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南海一号博物馆 广东省海上丝路博物馆 参观游记

杨树志

<p class="ql-block">广东南海一号/海上丝路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是以“南海1号”宋代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日,笔者有幸来到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上南海一号/海上絲路博物馆参观游览,这是在博物馆广场拍摄的博物馆正面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海上絲路博物馆/南海一号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水下考古发祥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世界著名沉船博物馆》大型人物场景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的导览图,博物馆展厅共有三层.我们现在位于博物馆的一层。</p> <p class="ql-block">在大型雕塑的左侧,就是博物馆的笫一展厅-《盛世打捞海絲梦》展厅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一展厅展示主题-世界首创海上沉箱整体打捞方式。</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的图文展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足迹,遍布亚、非、欧大陆,开辟出传承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公元1183年(南宋淳熙十年),一艘满载珍宝的远洋贸易商船,从泉州港出发,在途经今阳江与江门交界海域时,沉入海底,尘封于历史长河。穿越时光800多年后,古船于1987年被偶然发现,国家文物局将其命名为"南海1号"。2007年,国家文物局、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工程,成功将古船打捞并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1号"项目开创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先河,出水文物超18万件(套),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采用的发掘方法、打捞技术、沉井设计、起重船舶等均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南海1号"是古代海上丝路遗珍和穿越时空的见证者,再现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海时代。新征程赋予她新的使命,如今作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依然荣耀全球!</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的图文展品之二:</p><p class="ql-block">2001年4月,在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与探索学会(香港)的赞助下,"南海1号"沉船调查工作重新启动。2001-2004年间,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牵头,组织北京、广东、福建、山东、海南等省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成了"南海1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沉船先后进行了多次水下调查与局部试掘,进一步确定了沉船遗址的精确位置、埋藏状态和年代,基本掌握了沉船的形貌和保存状况等基础资料,为下一步编制打捞、发掘和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根据。</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的图文展品之三:南海1号沉船的地点,位于海陵岛东南方向约38海里处,沉船地点水深22-24米。沉船地点测到的最大海水流速为0.74m/s,底层海水能见度几乎为零。</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的图文展品之四:</p><p class="ql-block">2007年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华天龙"号被誉为当年的"亚洲第一吊",长度175米,起重能力4000吨,借助海水浮力,把重达5600吨的"南海1号"沉箱吊离海底,再由半潜驳船迁移至广东海丝馆临时码头,并拖移进馆。整体打捞项目的发掘方法、打捞技术、沉井设计、起重船舶等均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其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飞速发展。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南海I号的考古保护地,也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的图文展品之五: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荟萃。</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的图文展品之六:打捞前,沉睡在海底的南海一号全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一展厅内展示的打捞南海一号时出水的瓷器碎片的实物展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中间的拱顶大厅是第二展厅-《惊世起浮之福船》展厅,这是博物馆最大最核心的展厅,神秘的南海一号沉船实物及沉箱都存放在这里的水晶宫内。</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走廊,左侧就是放置着巨大的南海一号沉船实物的水晶宫。