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的故乡(之九)——趣谈新田官话中的一些独特称呼

谢一平

趣谈新田官话中的一些独特称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 谢一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编辑: 谢一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背景音乐:《故乡的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称呼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且很多称呼都属当地特有。新田是一个礼仪之城,非常讲究相互之间尤其是至亲之间的称呼。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新田官话里面逐渐产生和传承了很多有趣且与众不同的称呼,既体现了其地域特性,又充满了亲切感。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有些称呼已经或正在慢慢消失,但偶尔说起还觉得非常亲切自然,使人不知不觉好像又回到从前的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现在的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四世同堂的家庭随处可见,在新田官话中,重孙子把曾祖父、曾祖母尊称为“耙耙爷”、“耙耙娘”,重孙子则被曾祖父母叫做“色孙崽”,纵观五湖四海,这样的称呼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了。也有的叫曾祖父母为“老公公”、“老奶奶”,这里的“公公”是因为新田叫祖父为“公公”,曾祖父自然就是“老公公”了。县城北门谢家更是别出心裁叫曾祖母为“婆婆”,据说这个可能与他们是从福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祖父被叫做“公公”,初次听说的外地人会感到很奇怪,怎么跟叫丈夫的父亲一模一样?别急,新田称丈夫的父亲和母亲为“家爷老子”、“家娘婆”,一个家字体现了夫家在媳妇眼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比其他地方的媳妇叫“公公”、“婆婆”显得更有家的情怀,所以叫祖父为“公公”在新田是不会产生任何歧义的。可惜大概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公公”这个不知叫了多少年的称呼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有意无意间大家都让孩子改为大众化的叫法叫“爷爷”了,如今在新田的年轻人中几乎很少听到有人再叫祖父为公公。年纪大点的人多少还有些不习惯,到如今上了六七十岁年纪的人给添了孙辈的人道喜时,都还喜欢说“恭喜你做公公了”,对方听了禁不住喜上眉梢,这里的“公公”就是爷爷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同理,父亲的伯伯叔叔那就分别叫“伯公公”、“叔公公”,其配偶分别叫“伯奶奶”、“叔奶奶”。父母大人两边的舅舅、姨夫、姑父都统一叫“舅公”、“姨公”、“姑爷公”,其配偶则统一叫“舅婆”、“姨婆”、“姑婆”,与爷爷奶奶同辈的男性长辈尊称为“公”,女性长辈尊称为婆,这就省去了“舅爷爷”、“舅姥爷”,“姑奶奶”、“姑姥姥”这些繁琐的叫法,显得简明了许多。其中“姑爷公”的叫法外地人可能有点不知所云,这是因为在新田叫姑父为“姑爷”,父母的姑父自然就叫“姑爷公”了,后面还要说到“姑爷”这个叫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叫父亲为“爹爹”,这个称呼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普遍,但在我们南方地区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新田原来一直都这样叫。而最甜润悦耳又奶声奶气的称呼恐怕是叫母亲为“耶伢”,或叫“耶耶”,这个称呼既不带娘字也不带妈字的,显得非常奇特,不解释一下,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听了肯定是一头雾水,而新田人一辈又一辈的,无论老老少少,成人小孩,叫了千百年,甚至连骂人的一些口头禅也离不开“耶耶”这个称呼。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才慢慢改叫母亲为“妈妈”,父亲为“爸爸”,终于与外界接上了轨。但一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八九十岁的老辈人在聊天时说到自己的老母亲,都会眼含泪光非常亲切自然地说“我耶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新田,姑姑的丈夫被叫做“姑爷”,字面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姑姑的爷们,这个称呼听起来似乎也有点怪异,因为很多地方都是叫姑父,而姑爷则一般是指女婿,但新田偏偏就叫得这么古怪。姨妈叫做“姨姨”,用了叠字,有新田俗语“姨姨做起外婆像”为证,意思是说本来是姨姨,却硬要装出一副外婆像,实际上是讽喻一个人假斯文,装客气,姨夫在县城东面的莲花金陵那边叫做“姨丈”,叫法也比较独特。舅妈叫做“舅母娘”,新田俗话“阎王老子舅母娘”,意思是说舅母娘没一个好的,对外甥男女一般都凶巴巴,恶狠狠的,也许是因为这个俗语把“舅母娘”这个形象描绘得太恶毒的缘故,亦或是这些年女姑们在娘家越来越雄起的缘故吧,“舅母娘”这个称呼这些年也开始慢慢消失,“舅母娘”们也很乐意外甥们亲近一点叫“舅妈”。