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地——雨污分流

沈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污分流——好有诗意的专业词汇,当2024年2000多道围挡骤然立起时,有多少人知道这场突击工程背后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城市水循环体系中,三类水流演绎着不同的生态剧本:雨水本是滋养城市的天然馈赠,"海绵城市"理念正试图让更多雨水回归大地血脉;工业废水带着化学烙印,必须经过现代污水处理厂的净化才能重归自然;而生活污水这道文明副产品,曾长期被直接排入江河,但随着现代文明的提高,大城市的生活污水也必须经过污水处理系统才能排入大自然。</p><p class="ql-block"> 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发现,南昌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仅有6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垫底,生态欠账触目惊心。六年蛰伏,南昌终于在2024年筹来95亿元的重磅投入(其中中央财政支持10亿元),全城开启雨污分流改造攻坚战。道道围挡构筑起南昌城里的新景观,市民在出行阵痛中见证着地下管网的基因重组。</p><p class="ql-block"> 作为纪实摄影师,我年初就试图用镜头去见证这场庞大的工程,但施工围挡犹如视觉屏障,将施工过程隔绝在镜头之外。转机在出现九月。当珠宝街围挡拆除,市民与施工者在街道上形成奇妙共场时,我突然找到了久违的感觉,自此决定继续专注拍摄雨污分流工程,奇怪的是从那以后那些挡板好像再也阻挡不了我的镜头。</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三个月,每到周末我便会信马由缰的穿梭于南昌市的大街小巷,虽说大部分的工地都是单调平常,但只要花时间多跑路,总能遇到有意思的镜头。雨污分流的工程已经翻篇,留给南昌人的记忆中的有一点点保存在我照片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