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的时候,老家的村上有条摆渡的船,因为经常喜欢去乡下,总要到摆渡船上去玩,机会多了,就慢慢的学会了摇船。所谓摇船,并不是将船摇晃,而是通过摇橹驾驭船只在水上航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依靠人力推进船只行驶的方式有两种,划桨推进的是划船,摇橹推进的则为摇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南管几十户人家集居的自然村落都叫“巷”,村上在方言中也就叫做“巷上”。我的老家的村子叫邹巷,村子的北面就是京杭大运河,老一辈都管大运河叫“塘河”,运河的北面叫上塘,南面就叫下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农村不像城里,出门不远就是街,农村的街大多在公社所在地的镇上,巷上的人们要上的街又恰恰在运河的北面——上塘,不但如此,连轮船码头、火车站都在上塘,下塘的人要上街、去城里或去其他地方要乘轮船坐火车的,在外的人回下塘老家的,都要过大运河。这里的运河段河宽大约有七八十米的样子,比一般的内河要宽多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从老家湾里到市里,十多公里的河段上没有一座桥,不但我的老家是这样,无锡段几十里路的大运河上,桥梁也是寥寥无几,要过河的只得靠摆渡船,所以那个时候运河上相隔五六里路就会有一个摆渡口,最晚的直到九十年代末才撤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邹巷是靠这条大运河最近的一个村,摆渡的事自然落到了邹巷上。巷上这条条摆渡的木船大约三米长、一米五宽的样子,四四方方的。这摆渡船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们也从来没有问过,估计也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摆渡的活是巷上人家轮着排班的,一家一天,风雨无阻。巷上一共才二三十户人家,轮下来大概一个月能有一次左右吧。那时要摆渡过河的,每人每次只需两分钱,一天下来赚上几元钱还是有的,遇上节假日那就可观了。别小看了这些不多的钱哦,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现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乡下,只有我爷爷奶奶和二叔他们,爷爷奶奶与二叔家不生活在一起,自然算是两家,那摆渡的轮班也是各归各的。爷爷的生活极其地有规律,印象中爷爷一般是不在家吃稀饭那种早饭的,他的习惯是每天上午都要到上塘的孟里(石塘湾公社所在地)街上去吃面,然后去茶馆喝茶,午饭后则是到下塘的南西漳听书,风雨无阻。但轮到爷爷的摆渡日时,他也只好摇船摆渡,再说一天下来也有些现钱入袋,何乐不为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我们兄弟几个也就十岁出头,因为上学,也难得到爷爷奶奶那里去一次。但只要一放寒暑假,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往乡下奔了,小时候总觉得乡下要比城里好玩。尤其是那个摆渡口,一到暑假便成了我们小伙伴们的乐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摆渡口靠我们村子的一边叫西里坝,那里原先有座庙,庙前是一大片青砖铺就的场地。我们很小的时候还曾看到过庙里的菩萨,但不久就被拆得只剩一间厢房了。厢房里住着一位五保户阿婆,可能就是因为住着阿婆,所以才未被全部拆光。阿婆多大年纪了我们也不知道,巷上人都叫她“胖阿姨”,我们也就跟着这么叫了。那个时候阿婆身体还很硬朗,一帮小伙伴都喜欢去看望她,每次去她都非常开心高兴,总会拿出些平时连她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东西给我们尝。我们也会帮她做点事,有时还会到自家的菜地里弄些菜带给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种拉纤的船一看是当时的农船,大运河里的运输船远比这船大的多,纤夫是没有这几个人那么轻松的。一般来讲,扯着帆的船是无需再拉纤的,只需掌好舵就行了。风力推动船行,比人走得都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的对面(北面)是两三米宽、两边用石头砌成的很坚固的河岸,我们这里称之为“塘岸”。这可不是普通的塘岸哦,那时候公路很少,除了铁路和大运河水路,上城下乡,这条塘岸就是最便捷的路,并且还是木船时代运河里纤夫必走的路。我们到乡下去,因为不是很远,很多时候都喜欢沿着塘岸走去。一路上看着大运河里扬着白帆过往的船只,时不时的还能遇到几个牵在一条纤绳上、弯着背哼着号子走过的纤夫,这场景,可不就是《我的祖国》歌里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的画面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河对面那石桥、亭子与我们老家摆渡口的一模一样,只是没有那山,而是一条沪宁铁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面的摆渡口旁有座石桥,桥的石阶还挺高的,桥面是大块长长的条石,一条从沪宁铁路下穿过的河从这里汇入大运河。桥的东堍是一座凉亭,记得叫“四贤亭”,亭子是哪个年代修建的就不清楚了,塘岸上这样的亭子每隔三到五里路就有一座,说是给旅途中的人们尤其是纤夫们遮阳避雨歇脚的,古人想得也是周到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个时候运河里的水很清澈,河面也宽阔,摆渡口的两边又有长条石筑成的码头,早已不满足于村旁小河的我们,这里就成了我们一帮小伙伴经常游泳玩乐的好地方。除了游泳,有时还坐在对面亭子里钓鱼钓虾,但更多的是乘着那渡船过来过去的,反正摆渡人都是自己巷上人,上船下船也不管我们。渐渐的感觉坐船不过瘾了,就想着学摇船了,说是学摇船,不过是玩罢了,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摇船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种船一般都是载客的,那时虽有客轮,但航班少,有人出行,就在河岸上喊一声,这船便靠岸了,这叫“搭便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摆渡船虽然不大,却不是用桨划而是用橹摇着行驶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橹,有的即便是听说过可能也未曾见过,但只要到江南水乡古镇玩过,看到河道里的游船就知道了。