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记忆:乡村趣事拾零(之一)

福全

<p class="ql-block">乡村趣事拾零(之一)</p><p class="ql-block">文/钟海滨 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小村庄出生。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纯朴趣味的风土人情和五味杂陈的丰富生活,有我童年生活的依稀记忆,有我少年时代的耳闻目睹,有我青年时期的所知所感,有我成年时期的思考领悟……杂糅一起,感情颇深、印记留痕。特别是乡村别有一番风趣的奇闻异事,更是记忆犹新,收集整理,文学加工,与人分享。</p><p class="ql-block">一、“老三憨”娶媳妇儿</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沙城县龙海乡光荣村,有个叫朱三憨的人,三十好几了还没娶过媳妇儿,村里与他同年仿佛的都已成了家,这可成了他妈的一块儿‘心病’”。因为朱三憨在家里排行老三,村里人就顺口叫他“老三憨”。</p><p class="ql-block">那年正月刚过,光荣村沸腾了。老三憨娶回媳妇了,一传十,十传百,五百多号人的小村子迅速传了个遍。乡村有个风俗习惯,谁家有个红白事宴,村里人总要看看新媳妇儿漂亮不漂亮、听听鼓匠吹得好听不好听。</p><p class="ql-block">二月的天,日渐春回阳暖。住在光荣村大东南的刘大婶、武大婶、韩大婶、秦大婶,听到了老三憨娶媳妇儿的消息,4人结伴要去住在光荣村大西北的老三憨家看新媳妇儿。</p><p class="ql-block">平日里,大婶们坐到一块就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拉家常。这一回,4位大婶一路上嘴也没闲着。</p><p class="ql-block">刘大婶嘴快在村里出了名:“老三憨娶过媳妇儿了,这下可把他妈的那块‘心病’给……”。</p><p class="ql-block">武大婶生来是个急性子:“谁说不是了。前几年老山憨妈逢人就祈求,给三憨说上个媳妇儿哇。这回好了,听他三大爷说老三憨36岁了,找了个大闺女才20多岁,长得水淋淋的嫩圪蛋蛋一掐还流水了”。</p><p class="ql-block">哈哈哈……</p><p class="ql-block">武大婶、刘大婶、秦大婶笑得前仰后合。</p><p class="ql-block">只有韩大婶慢言沓语接过了武大婶的话茬,“前几年哇不是个老三憨,十里八村问遍了,就是找不上个媳妇儿。老三憨妈‘管媒’的搬过十来个,每次相看了人家,女方一时半会不表态,让老朱家等回话,1月多时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韩大婶啧了啧嘴,又才慢条斯理地说“结果就没戏了。媒人说女方的大人说了后生长得光眉俊眼,身体健康强壮,闺女倒是看对了,就是家庭条件太差了,兄弟五个,才娶过二个,还剩三个光棒棒了。”</p><p class="ql-block">韩大婶又摇了摇头接着说,“老朱家前几年盖起的两套新房都让老大、老二成家住了,老四、老五念书大多数时间住学校,放假回来也是搁浅几天。唯独老三憨和父母只能在破旧的房里度日子。说实在的,就是我家有个闺女也不会看对这种家庭。”说完了又是摇了摇头。</p><p class="ql-block">本来武大婶急的早想抢话题,可见韩大婶讲得有鼻子有眼的,几次张开的嘴又默默地合上,乘韩大婶摇头喘息的功夫接过了话题,“这回老三憨娶媳妇儿,听说也是看对了老三憨家的十间新砖瓦房了。老三憨家1986年在村大西北选地基时,我们家那个正村里应事,说当时好多人家挣那块地盘,一时定不下来,推了二年后才定下来,这才盖起新房就用上了。”武大婶边说边看了一眼老邻居刘大婶。</p><p class="ql-block">刘大婶仿佛明白了武大婶心事,“老朱家盖起亮亮堂堂的十间砖瓦房,老三憨就独占花魁了。听说老四、老五都念成书了,在城市里的单位都上班了,兄弟俩前年就都娶过媳妇儿了,家也安在了城市里。”刘大婶边说边笑着看了看房后住着的邻居秦大婶。</p><p class="ql-block">秦大婶这才郑地有声到:“说一千道一万,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又赶上了农村发家致富的好时代。”