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忘最有意义的旅行系列(1)来到右玉走西口

刘石中

<p class="ql-block">“走西口”很早以前都给我留下印象,正象“闯关东”、“下南洋”一样被人们所熟知,被历史所载入。走西口所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以及它的诱惑,我携妻带孙专门前往事件的发生地之一山西朔州右玉县旅行,见识一下当年“走西口”的模样;感受一下它历史的氛围;闯一下“杀虎口关”。</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是晋蒙两省交接处的重要关隘。其名称的演变和历史背景丰富而复杂。</p><p class="ql-block">名称的演变</p><p class="ql-block">1.“参合陉”:杀虎口最初被称为参合陉,这一名称在春秋到隋朝期间一直使用。</p><p class="ql-block">2.“白狼关 ”:唐朝时改名白狼关,宋朝时又改为牙狼关。</p><p class="ql-block">3.“杀胡口”:明朝时,为了抵御蒙古瓦刺的入侵,这里被称为杀胡口。</p><p class="ql-block">4.“杀虎口”:清朝顺治年间,为了缓和蒙汉矛盾,将“胡”字改为“虎”字,成为一直沿用至今的“杀虎口”。</p> <p class="ql-block">右玉,一个充满人文的地方,一个驻足历史的驿站。史前文明,拾捧先祖的智慧;长城脊梁,解读战争的真谛;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起,这个叫“善无”的地方,诸侯旌旗射猎,就活跃在了历史的舞台。</p><p class="ql-block">古城关隘,一砖一瓦的沉思;酒樽彝器,承载历史的国宝;仿佛又让我们听到了千载不绝的战马嘶鸣,看到了封建王朝拓疆扩土的驰骋,见证了异域民族南北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西口故道,商旅粮盐的车辙;万里商途,艰辛和企盼的缘起;在这里,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 终成巨擘。</p><p class="ql-block">走近右玉,让我们解读这片拥有神奇魅力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历史,承载着血泪与灾难,也放飞着另一种辉煌,当战争远去的时候,留给这里的除了废墟与伤痛,还凝聚了水深土厚的民俗文化。民俗是老百姓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生活,从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信仰禁忌、社火游戏、乡社组织、生产贸易、工艺技术等方面,聚成了一种文化。作为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融地,作为民族争战的碰撞地,作为九州客商的汇聚地,杀虎口有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征。如果我们要读懂那名扬中外,令人回肠荡气的西口文化,就先领略这杀虎口的民情风俗,粗犷、直爽、真诚、高吭、细腻与柔情,了解这一方水土方知这一方人。</p> <p class="ql-block">歌曲《走西口》</p><p class="ql-block">哥哥你走西口</p><p class="ql-block">小妹妹我实在难留</p><p class="ql-block">手拉着那哥哥的手</p><p class="ql-block">送哥送到大门口</p><p class="ql-block">哥哥你出村口</p><p class="ql-block">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p><p class="ql-block">走路走那大路的口</p><p class="ql-block">人马多来解忧愁</p><p class="ql-block">紧紧拉着哥哥的袖</p><p class="ql-block">汪汪的泪水肚里流</p><p class="ql-block">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p><p class="ql-block">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当耳畔曾回响着《走西口》的民歌……“走西口”的悲壮和无奈,在历史的阵痛中,西口诞生的却是一种让山西乃至中国人骄傲的篇章。当我们为晋商文化所惊叹时,晋商创造的不仅是财富,还有影响久远的商业文明。</p><p class="ql-block">那么,走西口真正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尝试着去诠释去解。晋蒙之地唇齿相依,造就了杀虎口这条通向草原大漠的天然通道。秦汉以来,战争频发的同时,中原文化魅力的影响,也日渐促成了草原民族大规模的南迁。至明代,民族界线又始壁垒,长城体系更胜前代,但民族交往仍难隔绝;清朝入主中原是一次更大规模的南迁。然而,也是最后一次民族南迁,从清代开始,民族迁移发生逆转,大批中原人走向了北地。</p><p class="ql-block">清代,移民充边的重任又落在晋北人身上。晋北,地处边陲,战乱不断,赋役深重,民生艰难,而长城之外,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边禁稍松,民众就自觉地大量外迁。到康熙西征噶尔丹时,归化、绥远已由移民屯集,形成为较大的城镇,以后边民不断北迁,漠南之地已被大片开垦,人口骤增,昔日的荒凉之地遂成富庶之区。这就是民间盛传不衰的“走西口”所产生的效应。“走西口”从形式上有三种类型:其一是通过杀虎口移民垦荒;其二是晋商通过杀虎口走向大漠经商;其三是劳苦大众为生活所迫,走向口外打工。但不管何种形式,走西口的开拓创新,勤奋吃苦的精神都是民族永远继承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西口古道历史,永远铭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座座桥梁、一通通碑铭,在一户户民居的院落里,在破败的杀虎堡废墟中,我们触目可见那尚留遗迹的历史。这里有古堡、古道、古桥、古民居、古街道、古磨坊、古戏台等,还有遗落在民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始称“善无”</p><p class="ql-block">商代山西方国林立,聚结的民族十分揉杂,具有浓郁北方草原文化气息的混合型文化面貌是山西商文化的主流。西周初年,晋国建立,到春秋时期,逐鹿中原,称霸天下;魏、韩、赵三家分晋,争雄战国。晋文化兼融并蓄,将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内涵和风格。夏商周时期,右玉属匈奴人所据的鬼方地域。春秋时期,右玉之地被鬼方的楼烦部落占据。战国末期,七雄之一的赵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力大增,先后打败林胡、楼烦等北方部落和中山国,拓疆千里,拥有右玉之地,命名为“善无”,并置“雁门郡”派名将李牧镇守,修筑长城。右玉从此活跃于历史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头枕渤海,收于沙漠。山西右玉县杀虎口,就是长城的重要关隘,自从先人发现了这个陉口,她就成为中华民族使用频率最高的长城关口之一。翻看中国的关隘文化,没有哪一个长城边关能像杀虎口一样,兼有着军事和商贸双重的历史地位。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北方草原民族,执弓弯刀,时时想越过长城关隘,梦牵中原;从秦皇汉武,到康熙大帝,北望疆土,不敢有稍稍懈怠;晋商五百年,成巨擘,执牛耳,走出杀虎口,也才有了万里商途。这就是长城,就是杀虎口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善无,今时的右玉,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想象。以前的右玉县(古称善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 在上了些年岁的右玉人记忆里,狂风肆虐、黄沙漫卷,是常事;如今右玉县,经过70多年的努力变成了塞上绿洲,被评为中国古堡之乡和最佳宜居县。</p> <p class="ql-block">如今右玉县已经成为全国学习的“右玉精神”的。“右玉精神”发源于山西省西北部的右玉县,它毗连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山西、内蒙古交界的风口地带。新中国成立时,全县林木覆盖率仅有0.3%。当时被一些专家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建议全县搬迁。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70多年间,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一任接着一任干,林木覆盖率由0.3%提高到54%以上,创造了“不毛之地”变“塞外绿洲”、贫困山区步入全面小康的人间奇迹,同时也铸就了“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境界和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定位上,揭示和凝练了“右玉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刻阐释了其所蕴含的价值意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