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重金求名迹

无尘

<p class="ql-block">朝鲜金镇商隶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梁朝萧子云,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自幼好学,有文采。书法学习钟繇、王羲之。《书断》说他“小篆草行诸体兼备,而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点画之际,有若鶱举,妍妙至极,难与比肩。故欧阳询云:‘飞白乌巾冠世,其后逸少、子敬又称妙绝,乃尔飞而不白。萧子云轻浓得中,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其真书,初学子敬,晚师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梁武帝评论他的书法:“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朝并驱争先。”</p><p class="ql-block">萧子云的书法,不仅名倾朝野,而且远播海外。据《南史》记载,当时的百济国(今韩国)朝野流行萧子云的书法,视为珍宝,派使者到建邺(今南京)求购萧子云的真迹。当时适逢萧子云出任东阳太守,要乘船赴任。百济使者得知后,即早早到沙滩上等候。看到萧子云上船时,即前往,离船三十步,一边叩拜,一边前行,恭敬之至。萧子云问其来由,百济使者答道:“先生的书法,名闻天下,远流海外。今日专程拜见,一定要得到先生的名迹。”于是,萧子云停船三日,书写三十张,百济使者满意而归。据记载,萧子云人很吝啬,平时有人求字都不用好纸,要想让他用好纸书写就得额外加价。他之所以慷慨地停船三日为百济使者书三十纸,是因为百济使者奉“金货数百万”,虽无法换算成今币,但必是一笔巨款。</p><p class="ql-block">百济使者携重金不远千山万水来南朝求名家真迹,说明南北朝时期,汉字和汉字书法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已经相当深入。自734年起,唐朝和新罗两国交往极为密切,新罗共派遣赴唐使者达117次。新罗在全盘唐化的同时,也受到王羲之、欧阳询等中国书法家的影响。元代,高丽前皇帝忠宣王王璋将赵孟頫的书法引入高丽。王璋在元大都建造了“万卷堂”,与元朝文人名士交流学问,书法绘画等。跟随王璋来到中国的李齐贤拜赵孟頫为师,学习了其书法,并将这些作品带回高丽。在朝鲜李朝时期,文人们以赵孟頫、董其昌等中国名家为楷模,学习他们的用笔、结构,同时融入朝鲜民族坚毅质朴的气质。他们书写诗词、家训,在书院、士大夫府邸随处可见笔力精湛的墨宝,书法成为知识传承、家族荣耀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公元 5 世纪,汉字书法通过百济传入日本。日本开始接触和学习中国书法。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留学僧等来华,直接从中国学习了大量的书法艺术和文化,对日本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