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当代中国画界,吴山明先生无疑是一位熠熠生辉的名家巨匠,作为浙派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与中国画教育的一代领军者,他的艺术成就与教育贡献影响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山明先生在艺术创作上,传承浙派人物画大师的学术脉络,秉持“笔墨当随时代,更当表达自我”,扎根传统,深入生活。以画笔为国人写照,为时代传神。通过别开生面的笔墨实验,将中国山水画意境融入人物画、钻研淡宿墨画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面貌,极大拓展了人物画的表现范畴,为当代人物画开拓出新的领地;身为教育家,吴山明先生积极投身美育事业,在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培养出众多优秀艺术人才,为中国画教育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立下卓越功勋。在他逝世四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追忆他在艺术创作与教育领域的斐然成就,希望让更多人领略其艺术魅力,激励新一代艺术家在艺术与教育道路上不断奋进。</span></p> <p class="ql-block"><b>「吴山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当代中国画坛重要领军者、浙派人物画杰出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理事、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主席、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浙江开明画院院长,杭州市文联名誉主席,杭州市美协名誉主席,杭州市政府文化顾问,文化部文化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金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创《淡宿墨》人物绘画审美新领域,继承方增先、李震坚、周昌谷等写实性浙派人物画大师的学术脉络,执教五十五载,提倡以“意笔线描”为主线的人物画教学,重要论文《中国画意笔线描概论》是一生的艺术结晶,1985年主持编著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学大纲并延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学中师生之间关系,是导师又是朋友。如果和学生之间不成为朋友的话,他不会跟你讲心里话,他也不会把困难如实告诉你,平时他的性格是怎么样的,画的风格可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当老师的会心里没数。我一辈子下来,一个身份是教师,一个身份是画家,我比较看重教师的身份,那么多学生成才,只要有好的成就,老实讲,比我自己取得成就还要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摘录于《管锥·使命——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吴山明卷》</span></p><p class="ql-block"><b>#追忆吴山明#</b></p><p class="ql-block">艺学</p><p class="ql-block">艺教</p><p class="ql-block">艺创</p> <h3>青年时期在课堂为学生示范</h3></br><h3> <p class="ql-block">1964年,与周昌谷先生合影于黄岩</p><p class="ql-block">左起:王乃辰、周昌谷、张品操、吴山明、蒋文兵</p> <h3>20世纪70年代末,吴山明在老美院宿舍</h3></br><h3>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部分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起:王庆明、吴山明、宋忠元、</p><p class="ql-block">李震坚、王德威、顾生岳、方增先、吴永良)</p> <p class="ql-block">198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山水情》</p><p class="ql-block">剧组工作照</p> <h3>1990年,吴山明和沙孟海先生在一起</h3></br><h3> <p class="ql-block">1997年,吴山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的学术讨论会</p> <h3>2018年,吴山明获颁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最高荣誉</h3></br><h3>——哲匠金奖</h3></br><h3>▶▶▶ 许江</h3></br><h3>新一代浙派人物画的旗帜,吴老师当之无愧。