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刘士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华夏大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竹马旱船和挑花篮,便是其中两朵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艺术奇葩,它们扎根于民间,以鲜活的姿态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竹马旱船,是一种融合了舞蹈、音乐与表演的传统艺术形式。其表演场景热闹非凡,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腰间系着精心制作的竹马或旱船道具。竹马以竹篾为骨架,外糊彩纸或布料,形态逼真,仿佛即将奔腾驰骋;旱船则模拟船的造型,装饰得精美华丽,船身周围通常缀有彩色的流苏与绸带。表演时,“骑马者” 挥舞着马鞭,做出策马奔腾、跳跃、盘旋等动作,步伐矫健,姿态潇洒,展现出骑手的英勇与豪迈;“划船者” 则配合着音乐的节奏,模拟划船的动作,时而轻快前行,时而波涛中起伏,船身随着动作摇曳生姿,仿佛真的在江河湖海中航行。音乐声中,有欢快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它们相互交织,营造出热烈的氛围,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让人沉浸在这充满活力的表演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挑花篮同样独具韵味,它是一种更具女性柔美气质的民间艺术。挑花篮的姑娘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色彩绚丽,绣工精致。她们手中的花篮也是别具匠心,篮身用竹条编制,再装饰上五彩的花朵、绸带和珠子,每一个花篮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表演时,姑娘们迈着轻盈的步伐,如同灵动的仙子。她们的动作细腻而优美,或转身、或弯腰、或相互穿插,手中的花篮随之摆动,花朵与绸带飘动,仿佛是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在舞动。挑花篮的表演往往伴随着轻柔的歌声,歌词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农事生活,歌声悠扬婉转,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向人们展示着民间生活的美好与温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两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艺术表演,更是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常常出现在传统节日、庙会等场合,成为人们庆祝节日、祈求丰收、表达喜悦的重要方式。在过去,竹马旱船和挑花篮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重大庆典,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表演,男女老少齐聚观看,整个村庄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人们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亲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诸多挑战。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得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降低,传承人群体日益萎缩。同时,由于资金短缺、缺乏专业的保护与传承机制,竹马旱船和挑花篮的道具制作、表演技艺等方面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竹马旱船和挑花篮,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先辈们的情感与梦想。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心呵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无尽的精神财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