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乡村趣事拾零(之二)</p><p class="ql-block">文/钟海滨</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小村庄出生。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纯朴趣味的风土人情和五味杂陈的丰富生活,有我童年生活的依稀记忆,有我少年时代的耳闻目睹,有我青年时期的所知所感,有我成年时期的思考领悟……杂糅一起,感情颇深、印记留痕。特别是乡村别有一番风趣的奇闻异事,更是记忆犹新,收集整理,文学加工,与人分享。</p><p class="ql-block">三、愣娃入赘</p><p class="ql-block">愣娃一辈子记着尤全德和侯大娘的好,之所以愣娃能在阿拉图村落脚,是尤全德给办成的;能够成为史焕发家的上门女婿,是侯大娘成全的。愣娃心里非常清楚,仰仗尤全德和侯大娘施给愣娃的大恩大德,愣娃在沙城县龙海公社(乡)阿拉图村立住了脚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愣娃是个知恩图报的人。1995年尤全德生病住进沙城县医院,本来尤全德儿女双全且都很孝顺,兄弟姐妹说好轮流陪床,可37岁的愣娃坚持说要报答尤全德的恩情,在尤全德的病床前整陪了1个月端屎送尿伺候;2005年侯大娘去世时,47岁的愣娃哭得很伤心,像儿子一样为侯大娘披麻戴孝,并将侯大娘埋葬在自家的承包地里。</p><p class="ql-block">愣娃原本不是阿拉图村的人,是从河南(村里把黄河以南来的外地人统称为“河南人”)来到阿拉图村的,确切地说是1971年尤全德从西瓜棚里救回到阿拉图村的。</p><p class="ql-block">愣娃永远记着,父母双亡后所有亲戚们不愿意关照他,说愣娃命硬,妨娘克老子。愣娃5岁那年母亲去世,13岁那年老家闹饥荒,父亲得了大病连饿带病也去世了。愣娃失去最疼爱他的双亲,亲戚们都不愿意搭理他,愣娃一赌气从老家跑出来。</p><p class="ql-block">那年还是大集体年代,阿拉图村生产队在村东那块地种了山药(土豆),去年种西瓜,今年为换茬。已是四月二十几了,由于天没滴一点雨,尤全德担心山药苗长不出来。</p><p class="ql-block">一大早,尤全德就往地里去,走到地堰边那个去年搭建的看瓜棚旁边,只见里面的乱草中躺着一个小男孩,身上穿着淡薄的衣裳。</p><p class="ql-block">虽是夏天了,可小男孩双手抱着头,蜷缩的身子冷得直哆嗦。尤全德走上前,用手摸了一下孩子的头,灼热得有点烫手。</p><p class="ql-block">“感冒了?”</p><p class="ql-block">尤全德问,孩子没反应。估计是发高烧已昏迷过去了,尤全德想着,顺手把自己身上披着的涤卡布褂子给孩子披到身上,就地背起孩子向自己家走去。</p><p class="ql-block">一进门,尤全德拿出老婆做针线的针,用针给孩子手指扎针放血,这是农村治感冒常用的土办法。随后又找了村里赤脚医生,给小男孩配了治感冒的药。本来等小男孩病好了,尤全德想问清他的生世,可小男孩只说自己叫愣娃,13岁了,从老家出来一路讨吃生存,走到阿拉图的瓜棚……</p><p class="ql-block">再问愣娃老家是什么地方、父母的姓名、家里还有什么人,愣娃就委屈地流下了眼泪,只说了自己没爹没娘了,就闭口只是摇头了。后来跪下要拜尤全德做干爹,尤全德一想自己家已三四个孩子了,一家人五六口挤在一条土炕上,再收个干儿子往哪贴挂(睡觉),可觉得愣娃可怜,还是收了愣娃这个干儿子。</p><p class="ql-block">正当尤全德思索着,愣娃在哪里睡觉。</p><p class="ql-block">“吆出羊来,吆出羊来……”是生产队雇的羊倌老柳头粗犷洪亮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尤全德一拍脑门,“有了”。</p><p class="ql-block">羊倌老柳头一个人住着生产队饲养院的房子,让愣娃和老柳头住。白天让愣娃跟着老柳头撵撵羊,晚上和老柳头住在一起。尤全德这样想着就出了家门,从院里的羊圈把自家羊吆出大门外,撵进羊群里。尤全德走近老柳头,顺便说了想让愣娃到饲养员住的事。老柳头一听,高兴坏了。尤全德又让愣娃管老柳头叫柳爷爷,愣娃脆生生叫了一声:“柳爷爷”。