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词中,“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歌曲至今还广为传唱,让世人了解了山西,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吕梁感受这片热土,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p><p class="ql-block"> 吕梁英雄传千古,吕梁精神代代传。吕梁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块红色丰碑……。</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在吕梁山上缓慢行驶着,吕梁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上,宛如一颗隐匿在岁月深处却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留下了深刻且独特的印记。从远古时代人类最初的蹒跚足迹,到三国两晋时期民族融合的澎湃浪潮,再到唐宋盛世建筑华章背后的默默奉献,乃至近现代中国革命的烽火硝烟中成为坚实后盾,英雄的吕梁儿女,以其坚韧、流血与奉献,铸就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p> <p class="ql-block">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磅礴雄浑的气势奔腾不息,孕育了无数璀璨的人类文明。吕梁地区的临县,有幸坐落于黄河之滨,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的踪迹。当华夏大地还笼罩在蒙昧的晨曦之中,这里的先人们已沿着黄河的臂弯逐水而居,开启了与大自然顽强抗争、和谐共生的漫漫征程。</p> <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就闪耀着黄河之畔的人类曙光,在离石区小东川河南岸发掘的德岗遗址,首次在吕梁山区发现了属于仰韶中期的7座五边形房址。吉家村遗址与德岗遗址相距不足20公里,是离石区仰韶中期的又一处典型遗存,无论从聚落的特色还是文化发展的脉络来说,此次发掘均有助于研究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在吕梁山区的传播、布局和发展趋势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 经考古发现又为我们揭开了远古吕梁神秘面纱的一角。那些深埋于地下的石器、陶器碎片,宛如历史的密码,诉说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这里的生活故事。他们手持简陋却精心打磨的石器,捕猎野兽、采集野果,在黄河冲积而成的肥沃土地上尝试着播种谷物,开启了原始农业的萌芽。洞穴或简易的茅屋错落分布,袅袅炊烟升起,构成了人类早期聚落的温馨画面。这些早期居民,或许就是华夏民族最初的血脉源头之一,他们在黄河的滋养下繁衍生息,用勤劳与智慧为吕梁这片土地注入了最初的生机与活力,为后世的辉煌奠定了最质朴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在三国两晋时期,是民族交融时代的交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三国两晋这一风云变幻、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吕梁所处之地成为了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大舞台。彼时,中原大地战乱纷扰,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不同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在这里激烈碰撞,又相互吸纳融合。吕梁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与汇聚之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带来了北方草原的豪迈奔放,与中原汉族的儒雅内敛交织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汉族的农耕技术与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相互借鉴,促进了当地生产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上,胡饼、乳酪等异域风味走进寻常百姓家,丰富了餐桌;服饰风格也逐渐兼收并蓄,既有宽袍大袖的汉服传承,又融入了便于骑射的胡服元素。语言方面,各民族词汇相互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方言雏形。更为重要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日益频繁,血缘的融合使得民族情谊愈发深厚,消弭了隔阂,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添砖加瓦。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如同星星之火,为后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稳固发展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长路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中华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p> <p class="ql-block"> 唐宋风华在吕梁建筑传奇背后的默默付出,唐宋,华夏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城市建设与建筑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开封、洛阳作为当时的都城或重镇,大兴土木,宫殿、庙宇、园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展现出盛世的恢宏气度。而在这壮丽建筑景观的背后,吕梁人民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却又低调内敛的角色——为唐宋时期建筑提供大量木材资源的供应。</p> <p class="ql-block"> 吕梁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山上那一片片茂盛葱郁的原始森林,成为了建筑良材的天然宝库。在那个交通不便、运输艰难的时代,吕梁人民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坚韧毅力。他们将砍伐下的粗壮木材,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拖运至黄河岸边,而后凭借黄河的滔滔水力,让木材顺流而下,开启一场跨越山水的征程。这些木材,承载着的厚重情谊与辛勤汗水,一路漂向开封、洛阳等城市的建筑工地。它们化作了巍峨宫殿的大梁巨柱,撑起了帝王将相的威严。化作了庄严肃穆的庙宇飞檐,承载着民众的虔诚祈愿,化作了精巧园林的亭台楼阁,点缀出文人雅士的诗意空间。当时吕梁山区在唐宋繁华的都市中声名大噪,但其贡献却如基石般稳固,深深嵌入每一寸砖石、每一道梁枋之中,成为唐宋建筑辉煌篇章中浓墨重彩却又隐于幕后的关键笔触,为中华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 吕梁英雄辈出,是抗战革命烽火红色的摇篮,当历史的时针拨向近现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如燎原之火燃遍中华大地。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与仁人志士奔赴,成为民族解放希望的灯塔。此时的吕梁人民挺身而出,担当起革命后盾的重任,赢得了“新中国前沿火种”这一光荣赞誉。