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十”之梦!

谢谢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9日,中国商飞向东方航空交付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这比《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要求晚了两年,但仍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p><p class="ql-block">但有谁知道,早在1970年,我国上马的大飞机项目“708工程”就已经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在1978年便完成了飞机的全部设计,1980年9月26日,大飞机“运十”就首飞成功!只用了8年时间!</p><p class="ql-block">因为时代的进步,“C919”运用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显得更加“现代化”了。在性能和相当一部分参数上,“运十”并比“C919”逊色。有的还更加优越。比如:运十的起飞重量达到了100吨,“C919”72.5吨!“C919”主要用于中短程航线,“运十”洲际飞行为目标的远程客机。当时,“运十”的研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周恩来坐上国产飞机出访,具体的要求就是能够从我国新疆直航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在设计思路上“运十”以“波音707”为参照物,在很多方面借鉴了“波音707”的设计,但却没有照抄“波音707”,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有的还有较大的改变,甚至突破。总体上,“运十”不仅在诸多方面的性能和指标上与“波音707”处于同一量级,而且,座公里油耗还优于当时国内两款主流的外国飞机“伊尔-62”和英国“三叉戟”。这是非常难得的。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运十”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后第五个能搞出100吨量级飞机的国家,但其整个研制费用只有区区5.377亿元人民币,其中,研制经费3.34亿,基建费用1.747亿。而当时,西方研制一架民航客机的费用一般要15-20亿美元。可见,“运十”的研制是非常成功的,是非常值得骄傲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共生产了两架“运十”。一架用作静力强度试验,其结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另外一架在1980年9月成功首飞后,先后试飞了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等航线,另外还7次翻越世界屋脊,为西藏运送救灾物资,经受了各种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考验……到1985年,共飞了121个起落,164个小时,均没有发生过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航空人兴致满满地希望完全地实现自己的航空梦时,一场不期而至的厄运却悄然降临。为了完成一些未竟的试验,研制小组要求生产第三架样机,需要人民币3000万元。但是,就是这区区3000万元,国家有关部门却没有批!而且,此后再也没有批过任何经费!就这样,在没有任何“下马”决定的情况下,“运十”项目就烟消云散了,机构撤了,队伍散了,大量的专用装备和设施被改作他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部门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砍”了“运十”呢?明面上的理由是“没有钱”,但真实的原因却是,国家准备耗资10亿美元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引进生产线总装DC-9超80(即MD82)飞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5月20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吴苕溪、赵国强等参加运10飞机研制工作的219位工程技术人员得知了内情后,痛心疾首,极不甘心地写了一封《民航工业向何处去——不要花费巨额外汇去组装DC-9超80,建议在运10基础上发展我国的民航工业》的“联名信”,呼吁有关的领导机关不要花巨额外汇去组装DC-9超80,强烈建议在运10基础上发展我国的民航工业。6月4日,联名信发至上海市科协。市科协在其内部刊物《科技工作者建议》增刊上刊登了此来信,并分送给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领导部门。三机部部长莫文祥阅后批示:“即复印民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成员。部民机办即组织力量研究。”但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却于6月26日批示:“这是早已决定了的问题,不要再议了,否则一拖又是几年。”就这样,“运十”得到了决定自己命运的“终审判决”。</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个“这是早已决定了的问题”是谁“早已决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