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的教堂 ‍历史的回响与沉思

姚东旭

<p class="ql-block">  图/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在武昌昙华林的东头,湖北中医学院校园内,一座教堂静静伫立,它便是圣诞堂。这座由美国基督教圣会在文华大学建造的礼拜堂,落成于1870年12月25日,名字里便带着圣诞节的神圣与庄严。它仿希腊神庙而建,在众多基督教堂中独树一帜,成为国内外罕见的建筑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圣诞堂采用希腊围廊式神庙建筑风格,建筑面积533平方米,单层砖木结构,曲尺型平面布局,屋面平缓,山花朴素。围廊列柱,虽围而不满,却有着独特的美感。其立柱柱身,删去了古希腊科林斯柱头花饰,变得素洁修长,庄重典雅之中,仿佛能看到寓意女性美的圣母玛利亚在温柔呵护着圣子耶稣,吸引着信徒们前来虔诚崇拜。这种建筑设计上的大胆创新,不仅显现出美国设计者的独特个性,更让圣诞堂成为武汉市珍稀的文化资源,见证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昙华林,不远处的崇真堂同样引人注目。它位于戈甲营44号,是中国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自1864年竣工开堂以来,已历经近140年的风雨洗礼。这座教堂原本隶属中华基督教会,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开尖券窗,内部可容纳400人做礼拜。1861年,英国基督教公理宗的伦敦会牧师杨格非来到汉口传教,四年后,崇真堂在昙华林拔地而起,它的建成,标志着基督教在华中地区打开传教局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崇真堂的堂牧始终由华籍牧师担任,首任堂牧包廷璋对建堂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在武汉宗教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沿着昙华林的石板路前行,花园山山顶的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也映入眼帘。它建于1888年,嘉诺撒仁爱修女会于1868年应明位笃主教邀请从意大利来到武汉,1888年在此创建分院,开办育婴堂、教理班等公益事业。这座教堂是湖北省内独有的建筑,也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的刘静庵、胡兰亭、金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思想,1906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也在此诞生,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了激昂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这些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目睹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宗教与革命并非水火不容。1901年,美国圣公会牧师黄吉亭在武昌府街(青龙巷)救世堂内办书报阅览室“日知会”,后来交由武昌圣公会会长胡兰亭管理。1904年,刘静庵与同道革命者张难先等宣传反清革命,事败后被胡兰亭收留。1906年,胡兰亭、刘静庵将日知会迁往圣约瑟堂,众多青年学生、军人以及革命者纷纷前来吸收新的知识和革命思想,日知会与孙中山创建的兴中会、黄兴创建的华兴会、蔡元培创建的光复会齐名。同年,萍浏醴起义爆发,武昌日知会响应,事败后,张难先、刘静庵等九人被捕,震动一时的“日知会案”爆发。由于日知会与美国圣公会的关系,圣公会教区主教吴德施出面请求张之洞释放教民,虽最终未完全成功,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宗教势力与革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些古老的教堂前,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它们见证了基督教在武汉的传播与发展,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变革。这些教堂,是建筑的艺术,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我们了解过去、思考未来的珍贵窗口,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铭记那段独特的历史,汲取前行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