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早,一行六人包了一辆面包车,从李庄出发前往栗峰山庄史语所旧址。</p> “ 史语所”,全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抗战时期,除了史语所外,北大文科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突所筹备处也迁于栗峰山庄。 栗峰山庄位于距李庄镇西南约5公里的板栗坳,属永胜村。因此处有一座状似犀牛望月的小山,山上原来有一株数百年之大板栗树,故名板栗坳。 李庄到板栗坳没有公交车,徒步又远了点,只好租车。<div> 乡间公路弯弯曲曲,满眼是初冬的田野跟光,在与女司机的絮叨 中,很快就到了板栗坳。</div> 女司机将车停下,打望四周,停车场上没有别的车,也没看到别的游人。与熙来攘往的李庄比起来,这里少有人问津。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 一下车家看见导览图,我们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 栗峰山庄曾是李庄望族张家所建的私家大院,座西向东,占地8000平方。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宅子,由7处自成一体、又彼此相通的四合院组成,整个山庄共计108道门,据说是暗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数。梁思成将其收入《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并盛赞其为“川南民居的精品经典之作”。 抗战时期,张家腾出这个院子给国民政府,作为南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大文科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突所筹备处办公住址,此后便是群星荟萃,大师云集。全国历史、考古、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顶尖学者都聚集在这里,带来了最完整的书籍和资料。 <p class="ql-block"><br></p> 栗峰山庄安静地藏在山谷中。如今,深宅大院的雄风与雅韵不在,绿竹阴里的石板路上一片静悄悄。我们看到的多是散落在山坡上和水塘边的破房子。 中央研究院旧址赫然眼前。 如今,修复了栗峰山庄的牌坊头院落,作为陈列室。 <div> 穿过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山高水长》碑帖, 这是1946年5月1日历史语言研究所离开李庄前,由傅斯年、李方桂、李济、董作宾、梁思成等50多位学者所立。</div> 《山高水长》“留别李庄栗峰碑铭”:拜谢张氏族人收留之恩,陈槃撰写碑文,劳榦书写,董作宾用甲骨文题写了“山高水长”碑铭。 碑铭云:“尔来五年……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从事于游心广意,斯仁里主人暨军政当道、地方明达,其为藉助,有不可忘者。”对这座古镇的人民,对史语所所在地板栗坳表示了最真诚的谢意。 铭曰: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门,芳风光地,沧海惊涛,九州煎灼,怀我好音,爰来爰托。朝堂振滞,灯火钩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兴,泱泱雄武。郁郁名亦,峨峨学府。我曰东归,我情依迟。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碑铭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更多。 <p class="ql-block"> </p> 由于游人少,陈列屋没有开门。女司机是当地人,打电话联系,开了门。 <p class="ql-block"> </p> 天上飘着小雨,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两旁的竹子随风摇曳,形成了一条幽静的小径。这里仿佛与世隔绝,只有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 <p class="ql-block"> </p> 牌坊头陈列室,展示着史语所、社会所、营造学社等单位在李庄的历史,我们由此一窥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大师,在这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艰苦卓绝地进行文化抗战。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走进这个院落,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在那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年代,得以一窥学者们在此的工作与生活,得以一窥大师们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 1941年6月13日中央研究院成立13周年,中研院的研究员与地方要员合影。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探寻史语所,傅斯年不可缺失。史语所成立于1928年的民国时期,由蔡元培提议,傅斯年等三人负责筹建,最初在广州成立,傅斯年担任首任所长。 次年,史语所迁至北京。 九一八事变(1931)后迁上海,1934年迁至南京。</p><p class="ql-block">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史语所先迁湖南长沙,继迁云南昆明,1940年来到李庄之板栗坳。</p><p class="ql-block"> 学者胡适说,他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史语所人口众多,拖儿带口,全凭着傅斯年在重庆四处求人、八方联络取得款项,这些学者们才得以在一张张简陋的书桌前潜心做学问<br></p><p class="ql-block"> 傅斯年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长达二十多年,组织出版了70多种学术著作,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和人类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他组织了十五次殷墟甲骨发掘,极大推动了商代历史研究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此外,他还组织了对明清大库档案资料的专门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p><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位伟大的史学专家,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理论观点至今仍然影响着学术界。