚年又得了糖尿病,所以要常年吃素,这样一日三餐除早餐外,菜都得单独做,那些带馅子的主食也要分开。母亲需要吃软一点的菜,她就先用锅把菜蒸烂再单独炒出来;每当吃饺子时都要单独精心为母亲准备素馅,并且尽可能的调剂花样,让母亲感到每次吃的素馅既好吃又不重复,就这样二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第二件事,父母亲在二零零八年春节前夕不幸同时摔倒,结果造成父亲大腿骨骨折,母亲也躺在了床上,一时间侍候两位老人的吃喝拉撒及吃药打针成了家里的中心工作。每天要为他们接屎接尿多次,一旦便不下来还要动手帮助。母亲当时已经有些糊涂,常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动作,怕他们发生危险,夜里妻子就睡在他们身边,直到四个月后,母亲走了,父亲也逐渐能下地。这期间她是不论白天晚上都要和父母在一起,吃不好睡不好,几乎没了自己的一点儿时间,但她没有过一句怨言,还经常开导我,让我要想开别上火。春节过后我还得上班,怕影响我的工作,大部分的事情就由她包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做儿子的应该做能做的事情她都做了,而且比我做的要多很多。父母身体好的时候,就经常在街坊邻居面夸奖妻子,说我家的儿媳妇那是没比的,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主儿。以至于有人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家啥都好,儿子好,媳妇好,孙子还好,虱子都是双眼皮儿的。其实说的也没错,在孝敬父母这件事上妻子做的算是到家了,无可挑剔。我庆幸摊上一个好妻子,由衷地感谢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走了,虽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有形资产,却为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久的思念。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却有自己一生所钟爱的职业,并作出了誉及一方的成就;他勤劳、节俭、慈爱、善良的品格为儿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简单积极的生活态度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他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集体事业,奉献给了妻子儿女。我为此生能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而骄傲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去世后我特为他写了一幅挽联来悼念他。上联是:一生勤劳、节俭、本份、慈爱,居平常心、做平常人、干平常事、过平常生活,虽为平凡百姓,成就不凡功业;下联是:经世耕稼、驭车、相马、烧饭,读圣贤书、修无为道、怀家国情、养妻子儿女,抱负超卓技艺,德泽后代子孙。挽联基本上全面、准确、精炼地概括总结了父亲的一生,也把他的名讳“成德”二字嵌入其中,更是表达了儿女们对他的爱戴心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年多来,与父亲相处五十余年的那些生活情景会经常的出现在我的梦境里;他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他头戴貉壳帽,身穿皮大衣,脚蹬靰鞡鞋,手握红缨大鞭的威武英姿,也会不时的在我眼前浮现。衷心感念父亲此生所有的恩德!相信他在天堂也定会生活的舒心,快乐,一切安好!(全文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稿成于2017年7月21日,本次修改发表完成于2025年2月2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