一年多之前,方增先先生去世,那是创建浙派人物画的一代旗帜。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现在又一代巨星陨落。两代其人均为我们的师者,其艺均代表一代画艺的最高水准。但他们的艺风有何殊异呢?我想吴老师最大的特点即是意笔的自觉。方先生一代人创造性地运用中国画的笔法来解决当代人物的造型问题,并赋予独特的形神兼备的语言方式。又在长期的磨洗中,凝练折钗之笔与大块渲染之间跳匿转换的风飚狂蹈式的表现手法。吴山明老师后出十年,有较好的造型基础的跬积,有人物画笔法的广泛积累。明漪绝底,奇花初胎。他很早就专注到墨的情趣。墨既是中华历史上的高贵之物,又是笔墨表现的最具风神、最含情趣的核心部分。这是一种天赋的自觉,吴老师从这里发现了宿墨,在人物画这一造型要求很强的田园里,展开意笔人物的长期探索。宿墨者,隔夜之墨。吴老师肯定对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的墨色之变给予特殊且旷日持久的关注,并孜孜不倦地将之化入人物的刻画和意笔用意之中,将笔与墨之间的互动共生演化为有情有意的东方式的意味和韵致。从江南水乡的淋漓写生,到雪域高原的人物写照,从延安遵义领袖的刻画,到文化先贤名师的肖像,笔运墨,墨生笔,吴老师笔墨挥洒,风云使转,创造了中国人物画的原发意韵。这种意韵,妙造自然,塑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人物风神,如风潇洒,如灼其华,劳动者、思考者们的形象被这笔意墨韵生动地点亮;这种意韵,放拓凝心,一边呈水光泊泊,意笔漂洒,风日流丽,另一边是苔沉韵厚,墨色凝重,深雄苍桑,如是亦苍亦润,浑厚华滋,达到与古为新的境界;这种意韵,生气远出,将屋漏痕、石苍苔的中国美感提升到人物风神的层面,提升到意笔诗境的层面,让中国人的草木山水化的审美在这里与人性的品格相会,创造出人物绘画山水般的风韵与博大。得机契于洞明之中,启湍迹于形迹之外。吴山明先生以他60年的艺术磨洗、以他卓越的笔墨自觉、以他深邃的人性洞察、以他壮若潮水般的创造激情,铸炼了他的绘画艺术的风神,提升了浙派人物画的艺术高度。他的艺术既是现代浙派的旗帜,也是中国当代的人物绘画的一座高峰。</h3></br><h3>▶▶▶ 高世名</h3></br><h3>吴老师在教学中强调两点:</h3></br><h3>一是强调意笔线描。美术学院讲的造型通常都是从素描来的,但是意笔线描所带出来的,却是是由笔墨生发的造形方式,是中国画自主的造形体系,跟西方素描成就的造型是不一样的。它跟笔墨的藴化联系在一起,随情而动,笔笔生发。</h3></br><h3>二是强调水墨速写。用软的笔写硬的形,难度很大,目的是操练对笔墨的亲熟度与敏感性。从意笔线描到水墨速写,这正是中国画本体语言的自觉。</h3></br><h3>吴老师在创作中强调两点:一是语言的“纯化”,二是风格的“极化”。纯化比较好理解,我谈一点极化。吴老师讲:要将风格推到极致,需要胆魄,要有狂气和狠劲,要“自作主张”、要“目中无人”。这是另外一个吴山明老师——在这个宽厚长者背后,是一个充满实验性和冒险精神的探索者。这种探索在1989—1990年代的笔墨实验中发挥到了极致。他在笔墨的开放中得法,特别的自由、特别的烂漫。他自己讲——“在可控不可控之间得其迹,于似是而非之中求其是”,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最好的状态,他何以能够进入这个状态?何以能够保持这种状态?我认为这是基于他对黄宾虹的长期研究。虽然吴老师只是在小学生时邂逅过一次晚年的宾翁,但是却终生与之对话。</h3></br><h3>吴老师对宾翁的取法一望可知,一方面是笔墨同构,笔法即墨法,墨法即笔法;另一方面在于对宿墨法的探研。黄宾虹先生善用浓宿墨,取音乐中的高声段,于浓重中求灵性;吴山明老师善用淡宿墨,取音乐中的中低音部,于灵动中求厚重。黄宾虹是浑厚华兹,层层深秀,吴山明是虚淡晶莹、温润清新。</h3></br><h3>从1996年《造化为师》的背景山水中,可见吴山明老师对宾翁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这真是“国美之路”上最美妙的事情,对黄宾虹先生最推崇、最孜孜以求的是一位人物画家,吴老师从对宾翁山水画的研习中获得超越前辈的路径。