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扑捉原色之美

虎奔天下

——第一次上画报 <p class="ql-block">  从澳洲-新西兰旅行归来,回味旅途中的摄影,感觉十分相似于在南太平洋万米高空的飞行经历。</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空中客车的A380,像一条形体优雅的大鱼,在11540米的高度静静游弋。若不是机翼下向后移动的云团作比照,会以为置身其中的这个大型飞行器,在幽蓝太空的穹庐之下是纹丝不动的。而实际上它正以1000多公里的时速,在澳洲海域上空高速飞进。因此也就一会儿工夫,无边无际的云海在我们的后下方远离而去,与苍穹同样幽蓝无际的大洋,很快又占尽了我们所能俯瞰的视界。</p><p class="ql-block"> 我的座位临窗,在右侧机翼上方,所幸靠前一点。透过机身与机翼形成的夹角附身下望,看到的是一片扇面型的洋面。即使这般逼仄的视界,浩瀚大洋居然也把最美的景致呈现给了我——万米之下的洋面上,一个由小岛及周围珊瑚礁形成的物体,像一枚高贵优雅的戒指,徐缓地向我们移动。我立即拿出相机设置参数,用70-200把目标拉到最近按下快门。在显示器上看看效果尚可,希望再拍几幅不同参数的。但把镜头对向下方洋面时,那个美妙的景致已经不见踪影。大洋美景就这么偶然地呈现,倏忽之间又必然地逝去。所幸凭着眼疾手快,还是把这一不可多见的“尤物”收入镜中。</p> <p class="ql-block">  随团在澳洲-新西兰的旅行摄影,就与上面的经历十分相似,即在被限定的范围(如飞机内)和条件(如云层退去)内进行。此次澳新旅行进出共12天,在前一天半中怎么拍都找不到感觉。如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悉尼歌剧院,去的时间是上午11点。阳光异常强烈,对比反差很大,所拍片片的光影干硬刺眼,只能留作纪念而已。怎么办?怎么办?真的是急煞人了!</p><p class="ql-block"> 澳洲-新西兰对中国团队旅游的观光路线是提前预设的,所有旅行者都务必统一在规定的地点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随意离团行动。在这样的条件下,旅行团队只能晚出早归,常常上午9点才出动,下午5点即归巢。摄影人最青睐的日出与日落,只能在下榻的酒店凉台或门前几百米范围内欣赏。这就使以摄影为旅行主要目的同仁们,只能在令人沮丧的地点和角度,望着远在天际的奇光异彩枉自兴叹。</p><p class="ql-block"> 转念一想,那就多拍些人文吧。可当你把镜头对准一些场景中很有特点的人物时,总会招来旁边人的善意提醒:不能随便拍的,澳洲人新西兰人肖像保护意识特强,弄不好会招来麻烦的!你看看,已经没招了!</p><p class="ql-block">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拍着拍着,居然发现了我们这个星球的南半部的两大色彩亮点,即在明媚的光照下,草地与大树总是绿得那么让人迷醉,天空与大海总是蓝得那么让人动心!绿与蓝,是构成世界色彩的三大原色中的两个原色,倘能把这两大色彩之母拍好,岂不也很有意义吗?</p> <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我把拍摄的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拍好绿与蓝这方面了。当然,突出人与绿与蓝的关系,是应该着力把握和体现的。拍的片片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缺陷,但毕竟还算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一早一晚拍好片,这是摄影人信奉的圣经。所以我坚信利用一早一晚的光影,在澳洲-新西兰一定能拍出超乎意料的好片大片。但若还是跟团去,一般是无法实现的。较为可行的办法,是申办自由行。在那片神奇的陆地上,只有你获得自由行动的权利,才可能拍出最为理想的作品。看来,我只能再找机会了!</p> <p class="ql-block">——文图由山东画报用3个对页6个页码刊登</p> <p class="ql-block">——致谢被美篇精选并推上首页头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