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东湖</p><p class="ql-block"> 东湖一一因它的奇石、奇桥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罕见的“湖中之奇”。东湖不仅有醉人的景色,还有迷人的故事,号称“天下第一水石盆景”,浙江的三大名湖之一。</p> <p class="ql-block"> 揽月桥是单跨距离较长的石拱桥,建于2000年4月,桥下是有名的浙东古运河。</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东湖所在地,是一座原名“箬篑”的青石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特殊凿穿斧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形成了悬崖峭壁。古人取石深挖地下,长年累月,雨水沉积,形成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陶渊明25代孙)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p> <p class="ql-block"> 驻足凝视,岩峰巍峨耸立,云雾缭绕,阳光洒在峰巅,宛如神秘梦景……!</p> <p class="ql-block"> 蔚蓝色的天空下,小桥将围墙与崖壁连在一起,湖面宁静如镜,清澈透明,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像是大自然的音符在跳跃……,既是湖泊又象园林!</p> <p class="ql-block"> 游人可以沿栈道上山,从岩崖山顶观望东湖美景和游览喇叭洞等深邃的岩洞,我们望而却步,没有勇气和体力攀登了。</p> <p class="ql-block"> 沿着堤岸游东湖</p> <p class="ql-block"> 秦桥是因秦始皇东巡南下时,曾在箬篑山下停车喂马而得名。此桥依势而筑,南北首各构三孔平桥,中间是高高的,有14级石桥组成的形似满月的拱桥。</p> <p class="ql-block"> 这座板墩板桥式样轻灵简洁的霞川桥,“三桥洞两桥墩”,将湖水巧妙地分成三行,使小桥在晚霞映照之下隐约在平静的湖面上映出“川”字。因此得名霞川桥,桥的两侧为楹联一副,“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高度赞美了东湖的山水风光。</p> <p class="ql-block"> 86版《西游记》女儿国,就在绍兴东湖取景的,有一段就是在霞川桥下拍摄。</p> <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灰黑色崖壁耸立,萃绿色的湖水加上小巧的乌篷船,成全了东湖水面的最佳搭配。让身心不知不觉中震憾于东湖的宁静和壮观!</p> <p class="ql-block"> 当年,郭沫若在东湖还留下诗歌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不坐乌篷船等于没来东湖”。除夕,游人不多,四人乘坐的乌篷船,两人上船也行舟,船夫时不时会讲几句东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坐在乌篷船上远眺,湖边的亭搁琼楼玉宇,树杆点缀着似白带般的围墙,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船在湖中穿梭,船夫用脚转动着橹熟练地驾驶着,独特的摇曳体验,在狭窄的水道中穿行,感受到一种奇妙的韵味,令人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 陡直的峭壁,如刀削般险峻,小船在水墨画似的屏障下穿过仙桃洞、崖壁,给人以神奇,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p> <p class="ql-block"> 沿途的岩壁陡峭,靠近崖壁,一道道凿痕,像精致的雕刻,触手可及,是历史的年轮,又像岁月的伤疤,坑纹深处仿佛还在回响着当年铿锵有力的凿石声,诉说着采石工人的艰辛与血泪。</p> <p class="ql-block"> 小船在崖壁下拐弯抹角,回到湖边…… 亭子、彖刻清晰可见,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 码头边装饰的花船,为蛇年添加喜庆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上岸后就是“陶社”,是富有历史意义的胜迹。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游览或商量革命大计。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为纪念英烈,在东湖建立了陶社。</p> <p class="ql-block"> 《二》兰亭</p><p class="ql-block"> 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麓,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此种兰,汉代时设有驿亭,故名兰亭。</p><p class="ql-block"> 东京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挚友四十一人在此修禊,临流泛觞,饮酒赋诗,并即兴写下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有此成为著名的书法圣地。</p> <p class="ql-block"> 一千六百多年前,兰亭几经兴废变迁,现兰亭是名嘉庆二十七年,由天章寺迁建,后经清代重建,现代又几经扩建。</p> <p class="ql-block"> 鹅池是兰亭的第一个景点。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的传说。相传碑上的“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为王献之所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被人称为“父子碑”。</p> <p class="ql-block"> 兰亭碑亭,四方顶式建筑,亭内的“兰亭”两字是康熙御笔。“兰亭”现在看到的兰亭碑系残碑,1981年兰亭重修时,将这块碑拼凑而成。</p> <p class="ql-block"> 流觞亭,为纪念“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亭上匾额“流觞亭”三个大字为光绪江夏太守李树堂题。流觞亭前,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四个字。这条溪水孕育了书圣王羲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知名书法家会聚于此,共叙曲水流觞。</p> <p class="ql-block"> “曲水流觞图”及当年的流觞用具复制品,向游客展现着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源远流长图”是兰亭雅集后,形成一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兰亭文化,并且还影响到邻近的东亚其它文化国家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右军祠,穿亭而过即为大厅,高大轩敞,其内供奉王羲之汉白玉像。</p><p class="ql-block"> 两侧回廊内陈列各种版本的《兰亭序》,是历次晋圣活动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303~361),东晋时期杰出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时期杰出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世称其为“王右军”。》</p> <p class="ql-block"> 导游介绍:王右军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粉墙黛瓦,四面临水,祠内清池一方,传为书圣洗笔之墨池,池中有墨华亭,亭旁连桥,祠旁环廊,整个建筑“山水廊桥亭“于一体,独具匠心(只是冬天清池暂枯干)。</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书法,“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含中和之美,深得梁武帝、唐太宗等历代帝王和东晋历代士人的大力推崇,被尊为“书圣”。</p> <p class="ql-block"> 此像框的内容告诉游人:《兰亭传》真迹传唐太宗死后被殉葬于昭陵,传世的各种摹本,以唐代冯传素所`摹的神龙本最接近真迹……。</p> <p class="ql-block"> 八角重檐的御碑亭,始建于康熙年间,1983年重建。亭中立一巨碑“御碑”,系清朝原碑,已有300多年历史。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所以又称祖孙碑。</p> <p class="ql-block"> “临池十八缸”是一个参与性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和太字碑组成。这个景点是根据“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的典故而来。</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 景区周围的自然风光也非常优美,山上有竹林、清泉,环境清幽。走进“乐池”兰亭之韵,优美动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兰亭的氛围好宁静,在这里就如同在那安静的角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又</span>仿佛能听到古代文人墨客的吟诗声和谈笑声,是那种的风雅与闲适。</p> <p class="ql-block"> 竹影婆娑,清静幽雅,宛如绿色海洋中的波浪,每一声风响都是自然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兰亭景区以其“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享誉中国内外,是书法爱好者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兰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羲之在这里写了兰亭序,是</span>一座文化的丰碑。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卓越成就,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