</p><p class="ql-block">武大婶听到说“好时代”,不由自主地把她平时听来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曲中会唱的几句唱了出来:“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p><p class="ql-block">“快你不要老没调了。”刘大婶开玩笑地说:“五六十岁的人了,你还八十年代新一辈了。要想“新一辈”,叫你妈把你‘回炉’哇。”</p><p class="ql-block">武大婶笑着扮了个鬼脸又说:“你们说的也是,老三憨娶媳妇儿,把咱们几个老没调的高兴成这样,比那会儿自个儿的儿子娶媳妇儿还高兴。”说完又是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韩大婶接过话题说,“六七十年代,村里的人家都贫困,有后生的娶不过媳妇儿,有闺女都往外村聘,才把个光荣村落下个‘光棍村’的赖名声。现在进入八十年代了……”</p><p class="ql-block">刘大婶发挥快嘴专长抢过话题:“现在家家户户承包了土地,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人们活得也舒心了。村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该娶的娶过了、该聘的出聘了,这回老三憨也娶过媳妇儿了。”</p><p class="ql-block">秦大婶接住刘大婶的话茬,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看谁还敢再把咱们村叫‘光棍村’。”</p><p class="ql-block">刘大婶、武大婶、韩大婶异口同声:“咱们村就叫光荣村。”</p><p class="ql-block">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老三憨和新媳妇儿拜堂成亲了。</p><p class="ql-block">二、令小四几次相对象</p><p class="ql-block">沙城县东南端有个喜庆尧村,村里唯有一户复姓令狐,户主叫令狐明理。村里人为顺口,把令狐明理叫成令明理。</p><p class="ql-block">令明理有四个儿子,家业厚实。大儿子令有全是木匠,二儿子令有才是画匠,三儿子令有利是铁匠,四儿子令有光什么匠也没学会。因四儿子最小,令明理老两口叫他小四,村里人就叫他令小四。</p><p class="ql-block">令小四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在他妈百般呵护下、娇生惯养中成长的,众人都说令小四是让他妈惯坏了。</p><p class="ql-block">当初令小四念书,不是迟到就是早退,不间断的还逃学。老师去家访见了小四妈的面,小四妈总有理由说小四今天头疼了明天闹肚子。后来老师不管小四了,小四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小四的大(爸)说小四不是念书的料,干脆跟上哥哥们学一份手艺哇。</p><p class="ql-block">令小四学什么匠都学不会,学木匠嫌黄尘呛人了;学画匠说油漆过敏了;学铁匠说拿大铁锤太累了。</p><p class="ql-block">令小四每一次学艺回了家,先要向他妈告苦情。小四回家一说做这苦了,干那累了,小四妈就心软了,这个作罢,那个也作罢,直到令小四20好几了,还是文不成武不就,什么手艺没有学会。</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农村,一个人学会点手艺挺吃香。令明理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因为有手艺,3个儿子找对象时,令明理不哼不哈,女方搬上媒人上门来提亲,兄弟3人找对象不费吹灰之力,都已有了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幸福家庭。</p><p class="ql-block">随着令小四日渐长大,小四妈这才知道“小四才是个不让人省心的主儿”,就因为令小四几次相对象不成功可把老俩口愁坏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令小四是到临村马家沟村相看的。姑娘白白净净、身材高挑。令小四一眼就看上了姑娘,从进门后就目不转睛盯着姑娘看。结果这一看给看坏了,媒人回复小四妈,说女方说了哪有相看对象这样相看的,钉子把却的看人,纯粹是个愣货。媒人临出门说了一句:只能告吹了。