</p> <p class="ql-block">整个水晶宫用透明坚实的玻璃幕墙围罩着,透过玻璃可以清晰观赏到放置在沉箱支架上的南海一号沉船全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贴在水晶宫玻璃幕墙上的图文资料之一:考古试掘, "南海1号"2007年入住"水晶宫"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2009年、2011年,对沉箱中的"南海1号"沉船进行了2次考古试掘,检验了水下及陆上湿式发掘模式的利弊,获取了沉船在沉箱内的具体位置、舱内文物保存情况等信息。两次试掘工作,为"南海1号"保护发掘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宝贵的经验,并最终确定采用湿式发掘方式(饱水发掘法)对南海1号进行发掘。</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展厅走廊进口处,透过玻璃幕墙拍摄的南海一号前部的全景照片,巨大沉箱中的沉船平稳安全的放置在框型支架上,得到了很妥善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贴在水晶宫玻璃幕墙上的图文资料之二: 2011年围闭式探方发掘和正式开始发掘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贴在水晶宫玻璃幕墙上的图文资料之三: 南海1号的全面保护发掘自2013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南海1号的发掘既不同于水下考古作业,也有异于传统的陆地考古。发掘工作采用先内后外的次序,先清理船内文物,再从内外两侧对船体进行加固后,依次清理发掘船舷外侧。南海1号保护发掘是一项用时较长的工作任务,木质船体的保护也是发掘工作中的重点和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南海1号发掘清理出的文物包括瓷器、金器、铁器、漆木器、铜钱、铅锡器、玻璃器、人类遗骸及动植物遗存等多种材质和品类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贴在水晶宫玻璃幕墙上的图文资料之四: 考古工作者在现场清理沉船中淤泥的现场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贴在水晶宫玻璃幕墙上的图文资料之五: 考古工作者在认真讨论沉船保护方案和实施沉船保护措施的现场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展厅走廊末端处,透过玻璃幕墙拍摄的南海一号后部的全景照片,沉船坑后部有钢制阶梯通往沉箱底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二展厅走廊的东侧陈列着一艘南海一号商船货舱的仿真模型,这是张贴在展厅的仿真船前墙壁上的模型船全貌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展示南海一号货舱全貌的仿真模型船体,正前方是船舷部分,侧面是南海一号货舱的横切剖面,游客可以在这里清楚的看到当年的南海一号运输瓷器珍宝去海外时,货物的堆放状况。</p> <p class="ql-block">这是笔者现场拍摄的仿真模型船侧剖面前部的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笔者现场拍摄的仿真模型船侧剖面后部的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二展厅与第三展厅之间是临海的休息厅,休息厅南边可以临窗观海,北边墙璧上是一组南海一号从被发现到落地海陵岛博物馆的巨幅实景照片,这是其中一幅海南一号沉船从海陵岛上岸被拖运进入博物馆水晶宫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位于博物馆一层西侧的是博物馆第三展厅-《海絲漫卷越千年》展厅,展厅面积不大,在狭长展厅内主要展示的是《海丝漫卷》主题瓷板画。</p> <p class="ql-block">《海丝漫卷》主题瓷板画很长,在现场无法拍出全景照片,只能分段拍摄,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一部分-文字筒介: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秦汉以来连接亚非欧的经济贸易之路、技术传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谊之路。本卷截取南宋时期经贸背景、航海生活场景,以《南海1号》为实物例证和精神图腾,揭示船语:“橫跨万里的梦想、潜龙在渊的信念、重头再来的勇气、穿越时光的惊艳、走向复兴的辉煌<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向海而生、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感受海丝文化带来的启迪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二部分-万里海道 </p><p class="ql-block">烽火隔驼影,</p><p class="ql-block">巨舶通藩乡。</p><p class="ql-block">万里开海道,</p><p class="ql-block">延勇闯天涯。</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三部分-海丝奇珍 </p><p class="ql-block">家饯羊鹅自备足,</p><p class="ql-block">济茶丝布亦远途。</p><p class="ql-block">龙泉景適多锅转,</p><p class="ql-block">海丝西去商旅胡。</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四部分-海上絲路,异国经商,互通有无,情深意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五部分-匠心造船 </p><p class="ql-block">春架龙骨秋伐木,</p><p class="ql-block">南市铸铁北织帆。</p><p class="ql-block">福船坚挺云視盆,</p><p class="ql-block">踏浪平波稳如山。</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六部分-蕃商互市 </p><p class="ql-block">千门日照珍珠市,</p><p class="ql-block">万瓦烟生碧玉城。</p><p class="ql-block">山海是为中土藏,</p><p class="ql-block">梯航光见外夷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七部分-海天情长 </p><p class="ql-block">帆将滿桅长风劲,</p><p class="ql-block">早燕衔枝绕堂飞。</p><p class="ql-block">但愿海上波涛稳,</p><p class="ql-block">万里好风记早归。