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林海雪原》当中,对“二〇一”首长王敬之的描写并不多,实际上,王敬之也是个非常低调的人,他也从不向别人谈及自己的过去。</p><p class="ql-block">可是王敬之团长在牡的一个巨大收获,许多人都知道。他的一生知己王亚民,这个牡丹江籍的姑娘,在此走进了他的生活。王亚民1946年于东北民主联军入伍,也是一名革命战士。</p><p class="ql-block">东北各根据地剿匪斗争结束后,剿匪部队陆续转入一线作战部队。据史料记载,牡丹江军区2团并入“四野”112师,王敬之任336团团长,后调到空军航校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王敬之转业到政府部门,一直担任国家体委任职,是贺龙元帅的副手。十年特殊时期,王敬之受到了冲击,被迫到天津某国营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王敬之这一批人的案子得到了平反,陆续都返回了北京原单位。</p><p class="ql-block">而别有用心的人,仍然借故打击报复王敬之,强令他继续留在当地农场看家护院。</p><p class="ql-block">当周恩来总理见返回京人员名单中没有王敬之的名字,就发问:“怎么没有王敬之?”相关人员异常牵强的答复,令周总理怒道:“胡闹,一个也不留,统统的回来”。</p><p class="ql-block">在周总理的特殊关怀回京的王敬之,在岗位上仍是不图名利默默无闻的勤恳工作着,很少有人知道他即是《林海雪原》小说中的“201”首长。</p><p class="ql-block">直至2017年7月山东台《超强音浪》节目播出,银屏上首次出现了201首长的形象,“201”首长的真实形象才曝光天下,他将自己隐藏了60年……</p> <p class="ql-block">王敬之和妻子王亚民</p> <p class="ql-block">王敬之给妻子王亚民的信</p> <p class="ql-block">《林海雪原》中“二〇一”首长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这位莱芜人是《林海雪原》中“二〇一”首长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随着红色经典小说《林海雪原》的出版,杨子荣、少剑波和小白鸽等英雄形象已深植人心,而他们的原型也逐步被揭示,唯有代号“201”的王团长的真实身份仍旧未被公开。直到2024年山东卫视《超强音浪》节目才首次披露其真实经历。原来大名鼎鼎的王团长原型名叫王敬之,来自莱芜牛泉青沙沟村,著名的杨子荣、高波等剿匪英雄都是他的部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山东卫视的热门节目《超强音浪》曾展示了一段感人的场景: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位丈夫在奔赴战火前,留给妻子一封“绝命书”,至今仍被珍藏……而这位有血有肉的男子,正是《林海雪原》一书中“二〇一”首长的真实原型王敬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敬之原名王维平,1921年2月7日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县青沙沟村,父亲曾是清末的秀才,他读过6年书,上学时,有个叫韩福渠的老师是共产党员,对他影响很大。1937年底,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组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6岁的王敬之准备参加,因父亲的阻拦,未能当成游击队员。1938年2月,共产党地方游击队到了离他家60华里的村子。王敬之的一个表叔叫刘冠伍,在队伍里当排长。王敬之不顾父亲阻拦,跑到游击队驻的村子。表叔刘冠伍听说他要参军,很高兴地收下了他,并发给他一套旧军装,一只马步枪、三发子弹,还有一个空子弹袋,两颗手榴弹。机警的王敬之从这天起,就不再叫王维平了,改名王敬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敬之参加游击队一个月以后,队伍被整编为山东八路军四支队,王敬之到了二团警卫连一班当副班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王敬之所在的部队在山东的临沂、腾县一带配合作战,战斗了十多次,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台儿庄战役后,王敬之又随部队来到了八里沟。旧历七月十五,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带来了一部电台。