老柳头响亮地应了一声:“哎”。从此愣娃与老柳头住到一起,搭起了伴儿。</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愣娃不知不觉跟着柳爷爷围着哈拉图村,吆喝着一群羊走过了11个春秋,由当年的小男孩变成了年轻小伙子。24岁的愣娃,日渐成熟起来,神不知鬼不觉就交上了桃花运。</p><p class="ql-block">愣娃会成了史焕发家的三女婿,出乎全村人的意料。愣娃到史焕发家做上门女婿,这是侯大娘给做的媒。</p><p class="ql-block">史焕发招愣娃入赘,用史焕发自己的话说是万不得已。两口子不知是“谁之过”?因没生出儿子,两口子互相埋怨过,可终归改不变了生育的实事。老婆一口气给生出3个女儿,史焕发本打算让再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可接着又生了2胎还都是闺女,只好送人领养了。转眼间3个女儿都出脱成大姑娘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俗话说:女大不中留,大女儿、二女儿相继出聘到外村了。三女儿史梅花,史焕发两口子疼爱有加想留在身边,让梅花招个上门女婿给史家顶门立户,搬动侯大娘做媒给梅花说过五六桩婚事,男方一听说让入赘就打了退堂鼓。史焕发急在心里,侯大娘急着给做媒。</p><p class="ql-block">据侯大娘观察,愣娃其实不愣,心里比谁都精明。愣娃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知道感恩村里村亲。愣娃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气,张家盖房把愣娃叫上,李家种地喊愣娃帮忙,王婶家里没个男人,猪跑出圈了也要招呼愣娃来帮……侯大娘打定主意给愣娃做媒。</p><p class="ql-block">侯大娘把招愣娃入赘史家的想法先和史焕发一说,起先史焕发总觉得愣娃配不上梅花,就没有吐口。后来转念一想,眼看梅花已25岁了,招女婿入赘一点眉目也没有,侯大娘想到的年轻后生都试探过了,没有一个愿意,莫非就山穷水尽了。史焕发最后叹了口气,命当如此,该是愣娃走运。</p><p class="ql-block">侯大娘马不停蹄去找愣娃提及入赘之事,愣娃一听就乐了,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冷手取个热馒头,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愣娃早就想过成家了,可一想到自己身世就打消了念头。这回真是瞌睡给了个枕头,愣娃毫不犹豫就答应了。</p><p class="ql-block">愣娃25岁和26岁的史梅花成了亲,从饲养员搬进了史焕发家。自打进了史家门那天起,愣娃更是勤快肯干,史家所有的人无不喜爱。家里家外,愣娃总是冲锋陷阵第一个。春天耕种施肥;夏天锄草灌溉,秋天收获入库,总能看到愣娃忙碌的身影。就是冬闲之日,愣娃也不闲着,不是捣腾点小买卖,就是开着1991年买的小四轮车,揽些零散业务跑运输,总可以挣些小钱补贴家里。</p><p class="ql-block">愣娃入赘的第二年,史梅花生了一个儿子,可把史焕发乐坏了。为了给孩子起名字,史焕发翻过算命书、进县城找专门起名字的花了钱,忙乎了将近一个来月,孩子的名字才定下来,就叫史永根,意思是“要给老史家永远栽根立后”。</p><p class="ql-block">常言道:有小不愁大,就怕生不下。史焕发一点也没觉得,史永根小学念完,上了初中,从初中进了高中三年毕业,考上了重点大学。在史永根拿到中国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天,70多岁的史焕发乐得合不拢嘴。本来是外孙子,史焕发就当亲孙子,把自己积攒下的一些钱拿出来让永根上大学花销。旁边站着的愣娃一口一个大(爹)不用,大不用,史焕发更是高兴,认定史永根就是自己的亲孙子。</p><p class="ql-block">四年后的一天,愣娃到阿拉图村南的葵花地里干活儿,从北往南打砌枝头(一株葵花苗张出多余的葵花头),不由得想起了史全德的好。这块地是1982年阿拉土村实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尤全德通过村民小组会给愣娃挣取来的。当时开会征求大家意见,大家都同情愣娃,也就同意了队长的做法,给愣娃分到了3亩承包地。