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者,他们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的照片墙和他们的著作,就像是一群智者的集合。每一位历史学家都为学术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们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印象深刻的有董作宾,因为展室里到处都是甲骨文和董先生的甲骨文书法。1928年至1934年,董作宾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抗战之前已经发表了很多重要的甲骨文研究成果。1940年,董作宾与18000余片甲骨文一起“逃难”到了板栗坳。 墙上的甲骨文,那些奇怪的图案和文字,就像是来自远古的密码。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神秘礼物,它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董作宾就是揭开密码的大师。 在这里,董作宾和助手完成了“凿破鸿蒙”的《殷历谱》——使用以教皇历法为依据的斯卡利格计算日程表,借甲骨卜辞中有关天文历法的记录,破解了殷商的年代问题。主张学术研究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胡适,认为《殷历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表示“佩服佩服”;陈寅恪则认为,“抗战八年,学术著作当以《殷历谱》为第一部,决无疑义也”。 <p class="ql-block"> 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 </p> 同行六人有历史学人。他一直在介绍李济。李济被业界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抗战时期,他的女儿相继在昆明和李庄患病去世。面对接连痛失亲人的悲痛打击,李济也身患重病,但他依然坚持在李庄俯身书案,潜心对前期发掘的研究进行整理,并写成著作《殷墟器物甲编:陶器》《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 <p class="ql-block"> 陈寅恪的隋唐史研究 </p> <p class="ql-block"> 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p> <p class="ql-block"> “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 </p> <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 </p> <p class="ql-block"> 汤用彤先生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多位学者的照片墙,就像是一群智者的集合。每一位学者都为学术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们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p class="ql-block"> </p> 那块写着“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名录”的牌子,就像是一份荣誉的象征。吴定良等人的名字被永远地镌刻在这里。 栗峰山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梁思成的拍下珍贵的照片 瞻仰当年“中研院”众多“大家”的存照。 众多“大师”各领风骚, 荟聚李庄,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环境下,他们研究甲骨,考察殷墟;汉简整理汉简、校勘并研究清代内阁档案;研究语言,传承文化。史语所学者坚持学术研究,保存了中华文化遗产(如甲骨、汉简、明清档案),避免了珍贵史料湮灭,堪称“文化抗战”的典范。究成果(如殷墟考古、汉简释读)。<div> 史语所的成果,通过国际学术网络传播,确立了中国学者在甲骨学、汉学等领域的话语权,改变了“中国材料、西方解释”的被动局面。<br> </div> 大师们各领风骚。 诸多图文展示史语所人的生活情形。 栗峰山庄仅有牌坊头修复了,有的院落正在修缮,有的已经坍塌。<div> 傅斯年旧居在桂花坳,桂花坳住着农家,抗战期间,傅斯年在此居住长达六年”。</div><div> 史语所图书馆在桂花坳。现在细想起来,史语所图书馆,重视收罗各种新材料,如殷墟发掘的甲骨文、陶器、青铜器,故宫接手的明清档案和南京存放的古籍善本,以及一大批西文书。这样一座宝藏般的图书馆随着史语所一路西迁到栗峰山庄,才使大批学者千里迢迢来投奔史语所,坚持学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div><div> </div> 离去时,再读《山高水长》,致敬栗峰山庄乡绅,致敬大师们!<div> 史语所在李庄的六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困顿中的辉煌”。其成果不仅奠定了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基础框架,更以学术报国的精神彰显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中的文化担当。 </div> 返回李庄途中,见到旋螺殿。 <div> 旋螺殿位于李庄镇南约2.5公里的石牛山上,它独立在一大片绿树丛中,一边临水田,一边依山坡。殿外有新建的停车场。</div><div> 旋螺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建筑。由张氏族人修建而成,此建筑最初供奉的是文昌大帝。 原名文昌宫,因形似旋螺而得名。</div> 殿名“旋螺殿”几个字由晚清书法大家包弼臣的后人包寿铭所题,他在当时已经70多高龄,行动不便再加上这里没有公路,所以是用滑竿把他抬到了这里,请他题名。“包”体字,被慈禧太后称为“字妖” 旋螺殿没有开放,可以欣赏外观。<div> 旋螺殿为全木穿斗结构,外形是一个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约25米,进深、面阔均约8米,每一个角上有一个走兽,即代表道家八个方位。</div> 梁思成先生在李庄时,把它列为“李庄四绝”之一,并写入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称赞旋螺殿“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