在战争年代,这是很珍贵的通讯联络工具,是沟通省里和延安的主要通讯渠道,电台由王敬之所在的警卫连负责保护。一天晚上,我军被2000多个敌人包围在八里沟。天亮时,部队冲出了包围圈,却把驮着电台的毛驴丢在了山下。指导员谢锡玉把王敬之等6人叫过来,命令他们在炮火中冲下山去,把电台抢回来。敌人的炮弹还在乱炸,他们6个人机智地躲过敌人,又回到了山沟,只见毛驴还拴在一棵树下,驴背上驮着电台。王敬之快速跑过去,先把驴的缰绳解开,抓住缰绳拉起来就跑,后边人连推带拥,驴被迫向山上奔去。这是王敬之第一次带头执行任务,而且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受到了指导员的夸奖。之后,他由指导员谢锡玉介绍入了党。1938年11月转为正式党员,这年他才17岁。不久,他被调到省委机关直属政治处除奸科,一个月后,又当了政治处主任钟辉的警卫员。12月,省委决定成立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钟辉任司令员兼政委,王敬之也随钟辉司令员到了这支部队,期间多次随首长参加战斗,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和指挥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教导员谢锡玉又把他调到教导队,不久教导队改编为司令部警卫连,18岁的王敬之被任命为警卫连长,他也成为当时部队中最年轻的连长。1939年11月底,陇海南进支队奉命挺进皖东北,与新四军的张爱萍部一起,迎击国民党顽军进攻,保卫和发展皖东北根据地。1940年8月整编,陇海南进支队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张爱萍任支队司令,韦国清任政委。王敬之的连扩大到190多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不久又改建到第四师,王敬之任九旅二十六团一营一连连长。从此,王敬之所在部队成为新四军的成员,在他的指挥下,该连队迅速成长为战绩显著的“模范战斗连”。两年后,王敬之被调任新四军4师9旅26团1营,担任副营长一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四师的师部以及第九旅和第十一旅组成了两个干部团前往东北,王敬之等130名成员被分配到干部二团,抵达北满分局后,因各地干部短缺,便分成三组,前往松江地区、合江、牡丹江等地增强革命力量。王希克、王敬之等50余人一路快速行军到达牡丹江展开工作,王敬之被任命为牡丹江军区第四团的副团长,并指示王敬之等十几人前往牡丹江市的南大门东京城镇。从那时起,王敬之便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消灭匪患的斗争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驻扎在东京城的牡丹江军分区四团是我方收编的地方武装,该团的营长和连长大多被自称国民党滨绥图佳先遣军少将司令的土匪马喜山秘密任命或策反,因此部队的指挥权并未掌握在我军手中。土匪对牡丹江、宁安、东京城等城镇实施了严密围困,敌人实力强大,我方处于劣势。王敬之等这些尚未安顿下来的“老八路”,不仅在开展工作时困难重重,连生存都变得极其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革命队伍团结一致、共克时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四团的官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对八路军的态度从最初的冷淡转变为积极支持,对共产党的理念从最初的质疑变为坚定信仰。全团官兵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情感正在不断变化,队伍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1946年1月22日,牡丹江军区第四团在马莲河与马喜山的匪部展开激烈战斗,击毙敌军300多人,俘获超过100名敌人。27日,再次设下埋伏,成功击败马匪。战斗期间,4团的副官坦率地对王敬之说道:“你们刚到的时候我们对你们有些怀疑,既没有社会基础,也缺乏武装和财力,凭什么来领导我们?但现在我佩服你们了。你们不仅勇敢无畏,而且能力出众,确实有解决问题的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2月,八路军胶东军区海防支队跨海而来,抵达海林县后被改编为牡丹江军区的第二支队。部队在此暂时休整,17日发起了牡丹江剿匪的“南进战役”。4团副团长王敬之也带领官兵,装备了4挺重机枪、4门迫击炮和几个掷弹筒,参与了剿匪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郑、马匪帮的剿灭行动持续了17天,进行了11场激烈战斗,成功捕获匪首郑云峰,而马喜山则逃之夭夭,击毙敌军数千人,基本上消除了牡丹江南部的匪患,恢复了牡图铁路的通行。