</h3></br><h3>吴山明老师说:以宿墨做画,虽有时偏离物象,但拓宽了感觉的领域,所谓“混沌中见形痕,朦胧中现灵性”。他强调用“大水大墨”做“水墨散文”,这个“散”的精神,是他一直在追求的东西,太朴一散,散而不乱,散逸冲淡,淡者愈真。他的宿墨松透灵动,有古淡之质,有鲜灵之韵。</h3></br><h3>在吴老师1995年画的《大凉山之秋》中,三位老人在晒太阳,纯以淡宿墨的线条勾勒而成,就是他始终强调的拉长线,那线条如此丰富,浓淡干湿,力度节奏,变化万千,所以这三位老人的形象才会如老松,如巉岩,有一种浑茫沧桑之气。书法中讲究“始转见性灵,点划为情致”,在吴老师的作品中转化出无尽画意。他八十年代的《雪山之鹰》是真正的笔墨实验,拖泥带水,痛快淋漓,简直是宿墨湿笔与枯笔焦墨之间的精妙魔法。</h3></br><h3>吴山明用他的“大水大墨”营造出满纸氤氲,用水晕墨章成就了一种中国式的光感。这种光感跟西方绘画中的光是全然不同的——光和影在西方绘画的观念中是对立的,而在中国画里,光和影是同一个东西,可以幻化相生,如同水与墨的关系。从他1980年代开始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如《阳光》《喇嘛》《备茶》《初雪》中,我们可以观照到他的追求,那是从水与墨的幽淡苍茫中幻化出的中国画独有的光华!这是他近40年的笔墨实验中多次触及到的伟大命题,在这个方向上,有他的未竟之业。</h3></br><h3>▶▶▶ 全山石</h3></br><h3>他的速写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技术非常好,基本功很好,线条十分肯定,而且又非常流畅,很美,这是很重要的。第二是观察敏锐,他能够把生活当中的对象非常生动地记录下来。一般来讲学院派的能力,照着对象画比较容易,而自己即兴发挥,看到客观对象以后马上记录是比较难的,这点他做到非常好,非常突出。我们讲艺术,外文里面是“Art”,这个是希腊的文字,这个字本身的意思就是用美来表达你所感受的世界,所以他做到了。</h3></br><h3>▶▶▶ 杨晓阳</h3></br><h3>吴山明先生出生在中国文人画传统深厚的江南,从小受到良好的民风民俗和新中国现代教育。他在创作、研究、教学都有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他的水墨人物画,“宿墨”技法自成一家。历史上有极个别突出才能的奇才化腐朽为神奇,将宿墨技法发展成为独特的、不可代替的、有特殊效果的,以及弥补中国画技法空白的一种高超的、难掌握的技巧。吴山明先生把宿墨用在现实人物水墨画的表现技法中,从材料、技法、用笔、用墨等方面探索表现现代人物,这是他对美术史的一大贡献。这些成就需要一意孤行、独特的眼光、千锤百炼的功夫,不断地理性的总结和天才的感悟。他的宿墨法实践影响深远,为中国水墨人物画增添了一道风景。他不但在水墨、宣纸、人物画的创造方面不断探索,而且探索了多种材料,如近几年在陶瓷器皿上的尝试,仍然独树一帜。和历史上任何画在瓷器上的画的效果都不相同,他融入了水墨和陶瓷窑变的效果,很好的解决了陶瓷、水墨、用笔、色彩融汇等很多难题,这是他水墨人物画宣纸效果的一种延伸。我认为他在陶瓷绘画上探索的成功不亚于他在纸上绘画方面的探索。</h3></br><h3>▶▶▶ 梁平波</h3></br><h3>对待艺术,吴老师曾说∶艺术这个果子,它的内核很深,要探究必须要剥开层层果壳。他从艺六十多年,这个艺术的内核已经被他渐渐地揭开了,他把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境界引进了中国人物画上,更为可贵的是他在中国画宿墨的基础上又精钻细研出了淡宿墨的画法,把淡宿墨的潜力发挥至极,从而扩大了意笔写实的表现力。这在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说他对中国画的研究和观赏有了个里程碑式的贡献。</h3></br><h3>▶▶▶ 尉晓榕</h3></br><h3>吴老师的绘画正在形成一个体系,可以说大,可以说小,但是硬核在,里面有多组的对立矛盾,正因为矛盾激化,所以很难,他走的是险中求的路线。吴老师追求一种正向的回馈,用一种看似散乱的韵味去表达,有的时候是要有意识的固化、调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险中求,用大量的实践去抚平这种矛盾,是他最大的努力和智慧。从速写到硬笔速写再到国画的创作,既欢乐清晰,又一气呵成,是很自然的,中间吸收了花鸟,画花鸟同时再画一些动物,最后又整到山水,是以花鸟为基础做的木刻画,形成一种肌理的效果,在人物上会用一种线网进行叠加。吴老师用淡墨也是非常的有成就,很典型的一点就是既不是用笔,又不是用墨,而是用“迹”,这是他最关键的形式趣味。