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烧了吗?》是1965年出版的记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黎解放经过的著名纪实文学作品,是纪实文学与新闻报道的典范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品由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拉莱·科林斯和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联袂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 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作品详实可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把文章写得跌宕起伏、酣畅淋漓、扣人心弦,令人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作品后改编成电影《巴黎战火》,1967年获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除了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外,还与人物塑造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分不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事发生在1944年8月,德军在欧洲战场已是强弩之末,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大兵压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城内抵抗组织风起云涌,令希特勒坐卧不安,他在地堡接见了德军高级将领肖尔铁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希特勒任命肖尔铁茨为巴黎最高军事指挥官,由少将提为中将,并反复叮嘱道:“如果你不能守住巴黎,就毁了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希特勒的这个命令既暴露了他内心的疯狂与邪恶,又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无不为巴黎这座历史悠久城市的命运担忧,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初占领法国时,他曾带着一帮艺术家和建筑师在巴黎街头招摇过市,附庸风雅,欣赏巴黎的文艺气质与建筑艺术,因为他自诩为艺术家,有着对艺术的狂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一旦要失去时,就急于要毁灭它,心理极度扭曲变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当他得知盟军已经占领巴黎时,还拍着桌子,在电话里大声咆哮“巴黎在燃烧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屠城、焦土政策都是心理近乎变态的独裁者思维——亚历山大大帝把希腊古城底比斯夷为平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兵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日本丧心病狂的“南京大屠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希特勒最后见大势已去,帝国大厦将倾,在地堡饮弹自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已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上,希望那些企图发动战争,甚至叫嚣要毁灭世界的邪恶之人,以此为戒,不要再步他的后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烧了吗?”,没有!它仍屹立在美丽的塞纳河旁。这主要得益于小说中的两个英雄人物,一是前面提到的肖尔铁茨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希特勒之所以选中肖尔铁茨,因为他是希特勒最信任的爱将之一,以忠实执行希特勒的命令而闻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人无疑是军人的典范,既严守命令又冷酷无情。上级评价他从不质疑命令,不管这命令多么残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撤出苏联时,他彻底执行了焦土政策,毁坏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基础设施,所以他被人称作“城市破坏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当他领命回巴黎后,对瑞典驻巴黎大使说:“这个人真是疯了!” 这个人当然是指希特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他当初摧毁的是苏联的军事和基础设施,而希特勒要他做的是将巴黎夷为平地,包括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闻名遐迩的建筑,以及大约590万的巴黎人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深知这种行为是反人类,反人性的,与人的良知背道而驰,令人不耻,所以他说:“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雷管炸药已遍布整个巴黎城,只有他一声令下,巴黎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就会夷为平地,几百万巴黎人也将命丧黄泉,令读者将心提到嗓子眼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人的天职,要求他“烧掉巴黎”;而良知,让他放弃了军人的荣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将这座城池毫发无损地交还给巴黎人民,自己做了盟军的俘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虽为阶下囚,但又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让全世界热爱巴黎的人们记住了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他和副官站在窗口俯瞰巴黎,副官由衷赞叹道:“这座城市真美!”,可能对肖尔铁茨不无触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个英雄人物是法国抵抗组织的拉瓦尔少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抵抗组织占领了巴黎的很多公共设施,接管了很多单位,包括警察局和邮局等,但他们缺乏弹药,不能有效抵御德军的反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巴黎人民的解放,他冒死穿过德军占领区,见到了巴顿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极力游说巴顿进军巴黎,但盟军没有解放巴黎的计划,巴顿表示无能为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并未气馁和放弃,又前往盟军总部做工作,希伯特将军被他的勇气与诚心感动,终于同意他参加参谋联席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面对众多高级将领,慷慨陈词:“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德军接到命令要夷平巴黎,成千上万的法国民众会被屠杀,法国人不会原谅盟军对他们的呼唤置之不理,永远不会原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的话打动了在座的各位将领,他们决定改变计划,挥师巴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终于迎来了解放,他们欢呼雀跃,妇女们纷纷爬上战车,与官兵拥抱亲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国士兵爬到楼顶,扔下纳粹的旗帜,缓缓升起法国的三色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瓦尔少校对巴黎的解放居功至伟!他心系苍生,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中普通士兵与市民的刻画也同样成功,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有位可爱的老太太,盟军要征用她的房子作据点,她满脸慈祥的把他们引进屋内,为他们开窗,并叮嘱那些大兵们,“要小心窗上的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火袭来,她颤巍巍地给自己倒了一杯咖啡。她的手在抖,但不是紧张,而是兴奋,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慈美的笑容,还时不时掸打一些因炮火而震落在身上的尘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士兵们完成任务后,领头的中尉彬彬有礼对老太太说:“谢谢您的好客!”,然后还不忘命令士兵:“捡走地上的子弹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兵比那些上门给我们修电器的工人客气贴心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的对话风趣幽默,很有法国的味道,体现了法国人乐观幽默与坚韧的性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品中描写了一个美丽而勇敢的巴黎姑娘,她让我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向窗外望去,只见一个年轻的姑娘爬过塞纳河的堤岸,奔向最近的一辆坦克,她的红色裙子像开花一样从身上飘了开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迅速敏捷地爬上坦克侧面,他看到她举起一只绿色香槟酒瓶(自制的炸弹)在空中举了举就掷进了坦克的炮塔。塔口喷出了一股烈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姑娘从坦克上跳下,奔回堤岸边,没跑几步她就中弹倒下了,她的红裙子盖在人行道上,像一支郁金香被一刀切断花径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但即使是参战,法国姑娘也是那么美丽优雅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让我想起“巴黎玫瑰”的故事。1942年5月,当德军进驻巴黎时,卖花姑娘洛希亚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从其他店买来的玫瑰花送给左邻右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驻守德国的军人布劳森,在他日后的著作《战争游戏》中也提及了此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感慨道:“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即使是侵略者身上,有时也可看见人性的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品中描写了一个德国军官,他离开时留张条子给公寓的主人:“煤气、电力、电话的账单都已付清,看门人的小费也已付过。三卷本的伏尔泰+文集,阅后已放归书架原处。”并附上一张钞票“赔偿我借住期间不慎打破的两只水晶香槟酒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跃然纸上,在《沉静如海》等作品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德国军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并非为侵略者洗地,因为这些人战前很多就是教授、医生和音乐家等,他们只是被独裁者发动的战争所裹挟,内心仍坚守善良与正义,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希特勒在欧洲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铁蹄踏遍了大半个欧洲,巴黎人民更是进入了至暗时刻,黑云压城城欲摧,古老而美丽的巴黎危在旦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巴黎人民并未放弃抵抗,他们英勇抗争,不惧牺牲,正义之师终于战胜了邪恶,迎来了黎明的曙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是美国大法官休尼特的名言,也是本书传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span></p>