橹是船的推进器,安装在船尾前进方向的一侧,具有桨与舵的双重功能。江南河道多,有的河道很窄,那种用桨在两边张开划的船是不适合在这种河道里行驶的,所以江南的大小船只,基本没有用桨划的,只有那种要在河道里布网捕鱼兜虾的小划子才用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摇橹船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橹不像桨那样可以用绳固定,而是靠两个支点与船连着,一个是橹眼(又叫橹脐,在橹板与橹把的连接处)与橹头(安装在船尾的铁制球形体)的连接,另一个是橹绳牵着橹把与船舷的连接,行船时将橹板放到水里,将橹脐架在橹头上一推一扳地摇着就前进了,将橹柄向外推叫推艄,向身边拉叫扳艄。看着大人们推艄扳艄地摇橹很轻松,心里痒痒的总想着自己也来摇船试试,可那橹到自己手里时,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轻松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那橹仅是架在橹头上的,橹板又在水中,一开始摇橹时,那橹总不听使唤,老是从橹头上滑落下来。原因就是怕掉而不敢在橹头上扭动橹板,只是握着橹柄平行划动,以为这就是摇船了,其实这是错误动作。平行地划动橹板,既不能产生推力,反而会导致橹板在划动时产生的浮力将橹抬起而从橹头上脱落。橹一脱落就会向后滑下去,就只得赶紧抓住向上拉,这一拉又顾不上前面,套着橹柄的绳索又脱落了,一阵手忙脚乱。有时候橹滑落得很快,人小怕抓不住反被带下水就不敢去抓,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滑倒河里,然后再俯身打捞,失去控制的船只就在河上打转,好在只是在河边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如今只有水乡景区里才有这种摇橹的船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来这摇橹还真是个技术活,不掌握动作要领是做不来的。后来还是大人在一旁的调教下,才慢慢掌握了摇橹的要领。原来在摇橹的时候,不管是推艄还是扳艄,橹板面与水面要形成一定角度,才能产生推力,角度越大,推力就越大,橹柄就会向上抬起,这时候套着橹柄的橹绳会绷得很紧,牵制住上抬的橹柄,就将橹眼紧紧地压在橹头上,这时候你想让橹脱离橹头都不可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做什么事都是熟能生巧,刚开始觉得很难,但一旦掌握了它的技巧,就能操作自如了。这摇橹也是,学会了正确操作的方法,就不会再轻易滑落了。不仅能摇动船只前行,而且转向什么的都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什么事也是刚会的时候最想做。这摇船学会了,就想试着摆渡了。因为还是小孩,大人们自然是不会让我们独立操作的,而是坐在一旁看着我们,一旦有事,他们就接过来自己摇了。轮到爷爷的摆渡日时,我们就更加抢着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过会摇船不等于会摆渡哦!“大河向东流”,说的是河水是流动的,而且这流速会随着季节以及气候的变化而变化,顺风逆风、风大风小都是必须估计到的,七八十米宽的河面,朝着对面的码头直线走是不行的,因为水流以及横风会将渡船推向下游方向,所以一开始就必须朝着上游的方向摇,根据船的走向随时调整,这样才能顺利靠岸。还有就是运河是江南的一条主要水运航道,大小船只川流不息地在航行,而摆渡船是横向行驶,行船时必须给这些船只让行,不是想什么时候过去就能过去的,遇到一拖几十条船的船队也是常事,这个时候就得等候老半天,过河的再着急也只能干等着,要过河嘛,这也是无奈之事。瞧,这摆渡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摇船算是学会了,可也没派到多大的用场,因为难得去一次乡下,本来摇船的机会就少。再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儿时那种对乡下的兴趣逐渐消退,去的机会就更少了,也不再去关心摆渡船的事了,那摆渡船什么时候消失的也全然不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过学会了的本事到什么时候也是不会丢的,这摇船在数十年后倒还是发挥过两次作用的。一次是1975年我刚从部队回来到公安,那年夏天我们公安局的农场农忙时段,抽调了我们一帮青年民警去劳动,闲暇之余,就摇起了农场的水泥船玩,记得有一天我还摇着他们顺河到附近的马镇(现在叫徐霞客镇)的徐霞客故居去观赏了一次。还有一次是七八年前到常熟沙家浜去旅游,我们坐着船工摇的游船行驶在芦苇荡的河汊里时,我突然对摇船来了兴趣,想试试一点摇船的本事还行不行,在得到船家的许可后,就掌橹摇了起来,由于这游船不大,而我摇的时候用力大了点,这船是走得快了,但被我摇得晃动得厉害,游客们(都是朋友)大叫起来,喊着快别摇了,再摇下去摇晕船了。我说就是要让你们晕才好!不过说是这样说,还是马上将橹交给船家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运河里的帆船早已被这些机动船取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几十载光阴随运河波涛东去,这条横贯江南的千年水道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焕发新生。昔日摇橹而过的摆渡船凝固成河畔的文化符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成了经典歌词,还有那白帆点点的水墨画卷,终究沉淀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愿记忆中的樯橹声终将化作前行号角,而文化血脉永远在碧波中生生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绘画图片取自丰子恺漫画局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