</h3></br><h3>▶▶▶ 张捷</h3></br><h3>我们今天讨论吴山明先生这一代画家与浙派人物画的关联性时,往往忽略了特定时代群体中的个人意志的超越性,如果对于前人只有鉴借而没有拓展,也就失去了“吴山明艺术问题”讨论最为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吴山明先生最终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他跳脱浙派人物画樊篱之后所获得的,这种勇气和胆识需要个人意志的超越和独立精神的确立,是长期生命体验和创作实践的“落墨写心”。</h3></br><h3>如果说以宿墨线性表现为主体特征的写意人物画是吴山明别开生面的风格标识,那么他一生对于中国画笔线的概括提炼、人文内质、精准纯粹的艺术实践从未动摇过。他说得非常肯定:“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特点,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集中解决以线概括主要形体、特征、神态,以及增强线本身的艺术内涵,应该是追求的主要目标。”他甚至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画就是线的艺术”。吴山明以他娴熟的笔墨线条,信手拈来,援书入画,写历史人物、百姓生活、民族风情、高人逸士、山水花鸟,笔墨简淡疏朗,意境清逸高华,以宿墨法、积墨法、渍墨法,参以泼墨、破墨、凝水、冲水诸法并用,以意取象,笔断意连,言简意赅而气完神足。如果说黄宾虹的宿墨法是层层叠加、苍茫浑厚的“加法”,那么吴山明的宿墨法就是清润鲜活、飘逸灵动的“减法”,他深知“墨法之外当立水法”的学理要义,将用笔、用墨、用水结合线性表现于对象的精简刻画上,并统摄于画面清新明净的格调与意境之中,由此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和光感,水墨淋漓,水晕墨彰,没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情绪,没有娇柔造作的执意刻画,宛如散文诗般的温润情愫,娓娓道来,朴素无华,收放自如。</h3></br><h3>▶▶▶ 林海钟</h3></br><h3>山明老师的一生让我看到了国画在中国美院的传承,文脉和艺术的客观规律无不彰显在其中。潘先生讲“人品即画品”,人的品格高才是根本,也是才华的沃土,中国绘画史有其自身的规律,作品背后的规律,掌握其规律是我们今天学院教育的重要任务,作品归乎于笔墨,笔墨归乎于心,心则是品格的锤炼,眼光好了,手跟上即出佳作。山明老师是践行者,是我们的名师,更是当今人物画的巨匠。</h3></br><h3>▶▶▶ 潘汶汛</h3></br><h3>吴山明老师在由“宿墨”带给他的艺术路径中孜孜不倦,“混沌中见形痕,朦胧中现灵性”是吴山明老师对当代人物创作的回应。吴老师在之后主持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也以苍茫虚淡的大水墨塑造历史下的大事件、大作品、大格局。吴山明老师的“宿墨法”虽然以材料为切入点,但这完全不止于技术与媒材层面,而是基于心性诗意在笔墨用法中的透达。</h3></br><h3>▶▶▶ 王霖</h3></br><h3>有相当长的时间,作为“新浙派”人物画第二代传人的吴山明先生,因不满足于原有的带有过多江南气息的灵秀写实的水墨语言,曾苦苦寻求一种全新的变革。他不仅仅希望打破原有的笔墨范式,更希望打破固有的审美观念,打破“新浙派”那种渐趋封闭自足的格局,从而将中国水墨人物画推向一个更为广大深厚的境地。</h3></br><h3>“要变革,必然有否定。”吴山明先生这样说,“对于我们这些早已步入中年的一代来说,对自己的超越,在心理上的阻力往往比青年一代大得多,因为过去已形成的艺术上的某些优势,有时也会成为包袱。”勇气与毅力意味着自我负责,正如他自己所言:中年画家对自己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会特别慎重,但是一旦决心迈了,步子却是稳重的、坚实的。</h3></br><h3>人们当然可以想象,一个艺术家在面对积年甚久才得以形成的因而已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的艺术语言时,尤其是当这种艺术语言并未受到冷落甚至还是颇受时俗所尚的时候,他将以如何的勇气去否定并且破坏这种业已具有的可谓优越的平衡呢!</h3></br><h3>我所以不避冗赘提到上面这个对于大家来说也许已是耳熟能详的话题,不仅是因为我希望人们能由此而和我一样看到这一点,那就是吴山明先生并不是一个小进辄逸小善辄喜的短视的人,他是范景中教授所称的那种有着“大智力、大愿力与大毅力”且大具“一点‘狂’气”的杰出的艺术家。他之所以能仗清刚之气、用 上之才而变创浙派人物画之体,从而形成时至今日已备受国中瞩目的华采炳焕、卓荦遒举的强烈的艺术风格,其襟抱之大、才性之高与夫目光之远,亦当有不待言而知者。