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日悄然而至,我和几位老同学相聚于古文化街。望着此时的彼此,都已步入苍苍暮年,但相见时的喜悦让我们仿佛都回到了少年。大家谈笑风生,分享着各自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回忆起年少时的点点滴滴,仿佛时光倒流,那些青涩岁月的美好瞬间又重现眼前。 </p><p class="ql-block"> 古文化街离我原来住的地方不太远,犹记得儿时每逢过年,一定要到古文化街,当初被我们称为娘娘庙的地方来玩。那时的街道坑洼不平,磨的光滑的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两旁的老商铺已经是破旧不堪,但这些古建筑还在见证着往昔的繁华。古文化街附近的东北角,原来叫作官银号的地方,当时已经成为天津的一个商业圈,建起了大型商场,原来的老店铺已经无人问津。</p><p class="ql-block">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座跨街楼阁,虽历经风雨,看上去有些摇摇欲坠,却依旧掩饰不了古色古香的魅力。每次我望到阁楼上雕琢精美风格独特的门窗,年幼的我心中满是好奇与喜爱。</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下乡插队,远赴外地工作,几十年后再回到这里时,我已经成为一名游客了。眼前的古文化街也成为游客眼中的观光胜地,装饰一新的古建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令熙熙攘攘游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儿时居住的那条街当时名为水梯子大街,也就是如今的狮子林大街。水梯子大街的叫法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直到后来得知,这里曾是一条类似码头的小河道,名为水梯子,填平后街道沿用了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家门口对面有一条名为上岗子的胡同,穿过胡同便能到达蓝牌有轨电车站,可以乘车前往东站和北站。我家东面有一条名为尚坟地的街道,街道两旁是商铺和摊贩,是我儿时常去玩耍的地方。后来得知,这里原本是某教门师傅的墓地,门徒们将其安葬于此,故得名尚师傅坟地。</p><p class="ql-block"> 儿时,家门口的街道上尽是这样的老房子,如今看来,如果不拆除的话,它们现在也会成为了古建筑了。其实这些多为民国时期的建筑,也有部分清末建筑,只是大多已显得矮小破旧。每次出游,遇到古街,总会想起小时候记忆中的老街道,仿佛又回到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周围到处都是如今所谓的老建筑。我读书的小关大街小学,曾是一座关帝庙。那座年代久远的庙宇,若能保留至今,定会成为一个旅游景点。记得在一座高大阴森的古庙教室里,承载着我童年时光的学习生活,每每入梦,都能见到它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还有李叔同故居离我家挺近,走着有十多分钟就到了。我的一个同学家住在附近,有一次去他家,他指着旁边深宅大院对我说,这里原来是李叔同家。我当时不知道李叔同是谁,自以为是什么官僚富商的豪宅了。当时的李叔同没有现在这么大的知名度,故居没有得到保存,现在的李叔同故居是在附近新建的,被包围在高楼大厦之间。</p><p class="ql-block"> 我家当时住的是民国时期建造的房子,虽说是平房,但建造者是按洋房的标准建的。三层的窗户,木地板,台阶是石头的,上面有一个不大的平台,是水磨石的。就是房顶是平的,听母亲讲原来的房主是计划盖楼房的,后来因家境不太好暂盖了一层。由于平顶防水很难处理,下雨时经常漏雨。</p><p class="ql-block"> 挨着的小学同学家则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四合院,我常去他家玩。那里的门窗是老式的,墙皮有些脱落,却散发着独特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妈妈带我去民园的二姨家,也就是现在的五大道。每当我望着那一带豪华漂亮的小洋楼和清洁整齐的街道,心中满是羡慕,希望有一天自己住的地方也会变成这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此次从古文化街开始,先是游览了天后宫;接着参观了古文化街附近的文庙。文庙和我记忆中变化是最大了,眼前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仿古建筑群了。眼前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化高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最后来到了位于鼓楼街的老城区博物馆,这里是天津保留不多的老民宅,原为英国洋行买办徐某的家宅,因是民国期间的建筑,保留的比较完好才得以幸存。漫步在一座座四合院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游览途中我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我对津门故里的深深眷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