</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八部分-丝路通达 </p><p class="ql-block">临江通万开,</p><p class="ql-block">立地涌干艘。</p><p class="ql-block">气脉雄如此,</p><p class="ql-block">由来是广州。</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九部分-量天测海 </p><p class="ql-block">漫天云霞染暮色,</p><p class="ql-block">海鸥飞处海茫茫。</p><p class="ql-block">量天测海从容渡,</p><p class="ql-block">重船将近海陵湾。</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十部分-怒海惊涛 </p><p class="ql-block">折戢沉沙等闲事,</p><p class="ql-block">怒海无常志不摧。</p><p class="ql-block">挥疆扬鞭骑海马,</p><p class="ql-block">九死一生闯西洋。</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拍摄的《海絲漫卷》瓷版画的第收尾部分-深海潜龙 </p><p class="ql-block">关山万里同明月,</p><p class="ql-block">琥珀千年始放光。</p><p class="ql-block">人间正道从来险,</p><p class="ql-block">诗到龙腾天下惊。</p> <p class="ql-block">《海丝漫卷》创作背景 </p><p class="ql-block">《海丝漫卷》目前是全球最长海丝主题瓷板画,是广东海丝馆发挥"海丝名城"主战场作用,采取"社会共建"模式推出的海丝文化力作。画面内容大纲由广东海丝馆、中国陶瓷博物馆研究编撰。绘画由广州美术学院团队执行。瓷砖由阳江乡镇企业用特殊工艺烧制并无偿捐赠。该画采用负氧离子、抗霉菌2项国家专利技术,经30多道工序完成。</p> <p class="ql-block">早上十一点许,我们参观游览位于二层的博物馆第四展厅-《货通万国大海道》展厅。</p> <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近处展示的这张图表-南海一号沉没之谜,很吸人眼球!沉船原因是恶劣天气?还是商船超载?或者是遭遇袭击?是个秘团。</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展出的是几组在宋代在赵宋政权的支持下中国客商通过海上絲绸之路在友国邻邦贸易往来的场景雕塑。这组雕塑是展示的是在赵宋政权积极的外贸制度和政策下,沿海港口外运货物的繁忙场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四展厅展出的图文资料-宋代海贸制度,</span>宋代三百年的时间里(公元960-1279年),政府曾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福州、温州、密州等近十个港口设立过十三个名目不同的市舶管理机构,形成了路市舶司和州市舶务的两级管理体系。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还颁布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海商法﹣《元丰广州市舶条法》,适用于全国各市舶司。两宋时期,北方的西夏、辽、金政权的存在, 使得通往中亚的直接商路不复通畅。在经济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 赵宋政权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海洋贸易政策 ,一些新的海洋航线被开辟出来,大规模的国际性商贸活动使得外销和输入商品的数量与种类空前丰富。</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四展厅展示的外埠码头上,堆放的各类包装待运货物的场景画面,仿真度很高,还原了宋代的海絲贸易的真实场面。</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展出的图文资料-大洋航途,日本航线:由明州起航,斜向东海横渡,至日本值嘉岛(九州西北之五岛列岛),再转航至平户岛、博多港(九州福冈),与唐代的渡日南线相同,全程约七天。宋船运往日本的货物主要有锦、绫、香料、药材、瓷器、竹木、书籍、文具、铜钱等。再从日本购回木材、黄金、硫磺、水银、砂金及工艺品宝刀、折扇、屏等。高丽航线:北线从山东莱州出发,横渡黄海,用2天可到朝鲜半岛西南海岸的瓮津,南线从明州出发至朝鲜西岸礼成江碧澜亭,约15天左右可到达。宋朝和高丽间官方交流频繁,资料记载高丽遣宋使57次,宋使往高丽出使30次。同时,高丽来中国留学求法的僧人也很多。宋朝输往高丽的物品包括礼服、乐器、金器、银器、漆器、川锦、浙绢、茶、酒、象牙、玳瑁、沉香、钱币等,高丽则回输良马、兵器、弓矢、人参、硫磺、药材等。西行航线:由广州、泉州、明州等地起航,行经东南亚半岛、马来半岛、穿马六甲海峡,至兰无里(印尼苏门答腊西北端之班达亚齐)。再往西可或选绕行孟加拉湾沿岸,至印度半岛南端,再绕行阿拉伯海,经麻离拔(阿拉伯半岛南端部),进入红海或东非;或者选择由兰无里横渡印度洋,直达麻离拔。</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展出的是几组中国客商通过海上絲绸之路在海外与友国邻邦贸易往来的场景雕塑。这组雕塑反映的是在国外港口进行商品交易结算的场景画面。</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展出的图文资料-货通万国,入宋以后,对外交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陆上对外贸易规模有限,海洋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贸易对象除了高丽、日本等东亚国家,还包括东南亚、南亚和西亚阿拉伯地区。就贸易品种而言,除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产品外,中国出口的物品还包括金属制品、生活日用品、文化用品、工艺品等,进口物品则从香料、珍珠、象牙等高档消费品,扩大到药材、矿产、手工制品、加工食品等。据估计,东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北宋中期为1666.6万缗,北宋后期增至2333.4万缗,南宋前期则高达3777.8万踏缗。</p> <p class="ql-block">同在二层的博物馆第五展厅-《陶瓷海洋陶天下》展厅。