愣娃干活儿一点也没觉得累,不知不觉就来到南顶头,看见了侯大娘的坟头愣娃心里一酸,又想起了侯大娘在世时经常说的一句话:苦是奴才,受了又来;做事勤快,苦尽甜来。愣娃原来好像没有琢磨出其中道理,现想着要想明白,愣娃的手机铃声响了。</p><p class="ql-block">愣娃赶忙接起电话,是儿子史永根打来的。永根说自己大学毕业了,又考上了研究生要出国留学。愣娃接完电话,心里甜丝丝的,好似喝了蜂蜜一样。</p><p class="ql-block">愣娃万分激动地跑回家里,把这大好消息告诉了家里所有人。史梅花一听流出了激动的眼泪,岳母听了高兴得给永根竖起了大拇指,唯独老岳父史焕发满脸不高兴地叹息到:“这根还是没留住啊!”</p><p class="ql-block">愣娃不太明史焕发的心思,仿佛又似懂非懂的顺着史焕发的话茬说:永根考住了研究生,就是要出国留学了。</p><p class="ql-block">五年后,史永根学成归来,在国家的一个科研所工作。史焕发前一年已经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四、智慧明戏场捡媳妇儿</p><p class="ql-block">我有个朋友叫智慧明,家住沙城县明水乡柳壕村。村里人给智慧明加了个头衔“恋爱专家”,说智慧明从戏场里就捡回了媳妇儿。</p><p class="ql-block">柳壕村人们也是略知一二,只说是智慧明的媳妇儿成小美是从戏场里捡回来的,再一问是怎么捡回来的呢?村里人谁也又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有好事者就智慧明捡媳妇儿一事专门调查过,那年临村小台营唱戏,周边村七里八乡的人都涌去看戏。当时成小美去看戏了,智慧明也去了。成小美是距小台营村5里地的杨湾村的,是漂亮姑娘在周边村出了名。许多人说成小美是标准的美人坯子。20岁刚出头的成小美出脱得更是水淋,有多少年轻小伙子死缠硬磨想与成小美找对象,可都被姑娘拒绝了。在小台营村戏场,智慧明不知采取了什么手段把成小美给弄到手了,有人说智慧明是把姑娘骗到手的;也有人说智慧明给姑娘灌了一种迷昏汤……多少年轻人分外眼红,非常妒忌地把智慧明找对象传得神乎其神,智慧明戏场捡媳妇的佳话就这样传进了柳壕村,后来还有人把这话传进沙城县城里,我当时听到了心里也觉得好奇。</p><p class="ql-block">2012年我撰写1篇《沙城县发展养殖业调查报告》,为写好调查报告收集第一手资料。当时县里把明水乡发展养殖业确定为典型,我前去明水乡进行调研,明水乡给我推荐了柳壕村的慧美奶牛养殖小区,说该小区发展奶牛养殖业的经验最典型。</p><p class="ql-block">一进慧美奶牛养殖小区,同我一起去的乡干部小郝指着一位中等身材的小伙子介绍道,这位就是柳壕村慧美奶牛养殖小区负责人智慧明,又给智慧明介绍了我。</p><p class="ql-block">智慧明赶忙迎上来和我握手,我上下打量了智慧明,第一印象智慧明很精干。智慧明握住我的手说,欢迎旗里金中干部多多指教,我赶忙说岂敢岂敢。我与智慧明含蓄了几句,就直奔主题开始了解奶牛养殖业发展情况,收集养殖小区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从此我与智慧明认识了,后来因县里要把慧美养殖小区树立成全县先进奶牛养殖小区,我几次前去了解情况,又与智慧明有接触。就这样,我俩从相识到相知,直到后来成了老朋友相交。我曾想过乘下乡之机,顺便问清楚智慧明戏场捡媳妇儿,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p><p class="ql-block">2018年的一天,智慧明进城里买饲料,中午约我一起吃饭,他要请我,我说你进了县城就该我尽地主之谊。我请他到一个小酒馆里吃饭,上了一瓶酒三个菜,俩人边喝边吃边聊。两杯酒一下肚,俩人喉咙都热了。我逮住这大好时机,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慧明给我讲一讲你戏场捡媳妇的故事哇。智慧明先是一笑,都老夫老妻的了还提那些干啥。我坚持说陈年老酒不是更香吗,倒出来品品味。智慧明有些招架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就打开了话匣子。</p><p class="ql-block">2003年的秋天,小台营村庆丰收、唱大戏,智慧明去看戏,成小美也去看了。