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面变成诗:发现抽象之美

老东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 老东家</p><p class="ql-block">后期 老东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起源于意大利,后蔓延至欧洲各国,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运动时期,大致从14世纪持续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他们用暗箱捕捉光影,用解剖刀解析肌肉走向,用数学公式计算透视角度。这些技法如同精密的齿轮,将绘画的机械运转推向巅峰。但当我们站在乌菲兹美术馆仰望《蒙娜丽莎》时,打动我们的不是达芬奇如何精确再现每根睫毛,而是那抹穿越五百年的神秘微笑在视网膜上激起的涟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对”像”的痴迷源于本能的生存需求。远古祖先需要准确识别树影中的豹纹,分辨浆果的成熟程度。但艺术的觉醒始于人类突破这种原始本能的时刻——当雅典卫城的雕刻家不再满足于复制人体曲线,而是让大理石流淌出韵律;当敦煌画师在飞天的飘带里注入风的形状。这种抽象化的过程,是艺术从生存工具升华为精神载体的关键跨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笔下的星空不是天文图谱,旋转的星云与扭曲的丝柏构成情感的涡流。八大山人画中的游鱼总翻着白眼,那些夸张变形的墨迹里藏着遗民文人的傲骨。这些艺术家像炼金术士,将现实的铅块熔炼成精神的黄金。正如顾城看见的不仅是摇曳的草叶,更是生命在时空中绵延的波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代数字技术让复制现实易如反掌,但手机镜头永远拍不出母亲眼角的细纹里蕴藏的岁月故事。在东京街头的自动贩卖机前,荒木经惟的摄影机捕捉到都市人机械动作中的孤独诗意。真正的美永远站在现实的彼岸,它是老茶碗的裂痕中流动的光阴,是旧钢琴走音时震颤的乡愁,是疫情时期阳台音乐会飘荡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抽象之美不是现实的敌人,而是现实的解药。当我们在清明上河图的市井喧嚣中听见汴河的水声,在蒙克的《呐喊》里触摸到现代人的焦虑,在草间弥生的波点中感受宇宙的呼吸,艺术便完成了它最神圣的使命——将肉眼可见的世界,转化为心能感知的诗篇。这种转化不是对现实的背叛,而是对生命更深情的凝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月19日福州左海公园拍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