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网上读得吕芳:“<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c0Njk1MA==&mid=2651392443&idx=2&sn=467302274cceb256853054bba8a5072c&chksm=bcd848faebed58cb947ffde8d143a554400159d1a3eaab4829f9de9048d104d68c7930f9f672&scene=27" target="_blank"><i> </i>抱经楼旧藏《明实录》流散考述</a>”一文,刊自《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5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百度百科:《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是明代惟一的一部国史,书中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实录》共十三部,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思宗崇祯朝、安宗弘光朝、绍宗隆武朝、昭宗永历朝因战乱无实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国立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红格钞本《明实录》进行的大规模整理和校勘,并出版《明实录校勘记》,1962年出版,署名黄彰健,成为台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专家指出,明实录抱经楼抄本,为台本的重要校勘本。此本最早是明朝翰林李应昇(《明史》有传,南直江阴人)所有。按该本题跋,应该就是李应昇组织抄的申时行本,红笔为李应昇亲笔,黑笔和蓝笔是李请人抄的。后来李应昇因为忤魏忠贤,下狱死。他的实录也被抄没。崇祯初,阉党垮台,李应昇的《明实录》发还给他的儿子李逊之。但发还的时候,已经残缺不全。如《太宗实录》1-15卷,有李逊之的印章,证明这部分是后来李逊之补抄的。清初,此本为休宁人蔡庭治借得,有“瞻民”、“蔡庭治”二印。后来又为卢址所得,藏于抱经楼。民国初年,又被嘉业堂收购。1939年,史语所派那廉君,张政烺到嘉业堂以重金将其收购到史语所。此本是台本的重要校勘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实录》的传抄本,本来较多,但由于时间的缘故,失传的也不少,如汲古阁曾经有精抄本259册,顾炎武也说过,手抄十三朝实录,但现在都已经失传了。目前流传的传抄本,没有一种是完整的。抱经楼本即为其一,最初是明代学者李应升旧藏。解放前夕运抵台湾中央研究院,现藏傅斯年图书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抱经楼本《太祖实录》卷一有“柱下史臣李应升男读书国学史臣逊之藏”印,第一册护页有李逊之墨笔题识,《太祖实录》卷二五七后有蔡廷治朱笔题识,文末钤“瞻民”“蔡廷治”二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上称:李逊之,字肤公,江阴(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均不详。 李应升之子。 李应升为魏党所杀,崇祯朝予以平反。 明亡后,自称“江左遗民”,以明朝遗民自居,专心读书。 有感于“国政乱于朱紫,欲语流为丹青,缘饰爱憎,增闻易见者有之矣,党庇奸逆,抹杀忠义者有之矣”,著有《三朝野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朝野史》,一名《三朝野纪》。笔记体史料汇编,明末清初文人李逊之所著,共七卷。清《荆驼逸史》丛书有刊本。明清之际李逊之所著,康熙十年成书。记明朝泰昌、天启、崇祯三朝事,起泰昌元年八月,止崇祯十七年三月;全七卷,卷一记泰昌、卷二与卷三记天启,卷四以下记崇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神州国光社编辑部曾对本书进行校对,并列入《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于1936年发行。解放后,将该丛书更名为《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由上海书店发行,1982年5月又重新印行,是目前使用最方便、最可靠的本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说“生卒年均不详”,我就将家谱《赤岸李氏宗谱》里的记载搬上网来,让关心他的人知道一个较为可信的生辰卒日,年份已换成西元纪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逊之,字子顺,号甫公,崇祯元年(1628)戊辰,蒙恩荫入监读书不赴,癸酉补邑诸生。以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闰四月二十三日生于南康府理刑官舍,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十月初十卒,寿六十。配高氏,赠兵部尚书高逸子,恩生世儒公女,天启元年辛酉(1621)九月十一日生,顺治四年丁亥(1647)十月初八卒,年二十有七。继配孙氏,崇祯七年甲戍(1634)七月二十六日生,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八月二十日卒,年二十一。继配孙氏,崇祯五年壬申(1632)八月十二日生,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三月二十九日卒,寿六十三。合葬曹庄穆穴。未出。嗣子大任,迁之出。</p> 《明实录》影印本 抄本《明实录》 抱经楼本《太祖实录》卷一有“柱下史臣李应升男读书国学史臣逊之藏”印,第一册护页有李逊之墨笔题识 《三朝野记》,网上可读。 神州国光社:《三朝野记》 《三朝野记》 <p class="ql-block">李应升像(1593-1626)</p> 《赤岸李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