伯母则称作“伯伯娘”,非常亲切的叫法,有伯母也是娘的意思在里面,因为伯伯是自家人,伯伯娘自然而然也成了自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叔叔叫“满满”,新田周边很多地方都这样叫,但新田把它推而广之,把街坊邻居和父母亲的朋友同事中走得比较近的,年纪比父母轻一点的男性都叫“满满”,前面再冠上他的大名,以示亲热。儿子都叫“崽”,女儿都叫“女”,跟人说起都是说“我那个崽,我那个女”。兄弟姐妹中也有一些独特的称呼,姐姐叫“嫁嫁”,可能是说大了总要出阁远走嫁出去,弟弟叫“娃娃”,因为在哥姐们眼中他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娃,弟媳叫“老弟嫂”或者“兄弟嫂”,其中“嫁嫁”这个称呼现在逐渐被姐姐代替,但老一辈人中还是习惯了用原来的叫法。女婿在新田则被叫做“姑丈”,按字面解释就是姑娘的丈夫,显得很直白,儿媳妇干脆连儿字都省去,直接跟人介绍说这是我媳妇,外地人听了介绍肯定闹笑话,因为他们都是叫自己的老婆为媳妇,这也可以说是新田称呼中的一大怪,要说其实也不奇怪,因为新田人介绍夫人的时候都会说“这是我婆娘”,与儿媳妇称为媳妇不会出现歧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表亲之间的称呼是很讲究的,不然,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到。新田人是这样处理的,为了使表亲之间显得更加亲热,多走动几代人,称呼中没有表舅、表姨的叫法,无论是父亲这边还是母亲那边,也无论是姑舅表还是姨表,同辈的当然跟其他地方一样叫表兄弟姐妹,上一辈的男性则统一叫“表伯伯”或“表满满”,其配偶叫“表伯伯娘”或“表婶婶”,女性统一叫“表姑姑”,其配偶叫“表姑爷”,再上一辈的叫“表公公”、“表奶奶”,“表姑婆”、“表姑爷公”,下一辈的统一叫“表侄”,配偶叫“表侄媳”“表侄女姑丈”,因此也就没有“表舅公”、“表姨公”、“表外甥”等等之说了。公公奶奶,伯伯叔叔姑姑,侄儿男女当然都是自家人,加上叫的时候还可以省略那个表字,所以比表舅、表姨、表外甥等等称呼叫起来肯定要亲近得多,叫起来亲亲热热,相互走动起来肯定也会频繁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新田的各种称呼中,有三个字用得比较多且特色鲜明。第一个是“小”字。家里兄弟或者姐妹比较多的,按排行,最大的叫老大,这是比较普遍的叫法,第二个叫老小,以下再从三开始按数字顺序排列,并且一般是男女分别排序。老二称为“小”,这个叫法恐怕只有新田才有,因为其他地方一般都是把年纪最小那个称为“小”,唯独新田把排行第二的那个称为“小”,而且是所有排行第二的都称呼为“小”,这个是新田称呼中的一大特色,所以新田有小伯伯,小满满,小姑,小舅舅,小姨姨,小姐,小哥,小崽,小女等等称呼,推及到更高的辈分和更晚的辈分那就有更多称为“小”的了,所有这些都是指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的那个,而不是指排行最后的那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二个是“满”字。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后的那个在新田往往被称作“满”,有圆圆满满之意,这个称呼尤以女性为多。如“满崽”,“满女”,俗语中有“满女满娇娇”之说,意思是说最小的那个女儿,父母亲一般都会带得比较娇气一些,最小的女儿往往又被人称作“满女婆”或者“满瓜始”。女性的长辈有“满姑婆”、“满姨婆”、“满姑”、“满姨姨”的叫法,指的是排行最小的那个,相应的他们的配偶就叫“满姑爷公”、“满姨公”、“满姑爷”、“满姨夫”,而男性长辈只按排行叫,一般不冠“满”字。有的还给最小的女儿取名也用上“满”字,导致满大街都是“满翠”、“满秀”、“满荣”、“满菊”,“满红”,“满姣”,同名的很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随着多子女家庭急剧减少,“满”字的称呼也戛然而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三个是“毛”字。家里面儿子多的,依次称大毛,小毛,三毛,四毛等,有的家长图顺口干脆给儿子起个几毛几毛的大名,这种名字以小毛、三毛居多。后来有的人家把所有的崽女用都“毛”字一起排列下来,于是又出现了很多女三毛、女四毛等等。还有很多人家把最小的儿子称作“毛崽”,最小的女儿称作“毛女”,爱意浓浓。那时候街上叫“张毛崽”、“刘毛崽”、“李毛女”的很多,很多人直到老了还被人叫做毛崽、毛女,而不知其大名。后来独生子女政策来了,叫毛崽毛女的更多,甚至于你见到不认识的男孩,如果不知其大名,可以直接就叫他毛崽,其家长听到后,都是面露喜色,心里美滋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由于各地的方言不同,各种称呼也会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一个称呼其实都是亲情和爱意的集中体现,所以称呼是乡音中最能触动情感的部分。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那样的亲切甜润,那样的沁人心脾,那样的难以忘怀。作为新田人,无论你当多大的官,也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永远记得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那些无比亲切的称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公元二零二五年二月十九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乙巳正月二十二写于长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