接着,牡丹江军区决定将第四团并入第二支队,王敬之被任命为第二支队第二团的团长。在第二团,王敬之的代号是“201”首长,而曲波的代号则为“2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3月15日,北剿战役正式展开。在这一战役中,牡丹江和合江地区的两支部队紧密合作,清剿了盘踞在牡丹江北部的匪帮,如谢文东、李华堂、高永安、李开江和张德振等。匪巢所在的柴河、朱家和五河林等地相继被收复,解放了牡丹江北部及海林、林口两县,历时三个月的牡佳铁路交通线也得以重新畅通。王敬之已在职于2团,当他听取2团1营关于北路剿匪工作的汇报时,了解到一位名叫杨子荣的战斗班长在3月21日刚刚上任,第二天便独自进入敌人据点杏树底,毫不费力地劝降了400名土匪,这让他倍感欣喜。他认为这次行动不仅彰显了军队的威严,更是政治攻势成功运用、单枪匹马瓦解敌军的经典案例。当晚,他将杨子荣调到团部,任命其为侦察班班长。王敬之的独到眼光,不仅看到了杨子荣这匹骏马,也为老二团的剿匪斗争增添了辉煌的一笔,谱写了一段动人的红色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4月,为了实现北满分局的目标,即“打通哈尔滨与牡丹江的铁路交通,使大后方形成一片连贯”,2团负责了西部的剿匪任务。团长王敬之和副政委曲波带领1营和3营向苇河和一面坡进发,进行清剿行动。与占据牡丹江西部苇河和亚布力的600名土匪“许氏四杰”的战斗迅速结束,1100名敌匪中,除了打死和打伤的,绝大部分被俘获。匪首许福和许禄被击毙,许祯、许祥以及郑三炮等少数土匪逃脱。由此,牡丹江西线的交通得以畅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著名军旅作家曲波以东北剿匪为背景创作的革命小说《林海雪原》中,有一章描写了“二道河桥头的激烈战斗”。故事发生在腊月二十八,小火车开通后,山民们前往城里采购年货,返回夹皮沟的途中,在二道河桥头遭遇了土匪的埋伏。为了保护乡亲们的安全,少剑波的警卫员高波英勇牺牲,展现了感人的英雄情怀。实际上,这场战斗并不是在牡丹江北部的二道镇附近进行,而是发生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横道河子镇的东侧。时间也并非腊月二十八,而是二团在5月份剿灭了许氏匪部之后,伏击他们的土匪并非座山雕部,而是郑三炮与李德林匪部勾结对人民所犯下的罪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线剿匪”是牡丹江剿匪的第三次战役,新任牡丹江军区司令员刘贤权亲自指挥由步兵、炮兵和坦克兵组成的联合部队,展开东部剿匪行动。二团作为主攻部队,王敬之团长在接到参战指令后,迅速带队向东进发。1946年7月12日,《牡丹江日报》刊登了关于东线剿匪胜利的消息:“在刘贤权司令员的指挥下,我绥宁民主联军成功歼灭东宁王枝林匪部超过2000人。我军总部特此向全军发布通令,给予表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牡丹江军区在过去几个月里实施了南进、北剿和东歼三大剿匪行动,累计消灭、打伤和俘获了近万名敌匪,使得动荡的牡丹江局势逐渐恢复稳定。1946年9月30日,东北局发布了《关于加快开展剿匪工作的指示》,牡丹江的剿匪斗争进入了第二阶段。牡丹江军区的各个团随即调整为小型精锐队伍,分区域深入山林进行剿匪,消灭残余匪徒。《林海雪原》是描绘小分队剿匪经历的经典红色小说,作者是2团副政委曲波。书中的情节灵感来源于他亲身经历的剿匪战斗。小说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令人心跳加速。在那片冰天雪地的“林海雪原”中,座山雕带领匪徒袭击小火车,许大马棒父与郑三炮对杉岚站实施偷袭,场面令人感到恐怖和愤怒。在那个激情四溢的“林海雪原”里,小分队成功突袭天险奶头山。杨子荣单枪匹马深入虎穴,智勇双全地攻克威虎山,抓获座山雕,神秘战斗于神河庙,以及攻破大锅盔等情节,皆让人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海雪原》中的主人公杨子荣忠诚于党,勇敢无畏,在艰难困苦中更显革命精神的永恒魅力。他和战友们的英雄事迹,已成为牡丹江红色历史中闪耀的篇章。在《林海雪原》中,关于“二〇一”首长王敬之的描写并不详尽,实际上,王敬之是个很低调的人,向他人谈及自己的过往从不是他的习惯。然而,王敬之团长在牡丹江的一个重大收获却为许多人所熟知。在他的生命中,有一位知己王亚民,这位来自牡丹江的姑娘,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王亚民在1946年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同样是一名革命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敬之的剿匪,使他远在莱芜的家人也受到牵连。