主要展示的是宋代通过海运将宋代发达的陶瓷制造业的陶瓷制品运往世界各地和南海一号出水的宋代陶瓷制品实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五展厅入口处,竖立的大型宋代海上贸易运输线路图浮雕图,图中的线条就是宋代海上贸易到达的国家与地区。</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厅内的图文展示橱窗-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体现的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物质流通,尤其是丝绸、瓷器和香料的贸易。使海上贸易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是造船、航海和导航等技术的发明与运用。外贸并非孤立的行为,中国海外贸易与内部生产体系之间存在着关联。同时,在长期的海外贸易中,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海贸政策和管理体制。</p> <p class="ql-block">海上贸易最依仗的工具和载体就是运输货物的船只,中国船只制造业就是与海上贸易的发展而起步的,所以古船的建造过程也是依时代而变化, 与船外板工艺以及技术水平相应。但基本的工艺步骤是如《天工开物》中的漕船造船工艺:"凡造船先从底起, 底面傍靠樯, 上承栈, 下亲地面。隔位列置者日梁。两傍峻立者曰樯。"这种造船之法现在被称为"船壳法"。这种船舶装配步骤是与西式造船理念不同, 西方船舶的建造工序是先铺龙骨, 再安装肋骨及框架结构, 然后再钉船壳板, 这种建造工艺称为"结构法"。比较来说,"船壳法"对选材要求更低一些。这是一只中国造船业初级制作的古船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厅图文资料-中国古代三大船型</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区辽阔,南北海区差异很大,水上航行的目的也有区别。导致我国古代用于航海的船只也南北各异,互有干秋。中国古船造船业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合不同水域,为适应不同的航行条件面而创造出诸多不同的船型,据统计。我国的水面船型有1000多种,其中用于海洋中航行的船型就多达300种。在中国造造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船型为,沙船,福船和广船。</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第五展厅中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沙船的仿真模型。沙船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船型,为平座、方头、方舱的船舶。沙船在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沙船特点是面平底浅,不怕搁浅,续航性特别强,宽、大、密、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沙船载重量较大,宋代的沙船大约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至八百吨),元代海运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吨以上)。清代道光年间入海的沙船有五千多艘,沙船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踪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第五展厅中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时发展成最适合于外洋航行的航海船舶,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福船体型比沙船要高大许多,它艏尖艉方两头翘,尾里马蹄型,舷侧有护板,以加大强度。与沙船最大的差异是它的船底是尖形的。头尖利于破浪航行,底尖吃水深,可以增加稳定性,而且也易于改变航向,更适合于在狭窄的航道上航行。在形态上,福船上平如衡,下窄如刃,善走深海远洋,破浪而行。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中,辐船是重要的船型之一,其中长达四十四丈的郑和宝船很可能就是尖底福船。</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第五展厅中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广船。 广船是岭南沿海古代木帆船的总称,是与福船齐名一种航海船型,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骨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根。广东船大多采用铁力木等硬木建造,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透航性能和续航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厅内的图文展示橱窗-碇石出水 。木爪石碇是中国宋元时期航海木质帆船停泊固定船体的代表船具。由雕凿条状形"碇石"与木结构"爪"箍扎合成,"碇石"起重力和平衡的作用。该"碇石"是2007年"南海1号"前期清理凝结物时打捞出水。花岗岩质,菱形,长3.1米。中间部位凿凹槽。重约420公斤。为距今发现的形体、重量最大的宋代碇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第六展厅-《探秘南海一号》也在二层,主要是展示发掘南海一号出水的陶瓷制品、金银铜器及珠宝等。探秘 "南海1号"沉船遗址发掘出水文物总数超100000件,其中包括瓷器、金银器、铜器、漆器等,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第六展厅展示柜内的发掘南海一号出水的诸多宋代陶瓷器皿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六展厅展示橱窗内的南海一号出水的诸多宋代金银铜器及珠宝的图片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六展厅展示的南海1号大事记文字介绍栏目第一页</p><p class="ql-block">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阳江附近海域意外发现南海1号。