</h3></br><h3><strong>#追忆吴山明#</strong></h3></br><h3>艺学</h3></br><h3>艺教</h3></br><h3>艺创</h3></br><h3> <h3>造化为师</h3></br><h3>188×94.5cm</h3></br><h3>1996年</h3></br><h3>1953年秋,我们杭二中(杭州市第二中学)初中班秋游时,在葛岭下北山路,见到位头戴线帽身着长衫的老者,边走边不断地在小本子上勾画着。几位冲在前面的同学好奇地围了上去,“哟!是位老画家!我们班也有一位小画家!”几位同学说着将我推到老人的面前,我趁势挤到他身边,看到他小本子上勾画着的是一些既不像树又不像山脉的线条,他看我说:“喜欢画画,画画好!”多少年后,我进附中(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下同)才知道他竟是我国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后来为此情结画了数幅先生肖像。</h3></br>——《少年学画记》<h3> <h3>一览众山小</h3></br><h3>221cm×94cm</h3></br><h3>1996年</h3></br><h3>我想凡大师产生都有这种追求生活的促使产生艺术和变革的原动力。光继承、吃前人饭是成不了大师的,因此可称大师者都应是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者。象潘老、宾虹老、林风眠、李可染等都应是一代创新大师,都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审美视角出发创造了中国画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新的绘画语系和模式,并最终以其风格的新意和完美成为画坛巨子的。</h3></br><h3>——《忆潘老》</h3></br><h3> <h3>吴茀之先生像</h3></br><h3>诸乐三题,吴山明画</h3></br><h3>1977年</h3></br><h3>茀之先生自己所持的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同时又是非常谦虚的。有一次他画一幅有许多鸽子的画,对画幅中每一只鸽子的动态的思考和对画面的安排,几乎整整花去了好几天时间,在自己未满意之前,他决不轻易下笔。在平时他每画完一幅画,立即钉在墙上细细琢磨,并要在场的家人、朋友和学生“评评看”,大家都可畅所欲言。</h3></br><h3>——《忆著名国画家——吴茀之先生》</h3></br><h3>▼</h3></br><h3><strong>其他部分作品</strong></h3></br><h3> <h3>蔡元培先生 125×125cm 1991年</h3></br><h3> <h3>傣家诗人 82x70cm 1978年</h3></br><h3> <h3>湘西老农 68×65cm 1980年</h3></br><h3> <h3>绿曲草原 138×68cm 1980年</h3></br><h3> <h3>饱经风霜的藏族老汉 66×70cm 1982年</h3></br><h3> <h3>草原无垠 93X93cm 1995年</h3></br><h3> <h3>备茶 98×95cm 1995年</h3></br><h3> <h3>岁月 102×96cm 1996年</h3></br><h3> <h3>大凉老农 68×68cm 2004年</h3></br><h3> <h3>遵义之春 257X588cm 2009年</h3></br><h3> <h3>遵义之春部分手稿</h3></br><h3> <h3>吴山明速写之一</h3></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山明速写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墨染丹青,宿墨新研春风化雨,躬耕杏坛山河美章,音容犹在艺苑传薪,千古留声。</span></p><p class="ql-block">来源:国美学术通讯</p><p class="ql-block">编辑:戴佳杰 </p><p class="ql-block">校对:杜婷婷 任笑宇</p><p class="ql-block">审核:李思琪</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团委,2025年02月08日</b></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C8lbTOKcJtdqjyfKBtRH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