在一次剿匪行动中,王敬之的警卫员朴富江士牺牲,他身上带着一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有王敬之的档案,上面有父亲名字和家庭地址。国民党先遣军第九旅旅长刘亚杰获得这一信息后,于1949年9月9日,指使蒋军新5军7师8团2连,连长张某也是莱芜人,带20多名蒋军,到青沙沟将,王敬之的父亲枪杀在菜园子里。刘亚杰,即《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冒充的匪首“胡彪”,刘亚杰是其真名,山东沂水人,早年闯关东到了东北,当起土匪,江湖人称“九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北各根据地的剿匪斗争结束后,剿匪部队陆续并入一线作战部队。根据历史资料,牡丹江军区第二团合并至“四野”112师,王敬之担任336团团长,随后调入空军航校担任参谋长。解放后,王敬之转到政府工作,担任国家体育委员会的职务,成为贺龙元帅的助手。在十年的特殊时期,王敬之遭遇冲击,被迫前往天津某国营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王敬之和其他人的案件得到了平反,逐渐回到北京的原单位。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依然找借口对王敬之进行打击报复,强迫他继续留在当地的农场负责看护和守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周恩来总理看到返回北京的人员名单中没有王敬之时,便问道:“王敬之怎么不在名单上?”相关人员的回答显得十分牵强,周总理愤怒地说道:“胡说,一个也不能留,全部都要回来!”在周总理的特别关怀下回到北京的王敬之,依然在岗位上默默耕耘,不追求名利,勤奋工作。鲜有人知,他就是《林海雪原》一书中“201”首长的原型。直到2017年7月,山东台的《超强音浪》节目首度呈现了201首长的形象,这一真实面貌在公众面前揭开了神秘面纱,令他隐藏了整整60年的身份终于曝光。</p> <p class="ql-block">团长英勇救人,苏军开坦克助战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李斌说说</p><p class="ql-block">2024-01-18 11:18浙江</p><p class="ql-block">关注</p><p class="ql-block">王敬之团长接到通信员小高慌慌张张跑来报告:“团长,这些人要叛变,投靠蒋军了!”王敬之原是新四军四师9旅营长,抗战胜利后调到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1师2团团长,负责剿匪。上级将位于辽阳东京城的伪满地方部队和治安队编成4个营,让王敬之当团长。带着16个人,开始指挥这个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团非常难带,成员大多是日本人培训出来的。比如三营,看样子就像一支日军部队,全部穿日本将军服,戴的将军帽,脚蹬日本昭和军靴,装备的是日本三八大盖枪,立正的口令是“几格格”,打上深深的日本烙印,让人看到之后就别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四个营中还有一个朝鲜营,日本人统治期间挑拨关系,彼此矛盾和隔阂很深。其余的两个营,有不少人当过土匪。更要命的是,他们原来都是牡丹江南边老岭春地区的土匪,头头叫马希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马希山是个顽固的匪首,不愿意接受改编。我军曾答应让他当第四团的团长,他当时也答应了,可是几天后就变卦了。原来蒋军滨绥先遣军司令找到了马希山:“他们给你个团长,我让你当司令,‘蒋军滨绥先遣军’司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此一来,马希山投靠了蒋军。文章开头说要叛变的部队,是住在哈马村的一个连,都是土匪组成,有两百号人,刚刚答应要接受我军改编。为了改编这支部队,王敬之费尽心机,先是跟头头谈心,然后跟一个个喽啰谈心,用了将近20天的时间,好不容易说服了他们,同意接受改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马希山拿着委任状找到了匪首,任命他为旅长。土匪变卦了。王敬之一听心说“不好”,正在吃饭的他把碗一撂,告诉匪首说要上厕所,给警卫员使了个眼色翻墙离开。到了团部,就收到了消息,马希山将要攻打东京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当时正是腊月,马希山的口号是“到东京城过年,到牡丹江过元宵节”,气焰嚣张。王敬之紧急调集朝鲜族营中的两个连,由老红军周挺率领一支守卫在马莲河村,另外一个加强排则守卫在金坑村。朝鲜族在抗战期间与汉族对立,与土匪关系不大,因此比较可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凶猛,连土匪都感到畏惧。