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仙逝已11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总</span>想写写父亲,每每提笔,深感父亲如山,山深林密,蕴藏丰美,拙笔难书。</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怀念父亲,犹如登山,有时攀上顶峰,领略高峻之美;有时踏入幽谷,感受柔润之美;有时钻入密林,发现隐密之美⋯⋯回味父亲往事,攀越父爱之山;记录父亲往事,重拾亲情珠玉。于父亲辞世11年之际,谨以拙笔劣文,略述父亲之德,聊表思亲之情!</p> 艰苦岁月里开满温情之花 出身平凡 生日成谜 <p class="ql-block"> 1941年的某月某日,父亲降生于段屋乡围上村塅子组一个没落的地主之家。父亲自小又黑又瘦,其父其母赐外号"乌拉古"。人人都有生日,父亲的生日却是个谜。父亲的老根(同村同年出生的发小)温八月的母亲告诉父亲,父亲比老根温八月晚生十几天,应该是农历九月生的,但究竟是哪一天出生就无从考察了。因此父亲一生未过生日。</p> 携手母亲 共筑家园 <p class="ql-block"> 22岁那年,经媒人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span>与19岁的母亲牵手并轨人生路。那年祖父领着父亲拎着十几个鸡蛋来到外祖父家提亲,对外祖父说家境贫困,一时拿不出礼金,恳请婚后再付礼金。为人宽厚,爱女心切的外祖父答应了祖父的请求。母亲过门后,祖父要求父亲自已负责偿还取妻的礼金。对于父亲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根本无法筹措到这笔资金。外祖父顾怜女儿女婿,免了这笔礼金,搬走了压在父亲心头的一块石头。父亲因此一直对外祖父母心怀愧疚和感恩。</p><p class="ql-block"> 父母刚结婚那个年代,正是国家最贫困的时候。家家缺粮,人人饱受饥饿折磨。一天晩上,父亲去祖父房里找祖父说事,推开门,正撞上自己的父母带着弟妹围着一甑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就着霉豆腐吃得津津有味。看到父亲,祖父母们忙不迭地遮掩。父亲刹住脚步,转身回自己屋,强忍泪水却难掩内心的委屈。母亲发现父亲的异常,追问之下才得知事情的原委。</p><p class="ql-block"> 大姐1岁多时,当乡村教师的父亲受家庭成分的影响,下放回家务农。有一天母亲回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趟</span>娘家,回家便被祖父母告知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分</span>。全部家当是3双碗筷,不多的口粮,几个歪歪斜斜的破坛旧罐,一间卧室,一个饭厅。刚分家时,父母生活艰难至极,连下饭菜都没有。邻居同情父母,送给母亲一些辣椒,母亲做盐水辣椒下饭,直吃到母亲自已种的蔬菜长大。</p><p class="ql-block"> 下放务农又被分家单过,父母的日子过得很是艰辛。为了改善生活,瘦弱的父亲借了牛角车跟人一起进山拉煤。从天没亮出门,到日落西山,幕色渐浓,倦鸟归巢,同去的人都已返家,唯独父亲迟迟未归。母亲放心不下,沿途寻找,终于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父亲一一父亲瘫卧在树下,牛角车歪在路边⋯⋯母亲走近前去,看见父亲衣衫磨破,肩膀红肿,草鞋穿烂!母亲心疼不已,强忍泪水,搀起父亲,推着车子回家。父亲的艰辛,祖父看在眼里,他对别人说:"千斤的担子压一压,等他挑不动来求我的时候再说。"母亲说父亲是跌倒不服求柺的。父亲把所有的艰难默默嚼碎,和着血汗咽下肚里,一天天地熬着,扛着,终于迎来了幸福的曙光。国家政策逐步完善,尊师重教风气越来越浓,父亲重返学校任职,日子一天天好起来。</p> 艰苦岁月 温情如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不得祖父母欢心,却一直有亲情友情弥补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村肖姓邦理太公对父亲非常关爱,对父亲在精神上给予鼓励,生活中大力帮助。邦礼太公见父亲回家务农收入微薄生活艰苦,便带着父亲贩卖烟草,增加收入。邦礼太公对父亲的帮助如春雨润土,温暖父亲的一生。邦礼公公去世多年,父亲还常常给我们讲述邦礼太公帮助他善待他的往事。隔壁堂姑祖父--喜秀姑婆的老公对父亲也是关照有加,看父亲生活艰难便带着父亲贩卖猪仔贴补家用。小太婆梁屋婆婆也常常在生活上对父母给予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父亲有几个姑姑,最小的名叫香秀,我们称她香秀姑婆。她娘家兄弟子侄不少,但与父母关系最为亲密。香秀姑婆自己并不富裕,但凡有点好吃的,总是攒着,等到逢圩赶集时,走十几里路送到学校,给父亲和我们兄妹几个加餐打牙祭。她对父亲的感情超越了姑侄之情,或许在她心里,早已把父亲当作自己的儿子了吧!</p><p class="ql-block"> 母亲有个比她大9岁的小姨,我们称她姨婆。虽然只比母亲大9岁,但她与母亲的关系亲如母女,对父亲也非常好。每逢农忙时节,姨婆和姨公总是天没亮就赶着牛、带着农具,走好几里路来帮我们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姨婆养的鸭子下了蛋,她总是攒够了做成咸蛋,隔三差五送到学校给父亲。我们姐妹吃了不少姨婆的咸鸭蛋,那咸香的滋味温暖了我的童年,使我终身难忘的美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二姑姑就是亲姑姑,后来母亲告诉我二姑姑并不是父亲的亲姐姐,而是二姑去世后二姑父的续弦之妻。二姑姑和姑父对父母的帮助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了。农忙时节,我们家的田里经常都有二姑和二姑父的身影。最难忘的是我们家建新房时,二姑和二姑父在我们家帮忙,听说家里给工人送茶做果子的花生不够了,二姑父趁天黑没人看见偷偷扛了一蛇皮袋的花生给父母,给父母解决了送茶果的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年幼时总搞不明白,为什么爹不疼妈不爱的父亲人缘却极好。现在想来这跟父母纯朴善善,敬老爱老,乐于助人的品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