</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令小四是到合林尧村相看的。姑娘浓眉大眼,体格培胖。令小四吸取上回教训,进门后只瞟了姑娘一眼,感觉也行,就低下头再没有看第二眼。女方又回话了,姑娘说一进门就轻视人,只瞟了一眼,再连第二眼都不看,随后还甩出一句:“他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他了”。姑娘一赌气,这次相看又黄了。</p><p class="ql-block">第三次,令小四是到大柳湾村相看的。只见姑娘洁净的面容,匀称的身材,朴实的衣着,大方又可爱。令小四这回进门先看了一眼,隔一会儿又看一眼,自己当时也感觉很不自在。女方让媒人回复了,姑娘说相对象又不是偷下人了,眼神一点也不正常,怀疑小四有神经病了,人家当然不会找个病人做女婿。</p><p class="ql-block">第四次,令小四是到大圪堆村相看的。姑娘心灵手巧,当时正在家里绣花了。令小四这回主动上前打招呼,本来想用手摸一下绣花,一激动摸到了姑娘的手上。这下更出了大错,女方又回话了,姑娘说来了相对象刚见面就动手动脚的,成何体统,一看就像个“二溜子”,这样的男人能找吗?</p><p class="ql-block">令小四相对象四次都失败了,小四妈急得找媒人想知道根源。媒人刚开始只是推脱,后来奈不过小四妈心诚才告诉,姑娘们对小四的长相没个挑剔,就是一说起小四没有个手艺,才说了那些托词作为不中意的理由。小四妈这才懊悔不迭,嘴里唠叨着,早知道会这样,就不如让小四好好学个手艺了。</p><p class="ql-block">转过年来,令小四已经29岁了还没有找下对象。正当令明理老两口一筹莫展之际,村支部书记宋德高上门来给提亲,说的是本村辛元宝家的二闺女,令小四的婚姻这才真动了。</p><p class="ql-block">没有出村相看了辛元宝家二闺女,这是令小四第五次相对象。这闺女的官名辛喜花,小名二白脸,村里人都叫她二白脸。</p><p class="ql-block">二白脸比令小四小3岁,俩人小时候在村里小学的复式班(1个教室里坐有二三个年级的学生)一起念过书,二白脸记得令小四性格开朗,朴实善良,虽然聪明可不爱学习,令小四对二白脸的印象也不错,长相普通,落落大方,很有气质,俩人也算是相互知根打底。</p><p class="ql-block">二白脸对令小四的家庭条件一直很羡慕,打小就知道令小四家的生活水平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新近盖的一溜砖木结构红瓦房更是看在眼里,早有与令小四找对象的想法。</p><p class="ql-block">就因大集体后期村里给每家每户分了自留地,令明理与辛元宝家的自留地之间有一条地堰,归整堰子的土时闹过矛盾,二白脸一想到她大(爸)与令明理有过节,就打消了她想和令小四找对象的念头。现在令小四几次相对象都失败了,一时找不上对象,二白脸心里觉得机会来了。二白脸把心事告诉了她妈,她妈觉得二白脸能成为令明理家的儿媳妇,这是她的二闺女前辈子修来的福分。二白脸的妈和她大(爸)辛元宝一商量,辛元宝也同意了,因为令明理的家庭条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辛元宝心里最清楚。辛元宝思前想后怕令明理不同意,因为辛元宝难以忘记自己的那段不光彩。那年辛元宝把自家地堰上的土往令明理家的地里弄,明显就是想多占土地。令明理与辛元宝争吵起来了,当时才十几岁的二白脸,说她大(爸)辛元宝做法不对。先给大叔令明理说了顺气话,后又硬是把她大辛元宝拉拽回家。辛元宝想到了二白脸给令明理留下了好印象,觉得这事能成,不过还得搬动村里最有威信的村支部书记宋德高。</p><p class="ql-block">宋德高一出面,从中说和令、辛两家,成全了令小四和辛喜花的美好姻缘。</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钟海滨,男,1966年出生在包头土右旗,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高级编辑职称,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平台发表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作品3160篇(条),文学作品《成陵游记》在2002年入选中国微型文学作品散文集;作品《话说上头条》在2023年“文峥岁月杯”全国文学作品原创大赛中获“三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