然而,金坑村的一支排在初次遭遇时却被土匪全部消灭,毫无幸存者。马希山的队伍规模庞大,拥有四个团一千名士兵,还有工兵机车队和迫击炮连,装备也都是刚刚蒋军提供的。采取突袭战术的马希山拥有兵力众多,战斗毫无悬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到消息后,王敬之立即率领警卫连和另一支连队去阻击敌人。然而,他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为部队中有不少人是马希山的部下,他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背叛,因此只能让一位来自延安的副营长前去苇子沟埋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王敬之自己则率领警卫部队前往马莲河车站附近,在那里埋伏在土围墙后。这是1946年1月中旬,是东北最寒冷的时候,滴水成冰,哈气到了胡子上就会成霜。然而,我们的军队不畏寒冷,土匪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1月21日凌晨,马希山的两个团土匪出现了,令人意外的是,他们是乘坐火车头而来。火车头后面拉着多节平板车(长达200米)。土匪们相当有创意,他们在两侧堆起枕木和沙袋构筑工事,并在上面架设了机枪,使得货车成了移动堡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路本来就高出地面很多,土匪们在火车上居高临下向王敬之他们开火,打得我军士兵无法抬头。火焰喷射向我军阵地,七八名战士牺牲。王敬之急红了眼,他大声对班长小彭说:“用你的宝贝把火车打掉!”班长小彭明白,王团长所说的“宝贝”,指的是反坦克炮,是苏军赠送给我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门武器长3米,口径122毫米,炮弹与手榴弹差不多粗。为了学会操作,小彭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这时太阳已经升起,视线非常好。班长小彭趴在雪地上,瞄准火车头,狠狠地骂道:“该死的,让你们猖狂!”话音刚落,他咬紧牙关扣动了扳机。火车头的水箱被击中后,喷溅出一道高高的水柱,火车开始慢慢减速,宛如一只泄气的皮球。司机看到情势不妙,立即抛弃了火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马希山并没有停下阴谋的步伐。夜幕降临,枪声在光明村响起,马希山发起了突袭。许多守军都是他的手下,枪声响起后,几个连队立刻背叛了。营地很快被土匪包围,副营长、教导员和警卫员接连牺牲。张教导员被敌人捆绑,准备进行枪决。然而,一名土匪心生正义之念,悄悄地将他释放。与此同时,王敬之依然留在马莲河村,在听完张教导员的陈述后,心情沉重地下令返回团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然而,令人扼腕的消息再次传来,一个副团长背叛投敌,邹世怀政委伤重不治(为了纪念他,人们后来将东京城改名为世怀镇)。与此同时,敌人占领了马莲河和大荒路,离东京城只有五六里的路程。更加不幸的是,驻守在牡丹江东宁路口和沙兰镇的17、18两个团也叛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自新四军的十八团团长戴春波在察觉到危机后带着十几名战士趁夜色逃离,但被蒋军特务发现,只得离开大路,躲进深山,才得以幸免于难。然而,荒郊野外的寒冷气候导致许多人手脚受冻,连长杨凤岐双脚冻伤严重,不得不将其截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形势危急,王敬之焦急万分。在这危急关头,他忽然想到,东京城驻扎有苏联军队,为何不向他们求助呢?这是因为,王敬之曾与驻军的一名少校有过交情。当时,苏联军队进驻东北后,纪律混乱,抢劫和强奸事件频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某天,王敬之与警卫员、参谋一同前往车站。正在路过一间小屋时,忽然一个小孩从屋里跑了出来,神情恐惧,脸上带着泪痕。“发生了什么事?”王敬之焦急地问道。小孩一见到王敬之,便像看到了救星般大声哭喊起来:“八路叔叔,外国人欺负我妈妈了!”王团长二话不说,大步走向小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看到的一幕令人震惊,一个高大的苏联士兵骑在一个中年妇女身上,裤子已经脱到女子肚脐下。“混蛋,住手!”王敬之勃然大怒,声嘶力竭地吼道。苏军中校看到王敬之遭遇不幸,心中感到不忍,于是毅然挺身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手持波波沙冲锋枪,对准了王敬之。