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飞鸿】(326)

铁丁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殡葬礼仪是很重要的文化之一,各种繁琐的程序和五花八门的名称里,都一以贯之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我们这种殡葬礼仪和祠堂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外族们;外族们的殡葬礼仪和教堂文化,也渗透和影响了我们。例如现在礼拜在十字架下的,去世之后的后事处理,我就觉得比较好,算是送到天堂门口了。</p><p class="ql-block">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散步的公园里有一条路上,全是二十四孝图的石刻,为此,我就避开那条路,我认为那是泯灭人性的愚孝,和把自己孩子杀了煮汤给国王吃,有同样的卑鄙和残忍,是禽兽之举。如果为了老小吃饱不饿死,那你把自己杀了供老小活下去,这不是更流芳吗?为什么不呢?</p><p class="ql-block"> 相比来看,同是殡葬礼仪文代,你提到的《入殓师》《楢山节考》以及《纳棺夫日记》,都是在直面死亡时一种人性的阐述,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当把处理人后事的某种过程成为一种职业,并以“师”命名,这就是人们对这个职业的尊重了,理发师,化妆师,入殓师等,专门给逝去的人做,这在日本都是专门职业。可惜我们有许多古老的文明,但殡葬这方面还是有许多规定的,殡葬馆的各个工种,都是不敢让人恭维的。</p><p class="ql-block"> 过去北方有种职业,叫“杠夫”,就是抬棺材的,老舍写过,很挣钱。还有“跟夫”,就是随时替换杠夫的。老舍笔下,古老北平的葬礼很热闹,纸钱飞舞,孝幡高举,唢呐呜咽,绵延几里地。这种风俗至今还在北方农村传承,主打一个烧钱和累晕人,哭的假哭,笑的真笑。</p><p class="ql-block"> 从殡葬这个流水线的链条下,倒是衍生出另外两个行当,一是“哭丧”,二是“盗墓”,这是题外话了,说来话长。</p><p class="ql-block"> ——老桃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是最讲究仪式感的,有些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但他们所讲的仪式感,都是和他们自己有关的,琐碎的,比如相识多少天,第一次接吻的日子,各种商家穷尽脑子为他们编造出来的各种节,等等,无非是求关心,要礼物。就像有个相声讽刺的,清明节都不放过要礼物。但他们对过去留下来的”老理儿”,却漠然处之,即便去拜年去祭祀也是被长辈逼着去的。</p><p class="ql-block"> 您举的愚孝的例子,是非常深刻的。想提倡什么,就做到极致;而一到极致,就偏离了初衷,人们反倒不信了,厌恶了。《二十四孝图》就是如此。统治阶级的以孝治天下也无非是为他们自己服务的。就像我们批评的美国践踏国际法,“合则用,不合则弃”。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被项羽抓了,项羽对刘邦说:你若是不赶快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刘邦回答道:我和你项羽都受命于楚怀王,咱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非要煮了的话,记得也给我分一杯羹。项羽那脾气,如果不是项伯劝住,他真就把刘父煮了。这时的刘邦是不讲孝的。后来刘邦得了天下,他每五天就向刘太公朝拜一次,以遵循父子之道。这时他又讲孝了。</p><p class="ql-block"> 伟人说过: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p><p class="ql-block"> 必要的仪式还是要有的。它可以寄托哀思,可以使人团结。</p><p class="ql-block"> 村里主持丧葬的,比主持婚庆的更受人敬重。因为生有许多种可能,死是一锤子买卖。</p><p class="ql-block"> 生和死,是大事。大事上,最容易形成“规模”,形成“套路”。因此,养生行和殡葬业最是轰轰烈烈。土葬最有仪式感,火化则更像是走过场。所以我老家原来强行规定的火化后来不了了之。有钱的和没钱的丧葬仪式又有不同,并非是有钱人更孝顺,更像是炫富。坟墓建得那么大有什么用?帝王陵墓更容易被盗。</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还有打捞死尸挣大钱的。令人愤恨的不在于他们收钱,恨的是他们的“拿搪”和漫天要价。古代镇江救生会那可是慈善性质的机构。可见什么东西一摊上钱,就变味儿了。</p><p class="ql-block"> ——铁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