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身)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1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次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1999年,中国大陆相关机构与香港机构合作,创建了名为"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的组织,并发起募捐,为"南海1号"进行水下考古无偿捐助港币120万元。开创了香港民间组织无偿资助大陆水下考古事业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六展厅展示的南海1号大事记文字介绍栏目第二页,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南海1号"进行了精确的定位。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和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1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2003年11月,广东省政府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六展厅展示的南海1号大事记文字介绍栏目第三页</p><p class="ql-block">2004 年"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2007年1月16日,整体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 9 个多月的整体打捞。</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六展厅展示的南海1号大事记文字介绍栏目第四页</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21日,"南海1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1号"出水仪式。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1号"完成整体打捞,正式进入水晶宫。2009年,对"南海1号"进行第一次试发掘。2009年12月24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3月底,对"南海1号"进行第二次试发掘。2011年4月25日,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发布试发掘成果 ,已确定船舱在沉箱中的位置 ,为"南海1号"的全面发掘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六展厅展示的南海1号大事记文字介绍栏目第五页</p><p class="ql-block">2013年11月28日,启动"南海1号"的全面发掘。 2016年11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实施申遗闭馆改造。2017年8月15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申遗改造完成,正式对外开放。2020年5月5日,"南海1号"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12月21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三层有第七、第八和第九展厅共三个展厅,这是第七展厅-《时光隧道有奇珍》展厅的入口,位于三层的东侧楼梯口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三层大拱顶西侧狭长的走道是第七展厅的主展室,进入展厅,明快敞亮造型新款的Led灯饰,令人感觉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厅内展示柜内陈列着考古发掘南海一号出水的珠宝玉器等奇珍异宝。</p> <p class="ql-block">第七展厅珍藏的奇珍异宝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价值之贵令人叹为观止,笔者兴叹之余,拿起手机多拍几张照片留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早上十一点三十分,参观游览博物馆第八展厅-《海上敦煌在阳江》。</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八展厅展示柜中陈列的南海一号出水文物-宋代穿孔石具实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八展厅展示柜中陈到的南海一号出水文物-船中凝结物实物。</p> <p class="ql-block">笫八展厅与第二展厅处于博物馆不同楼层的同样位置,展厅的西侧也是置放南诲一号的水晶宫顶部,从这是俯瞰地下层的南海一号,视觉效果更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八展厅观景走廊上拍摄的南海一号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第八展厅南端平台上拍摄的南海一号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第八展厅走廊上拍一张与南海一号同框的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三层南端是博物馆的第九展厅-《研学驿站返寻味》展厅。</p> <p class="ql-block">站在第九展厅扬帆起航大型雕塑组中的宋代前辈旁,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第九展厅的南边是海陵岛的十里银滩海景,有博物馆高大宽敞的玻璃幕墙陪衬,拍一张风景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第九展厅的参观结束,在展厅南端出口旁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海上絲路/南海一号博物馆后面的海滩广场上陈列着一艘按照南海一号原形原貌,1:1打造的仿真模型船,这艘船目前尚未完工,还不能进入参观,只能拍张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后门,在海滩上拍一张博物馆南立面的全景照片存查。</p> <p class="ql-block">在南海一号/海上丝路博物馆的参观游览结束,挥手与博物馆告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