然而,王敬之却毫不慌乱,他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因此表现得泰然自若,甚至微笑迎接苏军士兵。苏军士兵误以为事情已经结束,匆忙穿上衣服,弯腰系鞋带。就在这时,王敬之突然一脚将其踢倒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随后,警卫员和参谋迅速赶来,将其制服。王敬之将苏军士兵带到苏军指挥部,并向翻译说明了事情经过。苏军指挥部派来一位少校接待王敬之,少校显得十分为难,苏军士兵也情绪激动。王敬之意识到,一旦事件闹大,士兵势必遭受严厉惩罚,甚至可能被枪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他表示不会上报此事,希望对方也不要上报,只需对士兵进行适当教训即可。少校听后微笑着要求士兵向王敬之致敬。然而,王敬之严肃地提醒少校和士兵,表示对苏联的感激,但不允许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强调欺负东北妇女就是羞辱自己的姐妹。从此,王敬之与少校建立了友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后,王敬之匆匆赶往苏军驻地,寻找那位少校。虽然少校热情接待,却表示无法做出决定。不过,牡丹江苏军司令部的一位中将立即下令派遣两个营增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久,苏军中校率领七百余人,携带5辆坦克、多辆装甲车和大炮浩浩荡荡出发,表示将听从王敬之的命令,协助维护当地安全。王敬之指出马希山匪徒的位置,并表示决意迅速出击。在攻击当日的早晨八时左右,苏军迅速集结,展开了进攻,先是巨炮雷鸣,随后是坦克和装甲车的轰鸣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苍穹中依然回荡着飞机的轰鸣声,它们在对敌阵地投下炸弹。苏军出击土匪,简直是以卵击石,轻而易举。就在一袋烟的功夫内,马希山的据点就被炸得支离破碎,最终落入我军手中。土匪们或丧生、或受伤,还有不少匪徒夹着尾巴逃向树林,恨不得当初父母生他们时多赐一条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匪被赶走后,一位中校询问王敬之:“还有什么命令吗?”王敬之答道:“我的一个营发生了叛变,帮我处理他们!”苏军中校立即答应,并调派两个连队和三辆坦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王敬之乘坐吉普车,与苏军直冲叛匪据点,将他们团团包围。匪徒们一见到苏军,立即胆战心惊,纷纷将枪扔在大街上。最终,王敬之逮捕了所有营干部,遣散了士兵回家。还有一些贫苦出身的士兵被迫加入土匪行列,他们死活不愿意离开,希望留下来当“八路军”,王敬之让这些排长和班长们集合起来,登记后,排队接受训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敬之郑重地宣布:“今天就饶了你们,赶紧滚回家!如果谁再去当土匪,新旧账都会算,二话不说全部枪毙!”这些排长和班长一个个应允着,黯然离去。缴获的枪支则全部装备到朝鲜营,使得队伍迅速壮大,人数由两千人扩充至三千余人。春节来临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声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王敬之和战士们一起吃饺子、喝高粱酒,然而他们却一个人都没有欢笑,一方面是因为无法忘却牺牲的战友,另一方面是因为春节后的剿匪任务更加艰巨。然而春节过后,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田松支队即将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松支队是由汉奸汪伪海军改编而成,后来成为让土匪闻风丧胆的杨子荣、优秀指挥员曲波,《林海雪原》中的英雄高波、孙达德的主要力量。一场规模宏大的剿匪大战即将打响,土匪虽然凶残,但他们的好日子已经所剩无几。后记:田松支队抵达东北后,王敬之担任支队团长,王希克担任政委,曲波和杨子荣等剿匪英雄都是他们的部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东北全境的土匪基本被歼灭。剿匪结束后,牡丹江二团并入112师。334团团政委王希克、335团副政委曲波以及336团团长王敬之,率领部队参加了四战四平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战后,王希克调回牡丹江,担任后勤部副部长;曲波因重伤致残,前往海军舰艇学校,随后转业到地方工作;而王敬之则前往航校,后来担任了航校的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杨子荣的老指导员刘成斋在剿匪行动中身中13枪,伤愈后依然坚定地回到战场上,甚至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再次立下新功,曾任38军副军长。