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野苍茫大西南】 羚羊谷

绫子

<p class="ql-block">【天野苍茫大西南】 羚羊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绫子 2/19/25 周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0 吃早饭。就餐区很大,人也很满。 有位华人大叔已经就餐完毕,但是依然独自占着一张六座桌子看手机,诚然他是宾馆的旅客,有权坐在那里,但那不是他的特权。在没有其他人吃饭的情况下,他可以想坐多久都可以。在餐厅人满时,还这样不管不顾公德,引人侧目。他仿佛有孤独恐惧症,不能在房间里看手机,或在休息区的沙发上看手机,一定要坐在吃饭的人群里看手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活动是游览羚羊谷和马蹄湾。两个地方离得很近,都在Page镇附近。相距也就是5-10分钟车程。</p> <p class="ql-block">1. 羚羊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00出发,开车十分钟抵达“上羚羊谷”。羚羊谷的美也是早已熟知。没想到她离大峡谷如此近。更没想到她的管理设施是如此之简陋。这里是印第安人保留地。是印第安纳瓦侯部落人的地盘。 如果你不知道羚羊谷的地址,从这里路过,你根本不会知道这里有美丽的峡谷,因为地表上几乎没有任何标识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拐进停车场,看到的第一个大警示牌说:“这里是纳瓦侯人领地,进入此地,生死伤痛,责任自负。” 口气不太友好。</p> <p class="ql-block">(简陋的纳瓦侯族印第安人的旅游公司。)</p> <p class="ql-block">从纳瓦侯族导游大叔Leo嘴里了解到羚羊谷的历史。最早的白人来到这个地区时,发现了石山下面的“峡谷”,夏天很热时,有羚羊躲在在峡谷里乘凉消暑,故起名“羚羊谷”。后来此地北面在科罗拉多河上修了水库,断了羚羊冬夏迁徙路线。此地再无羚羊,但羚羊谷的名字依旧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eo 说,目前有五个纳瓦侯人办的旅游公司共同经营上下羚羊谷旅游业。羚羊谷分上羚羊谷和下羚羊谷,相距很近,相隔一条公路。他说游客最常问的问题是“哪个羚羊谷更好?“ 他说“各有各的好,最大的区别是上羚羊谷是入口处宽敞,越往里越窄;下羚羊谷相反,入口处窄,出口处宽敞。”</p> <p class="ql-block">在集合分组时,我们9:35 的游客分了ABC三个组。我们C组共有七个人,三个家庭。一个来自凤凰城的干瘦白发老太太带着她的上高二的孙子。我和老马。一家中国人,中年父母带着上高三的女儿。这家的华爸就是我在旅馆吃早餐时遇到的那位占着餐桌看手机的胖圆大叔。尽管他换下早上穿的白线衣,目前穿着军绿色外套,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他。跟他们聊天我才知道眼下是大学中学放春假期间。所以游客中年轻人非常多。尤其是高三学生趁假期参观走访即将报考的大学校园。</p> <p class="ql-block">集合点名完毕,一个干练强悍的印第安人大姐拿着扩音器“警告”我们,仿佛我们是刚被运到妙瓦底的肉票。她说“游览途中不准只顾拍照!这不是摄影之旅!必须随时听导游讲解!如因摄影影响游览进程时间将被押解出去!后果自负!” 她还指着简陋不堪的皮卡改装游览车说,“上了这个铁梯子,就没有退票退款一说!”我当时的感觉就像进入敌对方经营的旅游景点,就差被冲锋枪指着脑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我对纳瓦侯族人经营旅游业的风格有了深切体会:1. 低成本。破烂旅游车,简易可移动厕所。2. 充满敌意的客服。黑人做买卖还不会威胁白人顾客。印第安人还是那种“宁可站着剥你的头皮,也不会跪着为你服务”的劲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游皮卡车是敞篷的,四面漏风,风沙乱飞。上下左右颠簸。车头上印了一只羚羊。车上挂了块牌子,上写“接受并感谢小费。” 导游大叔Leo 兼司机,把我们七人拉到羚羊谷入口。</p> <p class="ql-block">在车上,大家主动寒暄。知道了老奶奶是纽约人,退休后移居到凤凰城,但因为需要钱,又重新恢复工作。孙子是趁春假从纽约来看望奶奶。华妈一张口就是一身的“卷味”。她连男孩上几年级都没问,就直接问“你大学准备报考什么专业?” 老马投其所好,问了她女儿要报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可给了她一个展示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分组大姐的强悍粗暴成对比,导游大叔Leo 出奇地温文尔雅,随和随意。他干导游已经五年了。以前是初中的体育老师。他不但不反对游客拍照,而且还教怎么调手机相机上的滤光功能,指出哪里是最佳拍摄角度,甚至及其耐心地给每一家人拍全家照。我紧跟在他身后。每当他要演示拍摄角度时,就会把手伸向后面:“给我手机。” 我总是以护士给医生递手术刀一样的速度,准确把我的手机放在他手上。所以我的大部分羚羊谷照片是Leo 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除了拍照,Leo 也讲述历史。当然,我问了他很多问题。从他的回答中,我归纳出羚羊谷的历史。1997年之前,羚羊谷没有任何管理。了解此地的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进出羚羊谷。每年六月到十月是本地雨季。雨水多的年份,会发生洪水。由于地表是砂石岩,不会吸收雨水,雨水会通过岩石缝洞进入地下,冲刷出羚羊谷这样的岩石丘陵里面的洞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是大雨季之年。有一组十一人正在羚羊谷里游览时,洪水进入谷里,深达70英尺(21米)。十一人全部被淹死。从此羚羊谷被关闭整顿。成立了合规合法的旅游公司管理。我问,“那么多水得下多长时间的雨才能积聚起来?游客进羚羊谷时没有下雨吗?” 他说,“大雨来临时,下两个小时就能把羚羊谷灌满。”他指着谷里架在谷内顶部的一节木头说“这就是那次洪水冲进来的木头,如今仍留在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羚羊谷最深的地段深达100-120 英尺(37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他告诉我,“纳瓦侯族领地是美国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0分钟游览结束,下了他的14号皮卡旅游车,老马给了他$10小费。我们参观的票价是$100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走出羚羊谷之后。)</p> <p class="ql-block">(穿黑衣服牛仔裤的是Le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