村里打土摊摊的戏场,实际正是年轻人娱乐解闷的好场所。年轻人不为看戏,是在戏场里看人,这个男的英俊,那个女的漂亮,男男女女拥挤到一块,图个热闹起一起哄。成小美因为长得确实漂亮,身边的年轻小伙子围了一圈,其中有三四个年轻小伙子把成小美夹在中间熙来攘去,把与成小美结伴来看戏的2个好姐妹给挤得分散了。当时成小美被熙攘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成小美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链被挤断了,手表掉到地面上都丝毫未察觉。在戏快要散场时,是庆胜村身强体壮的王大叔过来把成小美身边的几个年轻小伙子赶走,才把成小美从围困中解救出来。</p><p class="ql-block">当成小美离开戏场将要出小台营村了,想看一下时间,才发现手表丢失了,急得成小美不知所措,后来定了定神,慌忙转身回戏场寻找。</p><p class="ql-block">智慧明刚才也被挤在成小美身边的人群中,本想尽力去英雄救美,可力量不抵几个壮实的小伙子。戏快散场时,有三四个愣头青后生向成小美这边猛冲过来,把毫无防备的智慧明裹挟着挤得将要跌倒。智慧明身子一斜,右手托在了成小美左脚左侧的地面上,手掌按住一块儿手表,智慧明顺势握在手中,不声不响地装到自己裤兜里,出了戏场才看清楚是块上海牌手表。</p><p class="ql-block">成小美返回戏场寻找手表时,戏场里的人已经散去。成小美在自己站过的地方找了个遍,就是看不到自己珍爱的上海牌手表。正当成小美寻找无望时,智慧明从已离开戏场1里路程的途中返回来,手里捧着上海牌手表找失主。</p><p class="ql-block">成小美失而复得手表非常感动,一叠声的谢谢捡到手表的年轻小伙子,还脸颊绯红着问了小伙子的姓名,小伙子叫智慧明,年轻帅气,个头不高不矮,拾金不昧,品格高尚。就这样,在妙龄姑娘成小美的心里装进了美好印象的智慧明。</p> <p class="ql-block">智慧明从那次认识了成小美,觉得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说话温柔可亲,产生了追求成小美的念头。三天两头骑着摩托车往杨湾村跑,一年多时间,语言交谈,思想交流,行为接触,感情升华。智慧明知道了成小美并不是一个脸蛋漂亮、思想单纯的姑娘,而是有头脑、有长远眼光的女子奇才。有关农村发家致富,谈起种植大棚蔬菜、兴办养殖场,讲得是头头是道,办法可行。成小美所说的,智慧明除了深刻领会,就是要贯彻落实了。转眼是第二年开春,智慧明减少了跑杨湾村的次数,功夫用在了建大棚、筹办养殖场上。智慧明动用了老智家厚实家底的资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建成2个种植大棚,盖起1个养殖场。当年冬天,在大棚里种植了蔬菜,利用县里扶持发展养殖业补贴资金,又信贷了一部分启动资金,养殖场里购进30多头奶牛。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智慧明觉得时机成熟了,事先与成小美商量好要打破村里请人说媒的风俗,智慧明要登门向成小美求婚。八月十五这天,当智慧明拿着厚重的礼品到了成小美家,成小美欣然答应了婚事,成小美的父母更是乐不可支,因为他们早就把智慧明当姑爷了。当年十月一,智慧明和成小美履行了结婚手续,举办了结婚典礼仪式,住到一起开始了夫妻生活。过了三年并二载,成小美生下一女一男,智慧明一家四口人组成了幸福家庭。……奥,原来智慧明是这样“捡”的媳妇,我恍然大悟。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钟海滨,男,1966年出生在包头土右旗,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高级编辑职称,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平台发表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作品3160篇(条),文学作品《成陵游记》在2002年入选中国微型文学作品散文集;作品《话说上头条》在2023年“文峥岁月杯”全国文学作品原创大赛中获“三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