</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于1948年3月23日,由陕西吴堡县川口村乘船东渡黄河,在山西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登岸,从此离开了陕北,最后辗转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纪念碑高27米,意为我党自1921年成立至1948年东渡黄河,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浴血奋战27年。碑字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写。<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位于碛口古镇上溯五公里处,这里是1948年毛主席东渡黄河的登岸处。</span></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来到吕梁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吕梁地区的临县与延安地缘相近,在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临县人民深知粮食与物资对于革命成败的关键意义。他们勒紧裤腰带,将自家田地里收获的粮食一袋袋、一担担运往延安,哪怕自己食不果腹,也要让前线的战士们填饱肚子、有力杀敌。手工织就的土布,一匹匹、一卷卷汇聚起来,为战士们送去温暖,抵御陕北高原的凛冽寒风。为了支援革命,临县人民甚至忍痛拆毁学校、庙宇,将可用的砖石、木料用于修建工事、搭建临时住所。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戛然而止,庙宇中庄严肃穆的神像暂别神龛,一切只为了革命的胜利曙光能够早日穿透阴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时,吕梁儿女爭先恐后踊跃参军,参加革命队伍,奔赴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沙场,用热血与生命捍卫家国尊严,他们的英勇事迹在黄河两岸传颂,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旗帜。吕梁儿女在革命时期的无私奉献,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见证了党与人民鱼水情深,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抗争、追求光明的磅礴力量,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率红军东渡,激流勇进,避开了一个又一个漩涡,冲出汹涌的激流,顺利到达了黄河对岸的山西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的黄河滩头。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渡就这样顺利结束了。历时一年零五天的转战陕北结束,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篇章。在顺利抵达东岸的山西,从此进入中国革命又一个新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 从川陕苏区首府身临其境晋绥边区首府,我们对黄河流过的这方热土的认知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电影《吕梁英雄传》,那些栩栩如生的爆炸大王、神枪能手、破击英雄、锄奸模范和智勇双全的指挥员,既是抗战年代吕梁儿女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也勾起我们对那些陌陌无名英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电影“吕梁英雄传”曾记载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也给我们留了那段苦难历史,他记载了英勇的吕梁人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激荡人心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鉴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鉴证着吕梁精神,让一代代吕梁儿女有缘追溯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丹心忠义,青史简篇。吕梁儿女中,有位全国人民都知晓的女英雄,她就是文水县云周西村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告密,让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毫不畏惧地躺在铡刀下,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刘胡兰纪念馆》,馆前广场屹立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p> <p class="ql-block"> 吕梁是红色革命老区,战争时代,英雄的吕梁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吕梁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不畏牺牲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功勋,激励着后代人不屈不挠、奋勇前进。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烈士精神,就是要铭记历史、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谱写美丽幸福吕梁新篇章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现在来自全国各地游客,感受当年碛口古镇水旱码头、黄河文化。人们乘坐着艘艘汽艇,在黄河上,观赏着黄河山水美丽画廊。昔年穿梭于古镇“爬河滩”的码头工,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发展成为现在汽艇的驾驶员。在黄河岸边,游客纷纷坐上汽艇,汽艇尾部翻滚起浪涛,感受黄河涛涛的雄伟壮观,观瞻沿途的风景。坐在船头,回望霓虹闪烁的碛口,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吕梁碛口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为这座千年古镇也带来了飞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 从英雄的红土地出发,一颗颗年轻的心永远炽烈如火。吕梁精神,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吕梁精神,代代相传,燃烧着吕梁儿女理想信念之火,照亮着吕梁人民前进方向。</p> <p class="ql-block"> 吕梁从远古的文明曙光到现代的红色传承,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吕梁人民用勤劳、智慧、包容与牺牲,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地域史诗。</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吕梁往昔的辉煌激励着后人砥砺奋进,传承先辈精神,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新征程上扬帆远航,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续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让这颗黄河之畔的明珠绽放出更为耀眼的时代光芒。未来的吕梁,必将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向着光明的前景大步迈进,不负往昔荣光,铸就全新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