牡丹江二团的成员人才济济,许多人进入了38军,担任了军副政委、师长、师副参谋长、团长、政委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336团,团长王敬之。</p><p class="ql-block">王敬之。曾任牡丹江军区老2团团长,后整体编入1纵1师(112师)继续任团长。后调空军航校任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王敬之原名王维平,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大青沙沟村人,1938年1月1日徂徕山起义时参加革命。解放后王敬之回老家的时候,青沙沟村的村干部陪同他吃饭,谈到了他参加徂徕山起义时的情景,年事已高的王敬之仍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由于蒋匪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秩序混乱,兵匪四起,土匪经常到村里来抢劫绑票。他家的日子过得比较好,为了看家护院,他家购买了一条枪,天天放在家中,危机时刻就放上几枪,以震慑土匪。年轻气盛的王敬之非常好奇,就想摸一摸,父亲怕王敬之把枪摸弄走了火,为了安全,就暗自把枪栓卸了放在别处。王敬之自幼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在莱芜党组织的影响下,他背着父亲偷出了自己家的枪参加了徂徕山起义。到了徂徕山以后,才发现自己拿去的枪原来没有枪栓。父亲发现自己家的枪不见了,就知道是儿子王敬之拿出去了。拿出去的枪没有枪栓怎么办?徂徕山起义的领导人——山东抗日支队第四支队的司令员洪涛、副司令员赵杰就让他回家来拿。王敬之非常为难,担心被父亲逮住不仅枪栓拿不来,还会把人扣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由于物资缺乏,想弄到枪支非常困难,一支枪对于刚刚组建的徂徕山起义部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帮助王敬之顺利拿到枪栓,山东抗日支队第四支队的政委黎玉主动与莱芜地下党组织联系,积极做好王敬之父亲的工作,在莱芜地下党组织的帮教下,王敬之的父亲也开始支持儿子参加革命,王敬之回家后,顺利拿到了枪栓,并及时赶回了部队,没有耽误徂徕山起义的正常进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多一条枪,就多一份胜算,徂徕山起义有效打击了日军,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2月,王敬之所在的山东抗日支队被调入东北剿匪,对东北的剿匪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就是著名军旅作家曲波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王团长的原型人物,与副政委曲清涛(曲波)都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纵队一师二团的领导,是杨子荣的老上级。王敬之作战勇敢,指挥有方,不仅日本鬼子害怕他,就是后来狡猾的土匪——座山雕对他也是闻风丧胆。在他的领导下,盘踞在东北深山老林里的土匪都被完全彻底干净的剿灭了,东北人民才过上了安稳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王敬之转入政府部门工作,没有参加1955年的授衔,他一直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是贺龙元帅的副手。十年特殊时期,他受到了冲击,到天津某国营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后来王敬之一批人的案子得到了平反,陆续都返回了北京原单位上班儿,只有王敬之被留在了天津某国营农场看家护院。周总理见返回北京的人员名单中没有王敬之的名字,就问:“怎么没有王敬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周总理听说把王敬之留下看家护院的时候,非常生气:“胡闹,一个也不留,统统的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了周总理的特殊关怀,王敬之才得以返回了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授衔,曲波被授予上校军衔,他才是二团的副政委,王敬之是团长,应当比他高两至三级,应当被授予大校或少将军衔,后来他担任了国家体委副主任,是正厅级或副部级干部,也应当被晋升为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